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古今中外,科学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一个新提出的学术体系是科学上的创新(进展)?还是一个经不起实践检验的(但是易于被人接受的)新说法?
虽然最终判决的形式是主观的,但是这种判决不能以主观原则作为最终标准,而是必须以实践原则作为最终标准。也就是说:判决的形式是主观的但是(判决原则的)本质是客观的。或者进一步的说:是基于客观实践检验过的那类主观判断为原则来进行形式上的判断的。
对一个新提出的学术体系,要判断其科学性,难点就在这:1)形式上,无论是以主观判决为原则还是以客观实践为原则,表现形式是一致的。这是至坤的属性。2)本质上,如果是以实践原则(基于客观实践检验过的那类主观判断为原则)作为最终标准,则费时费力,可能是久经努力还无法形成最终的结论性判断。这是至乾的属性。
因而,由形式到本质的判断就在:由至坤到至乾的范畴内。
在科学研究中,最容易犯的错误是:因为力图在最短的时间内作出判断而被自身的过度自信而蒙蔽双眼;或者是为了省劲而未加深入的考查,在不经意间做出判断。这是偏向至坤端。
对于一个新学说,如果一味的强调直接的(显而易见的)客观实践检验,而把所有的主观判断(即便是基于客观实践检验过的那类主观判断)排斥出去,那就成了另外一个极端:一根筋,钻进了牛角尖。这是偏向至乾端。
因而,在形式上,要形成一个自以为是的学术体系是容易的。但在本质上,要形成一个科学创新(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学术体系)是很难的。
因而,要形成一个科学创新必须多次的颠倒乾坤。
对于这种属性的无知是普遍的。
哲学上的论述是:否定之否定构成一个基本的判决链节。也就是说:多次的颠倒乾坤是科学创新的一般性形式。
如果我们以:大多数同行认同为原则,则是在使用:主观原则作为标准;如果以实践原则作为标准,可能是既没有这个时间也没有这个精力。这是我们面临的实际问题。
结论就是:除非花大力气去领会科学的本质理论和精神,我们无法颠倒乾坤的搞创新。
省劲的办法和急功近利的办法(如:创新学)是注定失败的。
以上文字为在发现表面物理的运动概念与连续统物理的运动概念间的有关争论后有感而发。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肖建华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9419-470020.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