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朗的天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tone1971111 数学博士学位;现从事图像处理、信号处理的算法和系统研究。

博文

省悟的时间性

已有 4492 次阅读 2010-6-19 15:33 |个人分类:读书偶得|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省悟的时间性

我们一直在追求真理,可是发现真理像一个顽皮的孩子,到处乱跑,我们自己也像个狗熊,抓住一个,又换了一个,这也许就是另一个规律,那就是省悟的时间性。

人都是从零开始的,这一点上帝(也可以是菩萨、也可以是命)最公平的,那就是人的知识不是遗传的,只能通过后天的学习。所以我们每个人不光是在发育阶段就重复了自然界的进化过程,而且在思想的进步上也一直在重复前人的进步过程。比如,今天我们特别欣赏的观点和理论,过了两年,我们会觉得幼稚或者不合适。再过几年,我们还会变化。这些并不表明那些方法或者哲学并不好,而是我们在不同的年龄段,由于时代的要求,我们都会有类似的选择,是时代的问题,是成长的时间的问题。我们在二十岁关心的,和四十岁关心的问题肯定不同。

有个人问庄子,我们看到的孔子的道理,到底是他60岁说的道理呢,还是他59岁的道理呢?毕竟从经验上讲,60岁道理毕竟继承了更好的基础,更加完善。结果其实我们都会按照自己的逻辑不断地接受这些圣人从30多岁知道60岁所说的话。这有什么不好么?好处是,60岁的道理更加完善,坏处是,不适合30岁人去接受和理解。有两个有趣的例子,费孝通在写乡土中国的序言中说,乡土中国是在教学中摸索出来的讲稿,没有准备,也很稚嫩,但是他喜欢这种稚嫩。另一个例子就是王阳明在晚年就悟到教育人其实需要在不同的阶段将不同的道理,并不是这些道理都是有差别的,只是人悟到道理其实需要经历和精力两种的结合,即便我们再聪明,都不能摆脱自然给我们设置的思考的局限性,那就是时间性。

我们上小学的时候,会觉得那些知识不容易,中学的时候就觉得小学的很容易,但是觉得中学学的依然不容易,大学的时候觉得中学是小儿科,但是大学的东西一样的很困难,到了研究生直至做科研,都会感觉自己现在做的都是最难的,但是之前做的都不是最难的。这些都跟我们的悟性有关系。假如我们用中学的理解力去读小学,用大学的理解力去读中学,那岂不是无往而不胜,可是往往我们达不到这样的提前悟性。但是在科研中,我们依然需要提前去省悟,提前去知道某些道理。其实这些提前也不是超越自己的生理能力,只是超越了同时代人的生理能力。

一代又一代人不断地在重复人的发展中迷惑、清醒、再迷惑的过程,可是只有一个原则是不变的,那就是,所有的迷惑过程都是一次蜕变的过程,谁能提前蜕变,谁就能够提前获得新的出发准入。

有个名言很好,假如人能活两辈子,都会是圣人。那就是说,我们花在体会和悟道的时间太多了,当然,再多也不算多。朝闻道,夕死可矣。祝愿我们都能提前。但是不可能都能提前。因为都是相对的。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9416-336920.html

上一篇:科研人的戾气
下一篇:成功是成功之母
收藏 IP: .*| 热度|

2 黄妮妮 李一浩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3: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