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建华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肖建华

博文

叫牌、打牌、做牌

已有 4801 次阅读 2009-12-4 02:34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在桥牌中,拿到一手牌后,第一个考虑就是要做什么牌。围绕这个目的而叫牌。如叫成了,就得通过打牌来做成约定的牌。

       如果是诈叫,而又被对手利用,则可能被迫停在某个根本无法完成(无实力)的约定上,此时,后悔莫及,但是“大宕”已成定局。

 

       相比之下,如果科研人做出某种大的、较系统性的研究结果,那么他手里就有了一手牌了。如何“叫牌、打牌、做牌”就变得很重要了。

 

       前几年被网上热炒的“蒋春喧”一事可作为典型案例来说明“叫牌、打牌、做牌”的地位和其对该手牌命运的决定性作用。

 

       蒋春喧先生的专著“FOUNDATIONS OF SANTILLI'S ISONUMBER THEORYWith Applications to New Cryp-tograms, Fermat's Theorem and Goldbach's Conjecture”,International Academic Press, America-Europe-Asia, 2002,计正文367页。分为5章,头三章是主体,后两章为补充性的。

      

就该书的性质来说是为“Ruggero Maria Santilli 教授的HADRONIC MATHEMATICS, MECHANICS AND CHEMISTRY”理论论证数学上的合理性。而Santilli的目标很明确。就是为解决反物质、不可逆性等论题寻求新的解决路径。

 

就相关的论著本身而言,应被视为学术专著。主体内容是规范化的,尽管带有明显的个人特性。也就是说,这的确是一手牌。根据有关的漫长、曲折的过程,其叫牌、打牌和做牌类似于下面的比对。

 

作者,作为牌的持有者,认为是一手好牌。因而,高起叫,相当于是小满贯叫。

 

但是,对手(这里是读者),首先就被小满贯阻住了。没法叫牌。

 

因而,牌就被作者的支持者叫到了大满贯。

 

对手就只好看你如何打牌来做成大满贯了。

 

就在此时,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作者及作者的支持者,作为做牌方,还远没有完成大满贯定约就忍不住的问对手“做的好吗?做的对吗?”,而忘记了,“读者在等待你做成的最后结果”。

 

这个结果是读者心中有数的:“大宕”。对手关心的是宕几。因而,对对手(做牌方)的提问除了冷嘲热讽,还能是什么?。

 

查作者论文,的确是讨论了几个重大问题,但也只是在其建立的数学逻辑体系内,如何下结论是作者有权做的事。但是,作者调太高,是“小满贯”开叫。

而作者的支持者很快的就把它变成了“解决了XX重大问题”,“开500年之基业”等等,也就是“大满贯”终叫。

 

也就是说:约方最大限度的也就是“小满贯”的牌。但却被自身的推动力量赶上了去打“大满贯”定约的路。而结果是“大宕”。

 

如果,这手牌的确是“小满贯”的牌,则太可惜了。做“小满贯”定约多好!

如果,这手牌仅是一个成局的牌,(这是最为可能的),那就太不值得去“诈叫”了,那不是没事找事吗?

而如果,这手牌根本就不是一个成局的牌,“诈叫”的后果就可怕了。一切都将被抛弃,即使其中有一点“黄金”。

 

在任何一场桥牌赛中,这种失误的结果都是“输的到底”。连最次的牌手都排名在这种失误者的前面。

 

因而,做科学研究工作,必须是(低调倾向的)“实事求是”。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9419-275952.html

上一篇:对科学精神的背叛(5)
下一篇:对科技发展的阶段性回顾(2)
收藏 IP: .*| 热度|

1 迟菲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7 03: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