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朗的天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tone1971111 数学博士学位;现从事图像处理、信号处理的算法和系统研究。

博文

平静地学习,激情地创造

已有 5374 次阅读 2010-11-11 08:47 |个人分类:科研随想|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平静, 激情

从事科研总是一边学习一边创造的过程,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是有不同心态,由此引发产生了不同的状态,有平静的,有沮丧的,有焦虑的,有激情的。那么怎么来处理这些情绪呢?多年的经验表明,平静的心态适合于学习,有激情的状态适合创造,其他状态需要调整、休息和引导。

首先,平静地学习。学习是个漫长的过程,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人的一生都在学习。学习的过程中需要静心领会、思考、熟练。没有平静的心态,学习的过程是不能有效地进行。不过能做到平静的学习的人是并不多的。在知识爆炸的今天,过多的信息量每天都在冲击我们,让我们感觉有太多的东西需要学习,内心充满紧张感,由此会引发焦虑。焦虑的状态下,人很难细心地去领会一个具体的点,也很难去把握很多看似没有关联的信息。还有一些技能需要反复的训练,在反复的过程中,无疑问是很枯燥的。内心任何一点的抵制都会使学习的效率降低。

其次,好的创造的过程一定是个激情发挥的过程。人的平时的积累就好比树木一年的苦苦积累,就是为了在春天那短暂的绽放,积累的越多,绽放的越灿烂。人的创造过程并不能有效地解释,但是诸多历史经验告诉我们,那是个有激情的过程。不管是李白的酒后诗,还是王勃的文,王羲之的字,米芾的画,都是在按捺不住的创作激情下产生的。为了应景而创作的东西往往很乏味,不管你原来的基础如何。就好比,在冬天里绽放,除了季节本来在冬天的梅花,其他不当令的花是不可能的。即便短暂的温暖可以开花,但是勉强之下是没有好东西的。人在激情创作的时候犹如要生产婴儿一般,不能等待,不能忍受,创作之后人好似虚脱了一般,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由此可知,真正的创造过程是个不可不为的状态,是非做不可的。

复次,激情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虽然我们知道创作需要激情,但是激情并不受人的控制。乔羽的脍炙人口的歌词:让我们荡起双桨,本来是个创作任务,可是呆在书房里是怎么也创作不出来。结果是在北海的湖面上找到了感觉,整个歌词只花了20分钟(应该是刘炽用了20分钟写的曲,乔羽写词也许也是20分钟吧)就写好了。假如没有这个激情的爆发,是不可能有如此优美的歌词产生。而如乔羽这样的歌词大家,一辈子能遇到的好的激情时刻也并不多。由此也一样可以看出,在雄厚的基础上,需要不断地创造激情产生的机会,才有可能有很好的创作。

再次,我们每个人是做不到都是平静和激情的。孔子都做不到这一点(见张海晏 写的《孔子的烦恼》一文,或者参考《吕氏春秋·任数》记载的一则陈国和蔡国的路上的断粮故事。)。我们总有焦虑的时候,总有烦心的时候,总有难过的时候。这些时候既不是学习的好时机,也不是创作的好时机。即便是创作悲剧,也是夹杂着激情,是悲愤的激情。在这些不好的心理下,最好是要学会休息和娱乐。磨刀不误砍柴工,休息和娱乐是为了让身体有更好的状态,让这些情绪尽快的过去,重新回到平静或者激情的状态中。

最后,平静可以持续,激情永远是短暂的。我们可以平静的过一生而没有任何的激情,但是我们做不到永远的激情的。激情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任何人的身体都不可能一直保持旺盛的供应能力。读钢铁是怎样炼成这本书,给人的震撼在于保尔的持续的旺盛的精神斗志,我个人以为在现实中非常难以做到。没有钢铁一般的身体素质和精神基础,那是做不到的。即便这样,保尔也一样经历了苦恼和彷徨。

总之,在学习和科研的过程中,要注意自己的心理的变化,这些变化需要主动地调整。如果能够理顺这些情绪,为我所用,那么学习和科研应该就顺利一些。否则,我们就容易被这些情绪绑架,白白的浪费了时间,有意识地引导自己的情绪是科研的要点之一,也是把握命运的金钥匙。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9416-382572.html

上一篇:浅谈换位思考
下一篇:真诚地做科研,不做咬着尾巴的狗
收藏 IP: .*| 热度|

2 张海权 武永华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8 09: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