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建华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肖建华

博文

如何避免“闭们造车”

已有 4067 次阅读 2009-10-12 22:15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做科学研究工作和技术开发时,最可怕的是自认为所得结果是“毫无疑问”的。如果在内心自认为是“毫无疑问”的,则他人的批评指正或否定性意见将会造成直接的情感冲突。

      

仔细考察之下,妄图通过数篇逻辑推理性论文或上十本大部头的逻辑推理性专著来论证自己的“伟大”科技成果者是大有人在的。这在科学网博客上有明显表现。

 

一般地说,这类逻辑推理性论文(或逻辑推理性专著)有明显的特征:

直接针对学科的基本规律或理论体系。先把它们摆出来,按自己的理解做一番解说;尔后开始使用文字性逻辑推理的方法对前面的解说进行批判;最后,归结出“自豪感+毫无疑问”的结果(结论)。

这是典型的“闭们造车”。

对这类人及论文,远点。越远越好。

 

不幸,除非读者受到过好的实证科学思维的训练,否则,很容易被迷惑。一旦被迷惑,往往会走“极端”。

 

按实证科学的原则立场,逻辑推理不能证明前提(这里是:自己的理解)的正确性,也不能证明结果(这里是:对前面的解说进行批判归结出结果)的正确性。它能够证明的只不过是前提和结论间的协调性。

 

       更不幸的是:文字性逻辑推理的方法与数理性推理方法是完全非等价的。

 

       科学上,学科的基本规律或理论体系的内涵的正确性是有限的,扩大其内涵而得到的结果需要实践证明。同样的,其外延的正确性也是有限的,扩大其外延而得到的结果也需要实践证明。在不断的深化内涵和扩大外延的过程中,学科也就不断进步。往复多次后,常出现新的学科分枝,以与大家习惯性接受的原有内涵及外延相区别。

       迷惑读者的要点是:创新性的科学成果的论文和专著中,类似的文字很多。但是,根本性差别在于,创新性的科学成果的论文和专著中的这类论述一般地说是作为“引言”性的内容而使用的,与实验结果对比性的论述才是本质的。

       忽视这种差别是错误的。

       如果为使立论成立而使用虚假的“实验结果”或经过歪曲后的“实验结果”,则形式上就扮演了“创新性的科学成果的论文和专著”的角色。

这类论文很常见、很常见。这是隐蔽的(可能是故弄玄虚的)“闭们造车”。

 

       如何避免“闭们造车”?紧紧的把握理论结果与实验结果的对比性是指导数理性推理方法及过程的根本措施。也就是说:是物理决定了数学(推理)。

 

       一个学科性进步,无论在数学(逻辑)上如何漏洞百出,要推翻它只能是求助于实验结果。而要证实它,也只能是实验结果的直接证明,或是基于已得到实验结果证明的理论下的、间接性的、数理性证明。

 

       一旦把这个作为原则性的标准来读国内外期刊上的论文,则有明显的结论:值得注意的论文太少、太少了。

       同时,也会感触到:创新太难、太难了。

      

       也只有在有了这类感慨后,我们才会对科学上的贡献者给出我们无私的、发自内心的赞赏。也只有在这种经历下,才能作到“荣辱不惊”的、安安静静的、搞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

      

       满足上面的条件下、长期性的积累+发自内心的赞赏+不断的探求===形成自身的科学信念。这样的人,就是科学家,无论他用何种方式谋身,也无论他是何种社会地位。

 

       如果我国的社会环境能够形成:对科学上的贡献者给出我们无私的、发自内心的赞赏的科学工作者群体,也就是说:有一个具备“科学鉴赏能力”的科学工作者群体,则我国走上科学创新型国家的前提条件之一也就有了。

 

       等待、等待、再等待。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9419-261959.html

上一篇:波尔兹曼奖获得者E. H. Lieb谈热力学第二定律
下一篇: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收藏 IP: .*| 热度|

2 吕喆 zhangshufeng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0: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