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思龙
博客文集即将出版,一名难求
2016-5-1 10:02
阅读:30346
标签:博客, 书名

时间都去哪里了?一眨眼在科学网上写文章已经快要满六年了。记得当初写博客的时候,心里惴惴,一方面从来没有写过这样的文章并且晒出去给人看,甚至早年写日记的习惯也已经20多年没有继续。二来在中国写文章一向容易被误解,尤其是我们做非社会人文学科研究的人,如果写非专业的文章,历来都是名家的专利,我们还是科学道路上的小卒一个,似乎有点不务正业,甚或有点不知天高地厚。

六年来,在科学网包容态度的支持下,在众多热心读者的鼓励下,也在科研过程中迷惑的启发下,陆陆续续写了293篇博客,95%以上是写出来的,并且大多数是有感而发。博客质量从一开始的短小稚嫩慢慢变得有点自己的风格,并且长度也越来越长。高峰期是13年和14年,平均每周一篇,有时候甚至更多。自2015年遇到了很多事情之后,文章数量急剧下降,一方面精神不够集中,杂事太多,另一方面,很多话题都已经写过,无意重写某个话题,选题数量和范围在缩小,这是知识结构和思想空间不断被挑战的必然表现,说明自己的厚度和深度依然是严重不足的。

在写博客的过程中,即受到不少师长领导和朋友的鼓励,也受到了不少的质疑,好在鼓励的声音远远大于反对,也就坚持写一些自己想写的文章,权当一些日记罢了。有些老师和读者也建议汇成集子出版,一直在犹豫。最近,受清华大学出版社之邀,出版我自2002年来在中科院大学讲授的课程“小波与滤波器设计”对应教材,意外接到同时出版我博客文集的邀请,认真思考之后,觉得不能辜负出版社的热情帮助。同时另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今年即将年满45周岁,过了这个年龄,在中国,就不算是青年,算是正式的中年人。青年人不可以做很多事情,但是中年人的顾虑就少很多

为了出版博客文集,我从所有的文章中挑选了110余篇文章,按照一定的要求进行选择,一方面,出版过的文章优先考虑。博客文章中有几十篇出现在中国计算机通讯(我还因为在该杂志发表的文章多,被邀请为该杂志的专栏主编,在此也向各位朋友征稿,请你们将有关科研教学等方面的点滴思考赋予我们栏目出版),科技导报,中国科学报,光明日报,民主与科学等大大小小的报纸与刊物上,这些刊物的编辑有自己的眼光,他们也代表了不同的需求,能出版说明这些文章客观上还有一定的价值,另一方面,选择话题比较集中的,有至少十多篇集中阐述相关的问题。孤立的话题没有更多的阐述,说明那些文章涉及到的内容我想的不深入,起码不系统,不值得推荐出版。另外,在内容上能够说服自己,觉得能够拿得出手。出版书籍和写写博客自然不同,后者的读者往往会抱着宽容的态度,有所得即可,前者似乎要求要高,没有深度,想法太另类,往往只适合在网上发发牢骚,不足为外人道。于是就挑选了跟科研方法论有关的文章40篇,聚集成科研随想篇,与科研生活有关的文章40篇,聚集成生活闲论篇,与教学有关的文章30余篇,聚集成教学杂谈篇,共约25万字,

同时,感谢一位读者朋友的建议,我还拟从这些博客的评论中精选一批对文章内容有很好补充的评论作为文章的注解,在此告知曾经在我博客留言的朋友,如果需要授权,请在此给我留言,我会正式发邮件征求授权事宜

内容选好了,起名字就成了一个问题。好比给孩子起名字,往往成为影响孩子成长很重要的因素,我也常常接到朋友的邀请起名字,也需要花很多精力。一方面,名字能够代表书的内容,完全不相干的名字会给人轻浮,甚至欺骗的感觉,另一方面,名字还要有一定的内涵和高度,既要对得起自己,也要对得起读者的品味。在现在微博和微信当道的年代,名字是更加关键的因素。我建议了一个名字,“写在科研人生的边上”,这个题目是受到钱钟书早年的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一书启发。其本意在于,人生是一本大书,我们作为后辈,没有资格在这本天地大书中写上主要的篇章,但是能够在书的边上写点东西,似乎也足以值得骄傲。钱钟书出版这本书的时候刚30岁,比我写博客的年龄还年轻。不过出版社的同志认为书名古老,不足以引起当下的兴趣,建议我重新想个名字。后来,想到这些东西都是日常工作生活学习中的一些灵感,可以比如顾炎武的“日知录”,顺手就可以改成“科研日知录”,但是跟上一个名字类似,这样的名字可能还是比较刻板而不合时宜。另外,“日知录”乃顾炎武一生的精华思想所在,32卷巨著,盗用他的名头,我的胆子似乎还不够大。

讲到书名,中国人往往是内敛的,钱钟书早年的书可以起名为“写在人生边上”,是他年轻有勇气,集他一生的功力出版的巨著“管锥篇”内容更加深刻,但是名字更加低调。类似的现象在中国还很多见。费孝通早年的书“乡土中国”就很大气,就是摆明自己要研究中国的社会,并且将中国的社会形态定名为乡土社会。这是他一生最重要的成果。晚年之后的书名就是“费孝通九十心语”,这就是出世老人的一点谆谆教导。梁漱溟早年的书“中国文化要义”,也是很大,当然梁老先生一直耿介,即便如此,到了晚年书的名字也变成了“读书与做人”这样非常平实的名字。或许人生的阅历越多,对于平凡的认识就越深入,朴实无华是人的修养的最高境界。

那么难题就来了,我既不是上述大牛,没有那些厚重,也没有那些雄心,自然就没有寄希望自己能达到类似的高度,高大上的名字暂时不能取,同时还没有老到功成名就,可以做到朴实无华即可,同时又有点不合时宜,比如,类似即便是莫言这样的名作家,其小说还有起名为“丰乳肥臀”,这个名字肯定不是莫言的本意,可是为了出版,似乎也将就用了。鉴于此,期待曾经或者正在关注过我那些文章的朋友给出建议,给我个启发,如果名字正式采用,我拟从出版稿酬中拿出部分作为酬谢,如果可以,我也可以做东,请帮忙的朋友们吃顿大餐,画龙点睛之笔仍然是最重要的一笔,一定重谢。

五一节到了,祝所有的劳动者劳有所得。同时忠心感谢五一节期间还辛勤读博客的朋友们,祝你们节日快乐。

Silong.peng@ia.ac.cn

2016.05.01

相关专题:科学网博主博文集图书精选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彭思龙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9416-974036.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52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99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