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的文章《新科技计划体系下“冷板凳”怎么坐引发专家热议》(见本网新闻页面)引出了问题:如何坐冷板凳?
官场上的冷板凳是不受重视,无权无势。但是,该语义下隐含的前提条件是:此人应被赋予权和势(有才)。把这层意义套用到学术上显然是人们的直观性使然。在这类直观意义下,把:没有科研经费、学界反应冷淡、没有团队、研究工作不被单位重视、没有得到奖励、等等,都看成是“坐冷板凳”。
如果取这类含义,几乎是个科技研究者均可称自己是“坐冷板凳”。
然而,在国际学术界,“坐冷板凳”这个词的含义主要指的是:学者本身对自身科研成果的科学性评价当前的学术界不赞同;学者提出的理论被当前的学术界排斥或不认可;学者规划的某个激进的研究方向学界没有响应。
一般而言,能被冠以“坐冷板凳”这个称号的是取得了某种基础科学研究结果,或是构建了某个理论体系,或是发现了一个科学研究方向的真实意义上的科学研究者。也就是说:学界对他的学术结果的排斥是以没有科学理论依据,或是没有科学实验依据,或是以非学术的其它原因来否定的。他所面对的实质问题是:他的学术并没有被当前学界接受(可能以前接受过,也可能未来会被接受)。
所以,要取得“坐冷板凳”的称号也是要有很高学术水平的!
但是,“坐冷板凳”确切的说是贬义词:指的是“坐冷板凳”的学者不接受来自于理论界、或实验界、或来自其它方面的否定性判断,而他不接受的学术理由学界并不看好,但是,学界也承认:还没有足够的学术依据判断他的研究是非科学的,或是伪科学的。
因而,确切的说,“坐冷板凳”是指在学术争论中暂时处于失败方的主要学术代表人(或是个体),而且,他们还坚持自身的学术理念,相信自身的学术终会被学界接受。也就是,自认为是“坚持真理”。
因此,“坐冷板凳”是所有创新性科学家的宿命!也是所有科学上的开拓研究者必然在某个时期(或长时期)要面对的宿命!
十人征战几人归?春风不渡玉门关。等等此类古代文人的感慨表达了此类宿命下的感情性特征。
原则上,“坐冷板凳”者本身的学问是很大的,有自身特有的学术结果。但是,因为是“坐冷板凳”,其学术结果并没有“好的”发表记录,也没有“高的”引用,出版的学术专著也无人问津,在学术会议上也没有“主题发言”权,或是其学术研究根本无人感兴趣。在学界的各类学术活动中,的确是处于“坐冷板凳”的地位。这个词是很形象的!
在国际学术界,对“坐冷板凳”者,学界并不鄙视,只是认为他“应该”接受学界的观点而不是坚持自身的观点。一般的说,如果他们是大家认可的学者,他们有自身的经费来源,也有自身继续他的研究工作的条件。相反,如果他们所工作的单位是因为“坐冷板凳”的学术原因而强行取消他们的研究工作(岗位)的话,学界将全力支持他们的研究工作(岗位)。
也就是说,学术上的是是非非的争论是学术理念上的,任何单位不能直接的以此类原因把失败方开除,或强行中断他们的研究。
所以,在我国的现实环境下,识别出“坐冷板凳”者应是高校的当务之急。原则上,只要“坐冷板凳”者有份正常的工资、有个能搞研究的办公室,那么问题基本解决。中国学者的吃苦耐劳是绝对有保证的!
而以超人的学术洞察力、以自身特有的远见卓识,围绕那么几个真正的“坐冷板凳”者的研究来(在小圈子内)组织长期性目标的科学研究(人员、经费、学生培养)应该是高校校长(各学院院长,等)的本质责任。
这是搞笑!“坐冷板凳”者的研究除了被该“坐冷板凳”者批判到了骨头(或血液)里的那批学者了解外(也正是这类了解才导致被“坐冷板凳”),其它人几乎一无所知。所以,此类人绝不会被高校校长(各学院院长)所看重。这层含义应是我国“坐冷板凳”所特有的含义。
我国面对的现实是:如果“坐冷板凳”者不站出来,不挑起科技创新的重担,那么就只能是盲目跟综。而如果把宝押在“坐冷板凳”者身上,先不说大多数“坐冷板凳”者自身不干,学界也将是一片嘘声。【注:一般而言,“坐冷板凳”的学者深知反对意见的能量,也深知完美的研究结果的艰难,不会轻易答应具体单位的挑担子的要求,更不会高调的站出来在单位领导面前“勇挑重担”】。
问题就明摆在那里!宏观上,如果压根就解决不了,那就当此类问题根本不存在。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肖建华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9419-877923.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