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武昌
南极冰事(32)南极考察站建站历史 精选
2024-4-28 16:58
阅读:5668

南极冰事(32)南极考察站建站历史

张武昌  2024年4月28日

随着对南极区域的探索,人们逐渐认识到南极洲是一块大陆。人们不再满足于对岸线的测绘,登陆南极并深入内陆考察成为必然趋势。1895124日,Carsten Borchgrevink带领的Antarctic号考察船在Cape Adare登陆,这是人类第一次踏上南极。

 由于沿岸没有开发,陆地没有遮蔽和休息场所,所以大多数情况下需要小船频繁接驳人员上船休息,大大限制了陆地停留的时间和考察效率,需要在岸上建立临时营地。

image.png

1895124日,Carsten Borchgrevink登陆南极大陆(油画)

1899218日,Borchgrevink再一次在Cape Adare登陆。Cape Adare是一处岩石裸露的平坦低地,他们在Ridley Beach建立了营地,修建了房子,这是第一个南极历史上第一个人类建筑,史称Borchgrevink’s Hut

image.pngimage.png

Borchgrevink’s Hut 现状(左:外观;右:内景)

这些设施只是临时之用,因此不能称为考察站。随着历史的演进,人们开始在南极建立长期使用的科学考察站。南极建立考察站的历史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1950年之前建站

 

1902-1904年间的苏格兰南极探险队Scottish National Antarctic Expedition乘坐Scotia船在南奥克尼群岛附近探险,1903年他们在劳里(Laurie)岛建立了南极的第一个有人值守的气象站,称为Omand House

image.png

image.pngimage.png

1904222日,阿根廷人接管了Omand House,命名为Orcadas站,所以南极的第一个科学考察站被认为是1904年建立,至今(2024年)已有120年。这个站的坐标为60° 44' 17" S 44° 44' 17" W是最北的南极考察站。此后考察站的位置根据到达的难度从北向南递进。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1945年到1950年间,有三个国家在南极建立科学考察站。建站国家全部是声称拥有南极主权的国家。英国于1947年在南奥克尼群岛建立Signey 考察站,坐标为 60° 42' 29.8" S 45° 35' 43.4" W,该站是位置最北的南极考察站。智利于1947年在南设德兰群岛建立Prat考察站,1948年在南极半岛设立了O’Higgins考察站,1949年在南设德兰群岛建立了Risopatron考察站。阿根廷于1947年在Palmer群岛建立Melchior考察站,1948年在南设德兰群岛建立了Decepcion考察站。这三个国家在南极的领土诉求有重叠,所以这些考察站的建立与他们的领土宣称有很大关系。

1950-1980年代

1950年,一群地球物理学家在美国科学家Lioyd V. Berkner的带领下建议国际极地年(International Polar Year)从原来设计的50年一次改为25年一次,第二次国际极地年是1932-1933年,所以第三次国际极地年为1957-1958年。这个倡议将观测范围从极地扩大到中纬度和赤道地带,已经不再局限于极地区域,所以第三届国际极地年改名为国际地球物理年(International Geophysical YearIGY),时间为195771日到19581231日,为期18个月。

 

在国际地球物理年的推动下,1950-1980年间,许多国家开始在南极设立考察站:

 智利建立了4个站:Gabriel González Videla站(1951),Risopatrón站(1951), Carvajal站(英国建立,后转交给智利)(1961),Yelcho站(1962年)。

 阿根廷建立了10个站:Brown站(1951),San Martin站(1951),Esperanza1952),Camara站(1953),Carlini站(1953),Belgrano站(1955),Matienzo站(1961),Petrel1967),Marambio站(1969),Primavera站(1977)。

 苏联建立了8个站:Mountain Evening/Vechernyaya站(1956,现归属白俄罗斯),Mirny站(1956),Oazis1956),Vostok站(1957),Novolazarevskaya站(1961),Molodezhnaya站(1962),Bellingshausen站(1968),Leningradskaya站(1971)。

 美国建立了3个站:麦克默多站(1955),南极点站(又名阿蒙森斯科特站,1957),Palmer站(1968)。

 法国建立了1个站:Dumont d’Urville站(1956)。

澳大利亚建立了3个站:Davis站(1954),Mawson站(1954),Casey站(1969)。

英国建立了2个站:Halley站(1956),Rothera站(1975)。

比利时建立了1个站:Princess Elisabeth站(1958)。

日本建立了1个站:昭和Syowa站(1957)。日本于19707月,在昭和站东南270千米建立了Mizuho站(现处于关闭状态)。

新西兰建立了1个站:Scott站(1957)。

南非建立了1个站:Sanae站(1959)。

波兰建立了一个站:Henryk Arctowski站(1977)。

1980-1990年代,建站新势力的加入

在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大多数已经拥有考察站的国家不再建设新站,而很多没有考察站的国家建设新站。

 

继续建设考察的国家有苏联、智利和法国。

苏联建立了Russkaya站(1980),Druzhnaya IV站(1987),Progress站(1988);

