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科普(5)科学期刊的诞生
张武昌 2024年6月17日星期一
前面我们介绍了科学的诞生有两个标志,自由广泛传播学术思想的的职业科研人群体、科研工具超越了人的感官。现在讲讲我们科研人群体是怎样开始自由广泛传播学术思想的。
在17世纪还没有科学家,科研人员称为自然博物学家natural philosopher。他们获取最新科学进展的方式有两种。第一种,等待新发现积累到一定的数量,出版一本书,这种方式比较慢;第二种,通过信件与同行沟通,这种方式比较及时。大多数学者通过第二种方式沟通,当时这些群体被称为无形(隐形)学院invisible college。
17世纪中叶,一些学者发明了第三种方式传播科学发现:开会,这种方式可以面对面沟通,还可以增进感情,喝酒怡情。最终,这些学术会议形成了第一批学术群体scholarly society。1657年,意大利出现了西芒托学院。1660年11月28日,英国皇家学会(Royal Society),原称伦敦皇家自然知识促进会(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for Improving Natural Knowledge)成立。
1666年 12月22日,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财政大臣库尔贝召集了十几位当时的科学家,在rue Vivienne的王家图书馆里,成立了巴黎科学院(Académie des sciences de Paris)(法国科学院的前身),旨在“为了公众的利益和国王的荣耀,推动和促进科学的发展。
在英国皇家学会成立后不久,首任会长莫雷就发现与各地学者的通信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他在1661年8月写给荷兰的惠更斯的信里就表达了要出版一种类似期刊的出版物的想法。
小窗:
根据百度,克里斯蒂安·惠更斯(Christiaan Huyg(h)ens,1629年04月14日—1695年07月08日)荷兰物理学家、天文学家、数学家,1629年4月14日生于海牙,1695年7月8日卒于海牙。他是介于伽利略与牛顿之间一位重要的物理学先驱,是历史上最著名的物理学家之一,他对力学的发展和光学的研究都有杰出的贡献,在数学和天文学方面也有卓越的成就,是近代自然科学的一位重要开拓者。他建立向心力定律,提出动量守恒原理,并改进了计时器。
窗毕
但是,当时学会忙于起草特许状,制定管理条例,所以筹备出版刊物的计划同样没能及时实施。
有段时间瘟疫横行,很多人不到会。在一次英国皇家学会的会议上,有人提议说:也许我们应该把大家的发言记录下来,印刷出来,提供给今天没有参会的同志。但是没有人认真对待这条提议。
1663年4月,亨利.奥尔登伯格Henry Oldenburg就任皇家学会的秘书,接管了莫雷的大部分信件往来的事务。奥尔登伯格自此开始了同世界各地的学者、科学家们广泛通信联系。他与其中至少30人保持固定的通信联系,他们之间的通信是连续的,并逐步形成一个比较正式的通信网。奥尔登伯格成了学会的“信箱”,他负责在学会的会议上宣读收到的信件,并加以整理归类和给予回复。
Henry Oldenburg (c. 1619–1677)
不久,鉴于这项活动费时费力,奥尔登伯格建议成立一个负责通信的委员会。学会同意了他的请求,成立了一个有20人的通信委员会。
1663年一位法国国王的历史学家美茨纳得到特许状,获准出版一种科学/文学的类似后来期刊的出版物。他的计划保存在一份手书的文件里。美茨纳计划出版范围除政治外,还包括当时有教养的人所感兴趣的考古学、文学艺术、科学、贸易等各个领域里的最新消息和动态。虽然由于各种原因,这项出版计划没能实现,但是它被认为是最早有实物为证的有关建立科学期刊的计划。
法国最高法院的一位律师沙罗(Denys de Sallo)先生(有说是法国议院参事萨罗)是一位不凡的天才,属于那个时候对于一切新奇事物感兴趣并热衷消除偏见的有识之士。他与巴黎的那群定期举行学术聚会的科学家有密切的联系,是所谓的“无形学院”的成员。
1664年7月,一位法国学者给荷兰的惠更斯写信介绍沙罗请求为将要出版的刊物收集资料。
沙罗雇佣了两名抄写员,将他阅读中感兴趣的和有用的东西抄录下来。由他分门别类地整理、编辑成集,并进行顺序排列,以方便查找。
在从事这项活动中,他确信可以通过出版这些东西,使得公众也能获取这些有用的资料。另外,受当时的报纸的启发,他萌发了出版一种周刊的设想,并向有关部门呈送了这一计划并得到赞许。
1664年8月8日,一份特许状准予沙罗出版《学者周刊》。
1665年1月5日于巴黎创办《学者周刊》(又译学者杂志,一周一次出版)(Journal des Scavans);办刊宗旨为“满足我们的好奇心和不用花费多大气力就能学到东西的一种手段”。 内容兼顾文学与科学,主要报道法国和其他国家出版的各类图书,包括新书出版动态、目次和文摘,也发表一些解释自然现象的物理、化学和解剖学实验,以及气象观测记录数据等。
《学者周刊(杂志)》是在法国高级官员科尔贝的支持下创办的,首次采用Journal一词作为刊名,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份真正的期刊。可贵的是,这份期刊创造了世界上第一个由科学家组成的编委会,以协助编辑评审稿件,并形成了期刊“同人评审”体制的雏形。
《学者周刊》出版不久,即在欧洲引起了广泛的影响,但是它的某些内容冒犯了权威当局,受到了来自宗教方面的严厉批评。在出刊3个月(第13期)之后,被查禁。沙罗的特许也被撤销。
但它的出现产生了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预示着学术期刊这一新生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不到一年时间,1666年1月4日《学者周刊》即由沙罗的原合作者伽罗瓦重新出版。伽罗瓦当时已是法国科学院的正式成员,随后由他负责出版该刊长达9年。此后该刊一直持续出版,成为遐迩闻名的科学周刊。1816年更名为《科学家杂志》,一直出版到今天,现在它作为一流的文学杂志而享有盛名。
