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建华
从知识产权与科学研究看学术不端
2018-7-14 09:50
阅读:14532

 

 

       对于科学研究而言,在我们的一般认识下,知识产权的主要内容是:学术著作、期刊论文的版权。

       多数的出版社约定:版权归出版社(或加上作者)。这个版权的本质是对于出版社的专有出版权的商业保护。

由于科学研究的基本性质是为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从而著作、论文的具体学术内容是没有专属权的。(这点是区别于技术发明类的专利所有权的。)

成片的文字抄袭是侵犯出版者的版权。这被列为学术不端。

如果改头换面来抄袭内容呢?

       虽然就科学理论内容而言没有产权,但是,有发现权的专属问题。就历史事件而言,对于学术理论上的谁为发现者,总是存在争论的。在早期,这种争论的根本起因是各国出版物间存在文种差别,论文出版间有时间差别。后来形成一个约定,以出版时间为准。

       但是,这不解决问题。在那种论述程度上(深度上)算是理论发现?以谁的论述最接近于最终理论形态为准?这个问题目前扩展到,在那个级别以上的期刊上算?等等延伸性的辅助标准。目前的潜意识约定是:以名刊上出现的论文为准。

       对于理论发现权的追求始终贯穿于科学发展的整个里程。一般的,由于这种发现权经常性的归功于某个研究群体,有时也就使用重要贡献者一词来表述。

       在学术论文写作中,把所使用理论的发现者文献隐去,用新的形式(数学形式,或是文字论述)表达出来,就好象是作者“首先发现”这个理论,这是论文写作的灰色地带。

对于不是名声显赫的理论,除非读者熟悉被隐去的原始发现者的理论论述,一般读者是不能发现这类行为有何不端的。这类不端的本质是:作者把理论使用者的身份提升为理论创立者的身份。

在科学不发达环境中,这类行为不仅不受指责,反而受到表彰,获得名利。(这里提一句,作者是有足够理由为自身辩护的,如“被隐去的原始文献是广为人知的(如教科书,或学科内常用文献),因此无需列入参考文献”。)

       这是我们在现实中观测到的事实。

       本博文不是打假的博文,也不是界定学术不端行为的博文。本博文提出的问题是:这类改头换面来抄袭内容的文章会如何损害2个潜在的科学家(被抄袭者和抄袭者本身)?

       首先,抄袭者花心思把原始理论盖头换面本身是对被抄袭理论的一种“赞赏”,或是“支持”,如果他如实的引用这篇文献,则这个理论会被更多的同行注意到。这是推动学科进步的正能量。

       而在隐去原始论文后,由于作者的学术能力一般是低于原始理论提出者(如国高于原创者,也就不屑于抄袭了),他对于有关论点的论述远远地“浅薄”于提出者,甚至于有所歪曲。这种形态的论述有损于被抄袭的理论。这是科学进步的负能量。抄袭者的行为有助于“毁灭”被抄袭者的学术生涯。

       其次,在一个谎言要破灭时,为了避免慌言的破灭,就需要制造新的谎言来隐盖前一个谎言。当这类行为出现时,作者就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改头换面的抄袭,甚至于编造。如果此类行为不成功,抄袭者的明智选择是退出这个研究领域。从而在学术研究上“自觉地”走向毫无建树的结局。

       如果这类抄袭现象普遍流行,则在宏观上,同一原始理论文献的抄袭者间会展开“首发权”的争夺。这可笑吗?可能吗?

       现实的事实(回答)冷酷无情:发生着。而且越来越热闹。

       在商业社会环境下,由于学术理论本身并不处在“知识产权”的保护之下,而是处于任何人都可以使用的人类共有状态,因此,这类抄袭者争斗发现权的事情是必然的,因为这类争夺代表了“机构”,或是“企业”的某种利益。

       但是,问题远远不是上述的那么简单!

       科学界最为关心的是,此类连环性抄袭,以及为了掩盖抄袭而制造的文献泡沫,将以文献数量的绝对数量的巨大而中断原始理论文献的正常传播,也扭曲该理论的正常发展和后续研究。在学术理论进程上造成人为的混乱局面。

       一个最为简单的例子就是:高校教科书的抄袭。我们总是能够发现研究生的很多基本概念极为片面,或是极为落后,一问之下,答案是:从教科书上看到的,考试就是这么考的。再问,那年的教材,回答是,最新的。

       这个例子想说明的是,学术水平远远低于原始文献作者的人,如果以抄袭的方式编写教科书的话,本身就是学术上的“退化”。如果出现碾转式抄袭,连锁性抄袭,那就形成一个“退化”,“再退化”的恶性循环。

       此外,一般的,抄袭者没有能力抄袭高端学术著作。因此,在抄袭文风盛行的环境下,高端学术文献将失去读者。而如果抄袭者上位的话,情况更为可怕。此类人物一般不推荐高端学术著作(出于某种考虑),学界与高端文献形成隔阂。

       总的结论,学术不端的流行是会显著的阻碍科学进步的。

 

 

相关专题:学术不端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肖建华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9419-1123990.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23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8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