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思龙
且行、且学、且思、且言 精选
2016-5-31 09:50
阅读:40214
标签:前言, 科研五色石

《科研五色石》

前言

 1993年,一个懵懂的农村娃娃来到中科院数学所,从此进入了科学研究殿堂。时间一晃已过去23年,在这段时间里,始终有一个问题困扰我,让我不断的去解答,就是怎么才能让自己有所成就,不让自己老来后悔。这个问题,我相信不仅仅是我一个人思考的问题,也是千万个进入科学研究领域的同仁共同的想法。当然,这个问题肯定永远都没有标准答案,每个人都有其特殊性,成功者都是特殊而幸运的,不成功的人也未必一无所有。在进行科研的过程中,自然也不断地遇到各种困惑、烦恼和选择的艰难,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我选择了看书思考,我相信比我更有智慧的人已经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书里给各种不同的问题准备好了各种启示。看的书多了,思考的结果也得到了不少,在行动中也得到了检验,有的暂时没有效果,甚至失败了,更多的则是效果尚好。

有了想法,如果没有人分享,大概是人类的一种苦恼,于是我开始在研究生的课堂上,说我的各种想法,受到了学生的欢迎。每年选课的同学直言,彭老师的课有很大程度是因为课外的东西吸引人而让他们选了课。当然这种对我讲课内容变相否定的说法并没有让我不开心,相反,我依然很感动。毕竟一门很专的专业课,每年能有两百来学生听课,不管什么原因,来了就是这门课的福分。至于听课的理由,倒是其次了。另外,我讲的内容完全是个人的一家之言,以我思维比较独特的个性,本以为不会得到认同,受到学生的欢迎确实让我有了新的认识,讲的那些不同于当下的言论不是什么纯粹个人兴趣,也有一定的普遍性,也能让他人从中获得收益,这种结果鼓励了我。在徘徊了很久之后,于2010年开始在科学网上开设实名博客:晴朗的天空。其本意就是将那些在课堂上即兴演讲的东西进一步系统化,也希望能够得到更多同行的批判和指正。六年来,不经意中,居然写了近300篇文章,接近平均每周一篇,比科研论文的产出率高多了。捧场的读者越来越多,鼓励和批评都有。完全可以相信,这些杂文性质的文章阅读量远远超越我和学生们多年来共同奉献的学术论文。这是意想不到的结果,也是我乐见的结果。

作为一个科研人,至少有三个问题是回避不了的,一是科研本身二是如何在科研的过程中与社会共存,所谓生活问题,三是作为传道授业的老师本身的责任。这三个身份,三个问题似乎是所有在大学和科研院所的同仁所共同面临的问题。

如何做好科研,这是个永恒的话题和难题,我们聆听过学术大师的演讲,看过名人的传记和野史,也读过科学家的哲学论述,但是问题依然是问题。在这个问题中,我喜欢思考路线和自我提高。如果一个人能够做出很好的成果,一定是找对了问题,想对了思路,培养对了自己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并不是一个人天生的能力,而是后天不断培养和自我训练的结果。能力如何提高就成了一个核心问题,在这个主题下,我讨论了人的思维能力的问题,科研过程中的各种心理和心态问题,科研过程中的技战术问题。在所有的文章中,我最喜欢这类文章,它们完全是发自内心的,并没有想到去教训别人,更别说当所谓的青年导师。

作为人都避免不了生活的羁绊,一个科研人对这个问题的解决就更加重要,我们眼见很多大有才华的人因为没有处理好生活和科研的关系问题而最终泯然众人,甚至结局很悲壮。在这个主题下,我更喜欢思考人和人的关系,人和当下社会的关系,以及人和自己目标的关系。这三种关系无时无刻不影响着科研工作,处理好了,对科研是大有助益的。我根据自己的所看所思所想,提了一些看法,并在生活中身体力行,其结果是虽然不是灵丹妙药,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后遗症。这些文章尤其适合对处理生活问题比较恐惧的那类朋友,毕竟这样的学者的比例最大。

作为教师,自然关心教师职责,如何教育,教育的目标是什么,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这些问题不光对学生有意义,老师一样处于不同状态的被教育中。在思考这些问题的同时,也不断修正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毕竟,每一个学生都是一段缘分,珍惜并让这些交互过程成为美好的记忆,并不是每个老师很随便就可以做到。尽管这个问题是有人类以来就不断的提出来,并且有无数的前辈做了浩若烟海的著述,我还是大胆的总结了不少,并斗胆提出来与朋友们共享。不管其结论如何,至少出发点是好的,我希望每一个年轻人都能得到特殊的关爱,都能按照自己的特点成长,最终社会的整体水平得以提高。愿望是美好的,我也在不断的探索中,这些言论只能作为抛砖引玉之用。

总的来说,我思考了,行动了,并且将自己的一家之言奉献给读者,这是我最大的心愿。同时,我是个乐观的人,在所有的文章中,没有低沉,没有怨气,没有悔恨,因为这些负面的情调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勇敢的面对问题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乐观的心态则有助于我们避免在错误的道路上渐行渐远。在中国急速发展,并逐步从历史上的低谷中走出来的过程中,我们无疑问要面对的问题比世界其他国家都要多得多,而所有这些问题只能靠我们自己去解决。我的这些并不完整的言论肯定不能给所有希望找到各种问题答案的朋友提供全套解决方案,但是肯定能从这些文章里面看到一些希望,如果读者能从中获得一些启发,那更是意外之喜。书名科研五色石正是此意,它们就是一堆五颜六色的石头,既不是美玉,也不是一无是处,有心人或许拿来欣赏我还算年轻,未来的路依然很长,还会一如既往的去行动和思考,如果有一天我发现自己理解错了,我会衷心认错,如果我发现有更好的思想,也一样会毫不吝啬的贡献出来。

silong.peng@ia.ac.cn

2016.05.31

相关专题:科学网博主博文集图书精选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彭思龙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9416-981407.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65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34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