ZhangSuochu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ngSuochun

博文

回忆录:我爱穿上海回力篮球鞋 精选

已有 12894 次阅读 2009-5-18 23:02 |个人分类:追忆怀念|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回忆录:我爱穿上海回力篮球鞋—50年的情结
 
 在1958年“高考”时,我被上海复旦大学数学系录取。农村土生土长的一个穷小子,乡巴佬,第一次出远门、坐火车,就来到了大上海。9月12日是规定入学报到日,报到后,一天课也没有上,全年级有二百四十多人统统开进宝山县吴淞口附近的“上海第五钢铁厂”(简称“上钢五厂”)的建设工地。要知道,1958年是“大跃进”年,当时的口号是要在10年至15年内要“超英赶美”,主要指标是钢铁和粮。故全民动员“大炼钢铁”,除土法上马“小高炉”外,国家还要兴建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又要知道,当时的教育路线是要把大学生培养成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当然首先要过劳动关。当时的建设工地还是稻田一片,劳动就从挖排水沟、铺设地下管道开始,之后是盖厂房、建高炉。劳动三个月,炼出第一炉钢铁后,我们才撒出回复旦去上课。其实,1958年我们就这样在劳动中度过了。
 
在上钢五厂工地劳动时,每人可领取劳保用品:如安全帽、劳动服、肩垫、手套、军用鞋等,用破、用坏的可以旧换新;可放开肚子吃饭,各取所需不限量。1959年初到了学校去上课后,因我家穷,没有一点经济能力供我上大学。学校根据我的实际情况,批准我享受甲等国家助学金,每月15元,刚好每月吃饭的伙食费不用自已付一分钱;同时享受乙等生活费,每月有3元的零用费,可支付理发、洗澡、买肥皂、练习本等费用,维持日常正活巳有基本保证。但还是迂到一些实际问题,还是需要国家、学校帮助解决,例如蚊帐、褥垫、运动鞋等。我去上海上学时仅拿奶奶用过的一条棉被,没有褥垫,只能睡光床板;仅穿一双妈妈纳的布底鞋,在中学上体育课是光脚,大学上体育、锻炼总不能也光脚;仅身穿一套衣、裤,有一套备用。怎么办?我也无法、只能向学校提出申请困难补助,当时学校对我们这样的穷学生的关怀和照顾,真是无微不至,从心底里感激党的培养,至今不忘。当时给我买了一顶蚊帐,一个褥垫,还有一双运动鞋--“回力”牌篮球鞋,从此开始了我与回力篮球鞋的结缘。
 

         

我对回力篮球鞋独有情钟,不仅是因为学校为我买了第一双,倍加珍惜,陪我度过大学的五年时光;还因为它特别适合我,我穿着特别舒服,我的脚面宽,但没有一点挤的感觉,舒适性好。它的透气性好,穿时间长后也没有臭脚气味。外底花纹比较简单,但摩擦力并不差, 很平稳不滑。外底极其耐磨, 鞋面烂了底都不会烂,耐磨性好。无气垫,无其他任何减震材料,仅仅是一层橡胶底, 连鞋垫都没有, 但很耐穿而不坏。一双可顶其它类球鞋好几双。而价格一直保持很便宜,一般的平民阶层、劳苦大众都能买得起。我记得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笫一年实习工资是每月46元,一年后转正工资是56元。用自己的工资买的第二双回力球鞋仅花几元钱。之后反正我是穿坏一双就立即再买一双新的,随着工资提升,生活水平提高,物价提高。回力球鞋的价格也逐步提高,从几元起、12元、16元、26元、36元、46元、56元、直到2009年春节后,我到王府井的利生体育用品商店回力鞋专买店,去买回力鞋是58元一双。这是五十年来的最新价格,平均一年上涨一元钱。真是价廉物美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里能坚持下来是多么不容易啊!这是我国真正的民族品牌,我心目中永不变色的品牌!反正我这一辈是穿定回力鞋了。说实在的,别的名牌的鞋我也穿过,但我还是最爱我喜欢的回力篮球鞋!我每天运动穿着它,外出旅游我穿着它,出国工作时我也穿着它,在外国人面前展示我们中国的民族品牌,感到很自豪,我们中国也有好东西。
但是说来很惭愧,我们中国人却对自己的民族品牌的“无形资产”价值认识不足,麻木不仁;连一向具有商业头脑、会经营的、聪名的“上海人”,听说几年前,也被一个名叫派特斯巴斯坦的法国人涮了一把,足足肥了一回。他在上海街头无意中发现了回力鞋,把淡出人们视线已多年的“古董”,在地摊上廉价到12元一双的回力鞋,推销到欧美市场,尽然火爆得一塌糊涂。价格竟然高达50-120欧元!这确实令中国人吃惊,刮目相看!简直不可思议!这个经验教训值得吸取,付出沉重的“学费”代价,会使中国人在国际交往中变得更聪明。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9480-232771.html

上一篇:看了,真让人生气!
下一篇:“三十而立”,有感而发
收藏 IP: .*| 热度|

4 梁进 陈绥阳 刘畅 lod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7 21: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