《学者周刊》的创办给英国皇家学会以直接的推动作用,促使他们将酝酿已久的设想付诸实践。1665年,英国皇家学会的秘书亨利·奥尔登伯格决定把会议发言集中起来,也许能发点小财。1665年2月,莫雷写信给惠更斯,告诉他学会秘书奥尔登伯格将要创办一份学术期刊,这份刊物将避免像《学者周刊》那样因为内容而引起麻烦。“我们已经看到它的样本,并且也发现其中的内容确实有不妥的地方。你说的很对,这期刊很有用,如果它保证质量的话。奥尔登伯格给我们看了一份相似的计划草案,它准备创办一份以哲学内容为主的期刊,如果能实现,我们倒希望他尽快地创办这一期刊。在内容方面,他将不会涉及法律与神学事务,除了报道来自国外的哲学方面的资料外,他还将出版重要的科学实验报告”。很快,学会讨论了出版学会刊物的事宜。
1665年3月1日,理事会决定:《哲学汇刊》由奥尔登伯格负责出版,如果他有足够的稿件,就在每月的第一个星期一出版,稿件由学会理事会根据特许状的许可范围审定,再由理事会指定会员复审。可见,《哲学汇刊》充分吸取了《学者周刊》的经验教训。
1665年3月6日,奥尔登伯格整理了一些内容出版了第一期哲学汇刊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1776年后改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刊》)。《哲学汇刊》一直延续至今,是世界上连续办刊时间最长的学术期刊。
1815年8月5日,一份由传教士马礼逊和米怜编辑,中国刻工梁发刻印出版的名为《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英文名《Chinese Monthly Magazine》)的中文刊物从马六甲古城带着浓浓墨香漂洋过海,来到沉睡的大清帝国。正是这份带有一定宗教色彩的出版物拉开了中国期刊史的序幕。
现代中国最早的期刊是1833年创刊于广州的英文版刊物《Eastern Western Monthly Magazine》(中文名为《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以介绍西方科学技术为内容,同时也介绍中国古代文化。
1914年,在美国康奈尔大学的中国留学生们抱定“科学救国”的理想,发起出版了《科学》(Science)月刊,以“提倡科学,鼓吹实业,审定名词,传播知识”为宗旨。发起人是任鸿隽,参与者有胡明复、赵元任、周仁等9人。同年,在美国的倚色佳小镇成立了中国科学社,首任5位董事是任鸿隽(会长)、赵元任(秘书)、秉志(会计)、胡明复和周仁。这是中国现代科学的第一个民间社团和科学杂志社。
中国科学社第一届董事会(摄于民国四年十月二十五日),后排左起分别为:秉志、任鸿隽、赵明复,前排左起分别为:赵元任、周仁。
《科学》月刊的创刊号于1915年1月在上海发行。办刊方针是“求真致用两方面当同时并重”。当时发表的文章可归纳为科学通论、各科知识、科学史与科学家、科教事业发展、科学新闻与知识小品6大类。
1915年,爱迪生致函赵元任,祝贺《科学》杂志创刊。其中写道:“《科学》证明了我一直持有的观点:世界正在见证一个最伟大的现代奇迹,一个伟大国家――中国觉醒到文字教育是国家强盛和进步的根本。”
1918年,中国科学社社长任鸿隽和《科学》杂志编辑部长杨铨回国,中国科学社由此移归国内。
1927年,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相继成立。中央研究院筹备委员会和领导成员中除少数几人外,都是中国科学社成员,例如总干事杨铨、气象所所长竺可桢、地质所所长李四光等。从此,中国科学社的作用慢慢被中央研究院代替。
1934年《科学》改版,由传播知识为主转变为正式的学术刊物,宗旨为“其宗略规托英国《自然》周刊,美国的《科学》,德国之《自然科学》等杂志”。
1949年至1950年,新中国成立了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社留在上海继续活动,但由于是私立民间社团,难以为继。
1951年,《科学》停刊。1959年中国科学社宣告解散,全部资产移交中国科协。
从1915年到1950年,《科学》均为月刊,共出版32卷,总发行量逾76万册。在抗日战争的艰难岁月里,仍在大后方坚持用毛边纸印行,几未间断。1951年,《科学》因与全国科联新办的《自然科学》(后亦停刊)合并,出了一期32卷增刊号后停刊,1957年又复刊。1957至1960年为季刊,共出版 4卷,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约发行 3.2万册。1961年第二次停刊。
1985年,在中国科协、中国科学院和国家科委的指导帮助下,在全国科学界许多知名人士的关心支持下,组成了以周光召(时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为主编,科学家为主体(含近50位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的几十人的《科学》杂志编委会;同时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也组成了《科学》杂志编辑部,在编委会指导下工作。1985年10月,作为复刊号的《科学》37卷1期出版,实现了《科学》的第二次复刊。
复刊后,头七年( 1985 -1991年)为季刊,1992年起改为双月刊。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张武昌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9359-1438470.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