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朗的天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tone1971111 数学博士学位;现从事图像处理、信号处理的算法和系统研究。

博文

如何避免科学研究的两种堕落 精选

已有 9450 次阅读 2011-9-17 08:03 |个人分类:读书偶得|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科学研究, 堕落

   这几天空闲时间,翻看了康德的《逻辑学讲义》(商务印书馆),本以为逻辑学的书都是比较枯燥的,但是康德的书是充满了智慧的一本书,充满了哲学的书,是充满了思想的书。语言非常好,叙述严谨,而不失明快。里面提到了很多很好的观点,这里跟我们当下比较相关的也很多。我只把有趣的一点谈谈。康德200多年前在书中提到了科学研究的两种鉴赏堕落。
 
   科学研究的两种堕落:迂腐和浮华。康德定义这两种为:前者仅为学派而研究科学,因此将科学限制在应用方面(本人注:这里的应用不是指应用于工程中,而是为了论证自己学派的观点的所谓应用);后者仅为交际或世俗而研究科学,因此将科学限制在内容方面。康德继续说:
“迂腐的学究或者被视为与俗人相反的学者----在这种情况下,是缺少世俗知识,即缺少将科学传授与人的方法知识的傲慢学者---,或者虽一般被视为有才干之人,却只就形式,而不是就本质和目的而言。在后一种意义上,迂腐的学究是形式的撮取者,就事情的核心而言,其局限在于只注意外表。这种人是对有计划头脑的失败模仿或讽刺画。所以,人们把学究气称为形式上无谓的拘谨和无用的严密(拘泥琐细)。这种学派外的学派方法的形式的东西,不仅在学者和有学问之人中间,而且在其他阶层,其他事物中也能遇到。交际中的宫廷礼仪除了是形式上的猎逐和撮扯,难道还是别的什么吗?。。。。。正如浮华---作为鉴赏上哗众取宠的情妇---是一种矫揉造作的通俗一样。因为浮华只是力图博得读者的厚爱,从不用费解的言辞冒犯读者。”
 
在我们当今的科学研究中,这两种堕落依然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如何才能避免这两种堕落呢?康德认为这两种堕落是严密性的过度追求而忽略了通俗性,或者是通俗性的过度追求而忽略了严密性。因此,要避免这两种堕落,要首先注视我们的知识的学术完备性---彻底的、规律井然的形式---,然后才留意于使我们在学校中学得的系统知识真正通俗化。
 
康德的时代和今天有所不同,在那个时代,科学研究的读者不仅限于学术界,还要面向大众,因此,这两种学术研究的作风表现的非常极端而滑稽。但是在科学研究已经成为非常职业化的领域情况下,两种堕落的形式就稍微有些变化。
 
当代意义上的学究,是只研究学术上的逻辑推广而不注重其是否有价值,当代意义上的浮华是所谓的论文制造者,只是为了赚取眼球而不断地发表论文或者在成为学术明星。为了避免这两种倾向,个人以为,需要通过如下的途径,才有可能避免:
 
一、要认识到科学研究不仅仅是个人娱乐。个人如果使用自己的应得的报酬去娱乐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我们今天的科学研究明明是使用了别人创造的财富,因此,我们没有理由去浪费纳税人的财富为自己获得私有的愉悦。尽管在有些情况下,我们不能那么功利,不能希望所有的理论或者方法能够立即获得理论或者应用上成效,但是我们的主观上是不能失去对其价值的判断。事实已经证明,在科学研究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的重要战略的情况下,大量的学术研究成果终将是无用的,其中许多连知识的传播以及当反面教材的资格都不太够。
 
二、要努力的贴近社会。知识要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类,这是任何一个从事科学研究的人的最终使命。但是,如果我们对社会和人缺乏起码的了解,那我们如何能够服务于我们的对象呢?在当今的中国,我们遇到了非常多的发展中的难题,但是这些难题并不是都成为了我们的研究目标,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忽视身边的需求,转而去追求所谓的学术正统,这就是背道而驰。偏离了正确方向的科学研究注定不能产生正确而有价值的结果。
 
