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知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angjin 同济大学数学系,风险管理研究所

博文

爱敲章的中国人 精选

已有 6411 次阅读 2010-6-25 07:39 |个人分类:问题讨论|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世博会, 证书, 世博护照, 敲章, 盖印

世博会热热闹闹地开了近两个月了,望着不断上升的参观人数,主办方心中窃喜——达到预定目标7000万的参观人次已大有希望了。
 
回首这近8周,有奖问答:
1)      问:世博会最受欢迎的商品是什么?答:世博护照。
2)      问:世博会上什么最受欢迎的活动是什么?答:敲章。
恭喜你!答对了。各加十分。
 
 
 
我不免俗,早早就花了30元买了本世博护照。很不满意当时只剩下了一种款式,和我真护照的封皮颜色一样。心想以后出国可得当心些,不然要是拿了这本东西出关,我启不要跳机场大楼?不过还真听说有人在真护照上盖满了世博章。世博护照一上市就非常抢手,很快脱销。一时间,一照难求。当我手持护照游博时常引来羡慕的目光和咨询的问语,让我小小地得意了一把。不过得意的时间很短。世博护照又不是什么限用品,有人要还怕没人印?各种款式的世博护照很快充斥了上海的大街小巷,连报滩上都打出广告:世博护照有售!最近又听说官方开始发行防伪的世博新护照,真让人大跌眼镜,还让人哑然失笑。看来盗版的护照已大现市场。其实老百姓才不管你护照的真假,有地方扣章就行。我就看过有人拿着笔记本、地图去扣章,说不定过些时候再官方再发布一个官方指定印章以杜绝可能出现的仿冒章也很有可能。
 
看完市场再看看持照人百态: 
  1. 多多益善型:有人把所有款式的护照买齐。每到一馆,参观不参观不打紧,笫一件事是把这所有护照的章敲上。
  2. 越俎代庖型:有人参观世博,肩负重要使命,将亲戚朋友的世博护照带了一大堆,不厌其烦地一一盖过。
  3. 只盖不观型:随着参观人数越来越多,各场馆的排队时间也越来越长。于是有人干脆不参观了,只求一章。有些小馆没什么看头,可一点也不影响敲章人的热惰,敲章的队伍比入场的队伍还要长很多。
  4. 黄牛贩卖型:既然有需要,自然就有服务。这么热的盖章活动,怎能少了黄牛的身影?自有人找到挣钱的好机会。所以可以常看到有人捧着一大包护照奋勇盖章。周围也时不时有人悄声问,要不要盖好章的护照?根据章的多少,价钱不一。
  5. 无章失落型:很多游客觉得没有个章心里不踏实,好象没有证明自己来过。开始各场馆都很热情盖印,据说工作人员回答最多的问题是那儿盖章。那些老外怎么也搞不明白这个章怎么那么吃香?但很快工作人员就发现他们付印的热情比起游客求印的热情比起来,实在是小巫见大巫。他们不堪重负很快败下阵来。很多场馆纷纷闭章。连志愿者帮忙敲章也舍不得再给印泥了,很多机械盖章机也被狂热的人们逐个敲坏。于是,越来越多的场馆贴出醒目中文告示:本馆无章!见到此告示,很多参观者难掩失望之情:这不是白来了吗?更有人建议,应该将告示贴到外面,省得我们花时间排队了!
 
为什么国人如此爱章?这背后应该是一种希望被形式肯定的心态,这种心态在一定程度上超过对实质的追求。其实参观世博会去感受、去体验、去学习比去盖五花八门的章要有意义的多。虽然我并不否定收集签章的记念意义,但很多人的行为似乎已本末倒置,有违看展览的初衷了。
 
由此联想到不在少数的国人之相关的盖章情结:
 
一.       不可原谅地爱在名胜古迹上大书特书某某到此一游;
二.       热衷于考各种各样的证书,号称证书不是万能的,没有证书是万万不能的!有水平没证书的讲座乏人问津,无内容有证书的各种班趋之若鹜,只教技巧押题猜题应考班也班班爆满。于是证书市场欣欣向荣;
三.       大学里学习混毕业证现象严重。表现在只重视考试能过,不提倡课业兴趣,不用心学习内容,不关心相关方向,不羞耻做弊行为,不在乎考过就忘,六十分万岁,毕业证千古。
四.       各种人士热衷于取得各种学位,甚至忙得不可开交的成功人士也来分一杯羹。不想下功夫又崇尚有钱有权好办事。导致攻关、代班、考枪、文抄、假证书市场蒸蒸日上,学位含金量越来越低。
五.       各种评奖、指标大受欢迎,为了得奖加标(包括科研人员爱恨交加的SCI)各种手段用尽,不再一一细说。
 
中国人为形式上的印章、证书付出太多的精力和代价。爱敲章的中国人啊,我们可不可以集中精力多干点实事?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9446-338564.html

上一篇:水调歌头 和踏莎兄《白夜追梦》
下一篇:百博记
收藏 IP: .*| 热度|

27 武夷山 李小文 王桂颖 陈绥阳 曹广福 王德华 罗帆 杨远帆 曾纪晴 杨秀海 陈国文 刘立 陈永金 刘畅 吕乃基 苗元华 张天翼 张芳 陈湘明 李学宽 李泳 许培扬 张少雄 丛远新 付洪海 gistian nm

发表评论 评论 (1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7: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