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研究生招生初现危机?是真是假还无法确认。但是,有几个要点是明确的:
1)以论文发表记录为标准的导师队伍建设,决定了,研究生的研究方向为热点论题,或是容易发表论文的论题。这里,并没有研究生的未来学术性利益,也没有研究生的未来职业利益。如果两者偶然性的一致,那是好运气使然!
2)各单位研究生培养资格的获取办法,五花八门,决定了,研究生的培养是以学校的利益为第一位的,至于研究生个人的利益那就是文凭。
3)争议较大的理论,或是被批判过的理论,或是处于冷冻态的理论,或是相应的研究方向,基本上是导师不招(论文发表困难,或是无经费,或是对学生素质要求太高,等原因),学生不来。
4)原理性仪器设计研制、或原型机设计研制,八字没一撇,既无足够的经费,也未必有人能坚持研究十来年,导是稀有,有理论和实践基础的学生几乎找不出来。没法招,也没法带。
5)有大型实验设备,或有高档实验装置的研究单位,要么是导师项目(横向)太多,只能把研究生作为劳力投进去,要么是实验为高难度,招不到合适的学生。
6)大多数的所谓科研项目,无非是以国外几篇论文为“理论基础”,依样画葫芦也来几个,学生没有感觉,传出去后,也就没有人愿意来了。
以上的突出特点,也就是共性特征就是:没有把学生的未来学术发展能力的培养摆在第一位!
只要这个问题没有解决,研究生的学术质量提不上去,那么,研究生招生危机就始终存在。在文凭本身很有价值时,这个危机不会爆发。但是,一旦文凭不再是优势,而是转化为比拼学术优势时(或学术能力时),这个危机也就必然爆发。
我国国家大,行业发展不协调,地区发展也不协调,当前还有很大的战略后方周旋空间,因此,近期,危机不会爆发!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肖建华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9419-878714.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