三、要努力地摆脱知识的控制。很多人成为学究并非本意,而是现代科学知识的大厦是如此的宏伟,很多人走进去迷了路,徜徉于迷宫中而不自知。这是被知识控制的表现。如果我们想从事研究,那就不要盲目的扩大我们的知识,我们只接受我们能控制的知识,如果感觉到即将失控,那就需要停下来,倾听自然的声音,倾听人类的需求,积累更多的经验,然后再图更多的知识。不然,盲目突进只会成为被知识控制的迂腐学究。
 
四、要从历史的角度看自己的科研。浮华固然能够给个体带来短暂的物质或者名望,但是历史是严肃的,也是不留情面的,任何哗众取宠的成果都将被无情的淘汰。在信息如此发达的今天,成果淘汰地速度也在不断地加快,以至于很多科研成果刚刚发表不久就被宣布永远被弃之于废纸篓。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给这个世界留下些东西,但是绝对不是靠浮华能够达到,相反,只有静心思考人类的需求的人所获得的尽管不是很大的成果,往往更具有长久性,更值得历史所记忆。
 
五、要努力摆脱主观的控制。上述道理说起来很容易,但是做起来并不是那么容易,每一个做科研的人都会为自己的行为辩护,并且可以提出很多的道理。但是康德认为,很多人是不能自我证明的。究其原因在于,每个人的知识是有限的,客观的内涵是无限的,而且是没有错误的。我们用片面的知识理解客观,那么客观在我们心目就是不客观的客观,因此,用不客观的客观来证明我们不完备的知识,得到的结论就是不可靠的,逻辑学上称之为循环论证,也就是,用自己认为对的东西来证明自己的知识。两者本来是一个东西,不能用来证明自我。如果我们能够将主观降到最低,而尽可能的遵循逻辑或者理性或者知性,那么就可能在更大的程度上让我们避免进入误区。
 
六、要努力摆脱集体表象的干扰。在列维--布留尔的书《原始思维》(商务印书馆)中,作者详细的观察和分析了大多数有材料可循的原始社会,在那里,我们也能发现自我的影子。我们的很多行为受我们的自己的思想控制么?我相信很多人这么认为。但是,事实上并非如此,我们被集体的意识所绑架,也就是说,我们的意识中,很多并不是我们自己真正认可的,而是大众认可的。我们一直在从属于大众的意识而不自知。要想摆脱集体表象的干扰,那就需要学会真正的有逻辑的独立思维方式。在中国,有如此多的传统,这些传统或多或少都表现为集体意识,这使得我们身上有很多的因素阻碍我们进行科学研究,或者容易使我们进入陷阱。意识到这些,那我们努力的方向也就不言自明了。
 
总的来说,我们可能有迂腐的作风,也可能有浮华的作风,其原因非常的多样,但是无论如何,这都不能成为我们可以随意迂腐或者浮华的理由,作为人类的精英(费希特认为,学者应该是人类的精英,见《论学者的使命、人的使命》),我们还是应该努力摆脱我们自身内涵的许多障碍,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知识体系的完备性,最终真正能够为人类做出点小小的成绩,那才是我们最后的欢乐所在。
 
补记:文章写完后就贴上来了,没有仔细的修改,中间有不少的错别字和漏字.向读者致歉.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9416-487238.html

上一篇:研究生需要完成的九个重要任务
下一篇:科研:成见的来源以及消除
收藏 IP: 159.226.21.*| 热度|

18 杨华磊 丁甜 徐耀 张玉秀 孙长庆 钱磊 石磊 朱志敏 彭志欣 吴吉良 侯晋军 刘蓉晖 周向进 李丽莉 刘智 吴跃华 ylh520lyy dulizhi95

发表评论 评论 (1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7 04: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