智利建立了Dr. Guillermo Mann站(1991)和Professor Julio Escudero站(1995);

法国和意大利联合建立了Concordia站(1999)。

 image.png

新加入的建设考察站的国家有:

挪威(1990Troll站),

瑞典(1988Wasa站),

芬兰(1988Aboa站),

德国(1981Neumayer站,1994Dallmann站),

西班牙(1986Juan Carlos I站,1990Gabriel de Castilla站),

意大利(1986Mario Zucchelli站),

保加利亚(1993St. Kliment Ohridski站),

乌克兰(1996年英国转送Vernadsky站),

巴西(1984Ferraz站),

乌拉圭(1984Artigas站,1997年英国转送Ruperto Elichiribehety站),

厄瓜多尔(1990Pedro Vicente Maldonado站),

印度(1983Maitri站),韩国(1988King Sejong站),

中国(1985年长城站,1989年中山站),

日本于19707月,在昭和站东南270千米建立了Mizuho站(现处于关闭状态)。19951月,为了在Dome F进行冰芯打钻,建立了Dome-Fuji Station(日语为ドームふじ基地),冰芯3035米,然后临时关闭,现在是夏天使用的科考站

2000年至今

2000年之后,各国主要进行老站的建筑更新换代,建新站的国家和新站的数量都减少。

捷克于2004年建立Johann Gregor Mendel站;

韩国于2014年建设Jang Bogo站,目前正在寻找内陆站的站址,预计2030年开始建设。

中国2009年建成昆仑站,2014年建成泰山站,2023年建成秦岭站。日本正在建立新的富士站,称为富士站II

德国2001年建立Kohnen站。

 

1988年,国家南极项目管理委员会Council of Managers of National Antarctic Programs (COMNAP)成立,根据2017COMNAP的报告和最新进展,目前南极的考察站主要有70多个,分属于30多个国家。

image.png

考察站的地理位置

南极的科考站所在的位置有不同的意义。最初建立的考察站比较靠北,位于南极周边的岛屿或南极半岛之上,这些位置容易到达,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之后,建站位置逐渐向南深入到南极大陆周边,然后进入南极大陆内部。我国的建站顺序也是遵循这样的规律,先在靠北的南极半岛建长城站,再在南极大陆边缘建立中山站,然后深入内陆建立泰山站和昆仑站。

 

建立内陆考察站时,需要在大陆边缘建立前进的据点,一些考察站就扮演着为内陆考察站运输物资和人员的基地的角色。例如麦克默多站是南极点站的基地,中山站是昆仑站的基地,富士站的基地是昭和站,协和站的基地是Dumont d’Urville,东方站的基地是进步站和Mirny站。哈雷考察站位于冰架之上,是这一生境唯一的考察站。

 

内陆考察站的建立受到地球物理年的带动,所以最初建站的选址首先考虑其研究价值,首先建立的是南极点站,然后在磁极点建立了东方站,最后在高极Dome FDome CDome A分别建立了富士站、协和站和昆仑站。在大陆边缘站和内陆站之间有时会设立中继站,如泰山站是中山站和昆仑站之间的中继站。有些考察站虽然不占据地球物理意义的重要性,但是他们位于内陆冰盖的岩石露头,因此有坚实的地基可以供考察站建筑长期屹立,所以许多国家在此设立考察站,例如毛德皇后地的几个考察站。

 

除了考察站的科学考察价值之外,许多考察站的位置具有地缘政治意义,因为南极领土要求的方式都是以南极点为圆点的扇形区域,所以南极点站的占有从理论上讲使得占有国可以声索全部南极大陆,而美国Byrd站位于南极条约生效以前所有领土主张的空白区域,因此对美国宣称这一区域的主权非常有利。其他国家的考察站也有各自国家的领土主张的考虑,例如阿根廷、英国、澳大利亚、智利的所有考察站都位于自己主张的领土之内。法国的  站位于主张的领土之内。俄国的站位是围绕南极的周边均匀分布,中国的南极大陆周边站位也是均匀分布,有围棋之势。

 

对于一些国家来讲,他们的考察站似乎没有现实可见的政治利益,完全属于科学研究的范围,例如比利时、巴拉圭、捷克、厄瓜多尔、芬兰、荷兰、秘鲁、南非、瑞典、乌克兰、乌拉圭等。

我国的南极考察站有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秦岭站,从数量上看,小于俄罗斯的数目(10个),多于美国的三个和英国的三个。从空间位置上看,已经占据左、中、右、下四个方位,尚缺南极大陆上部没有占据,在环境类型上,已经有南极半岛岩石的长城站,南极周边岩石露头的中山站和秦岭站。下一步会在南极上部设计12个考察站,在空间上占据南极上部,在环境类型上占据内陆岩石露头。昆仑站还是夏季活跃的内陆站,以后可能逐渐向周年运转发展,并像南极点站、东方站和协和站一样连续多年运行。

image.png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张武昌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9359-1431847.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5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