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海军
写在《大国飞天:中国航空科技巨匠》一书即将完稿之际
2025-7-9 15:38
阅读:212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本世纪以来,我国的航空工业突飞猛进。大型军用运输机运-20、国产大客飞机C919、大型水陆两栖飞机AG600相继研发成功,两款六代机相继横空出世,福建号电磁弹射航母进入服役前海试阶段,“九天”无人“空中航母”也已经现身……先进型号的飞机层出不穷。面对祖国航空工业取得的一系列的重大成就,作为一名坚守航空教育一线的工作者,心情无比澎湃和激动,于是奋笔疾书,先后完成/出版了多本反映我国航空业发展的书籍,譬如《航空航天概论》(同济大学出版社,2012)、《中国航空史话》(北京华文书局出版社,2018)、《中国航空简史》(航空工业出版社,2020)、《腾飞的中国大飞机》(西南交大出版社,2024)以及《中国大飞机》(南京出版社,待出版)等。

2025年5月25日,我在自己的科学网博客上发布了“我的第12本书籍即将出版”的文章。收到了清华大学出版社编辑胡洪涛老师留言。留言中,胡老师向我提出合作出书的邀请,希望我能够,选取中国航空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科学家,以他们的个人生平事迹为内容,写一本名为《大国飞天:中国科学家》的科普书籍。该书内容旨在响应国家弘扬科学精神号召,展现科学家们的科研生涯,聚焦关键事件,突出他们的家国情怀,给广大青少年读者树立楷模和榜样。

2016年,笔者参与过同济大学原校长吴启迪教授《中国工程师史》一书的编写。由于《中国工程师史》中的“航空工程师”部分由笔者负责,曾收集过大量中国航空知名人物的各种资料。因此,可以说,《大国飞天:中国科学家》中的人物素材都是现成的。基于以上原因,加上近些年来也一直热衷于投身青少年航空科普,于是我欣然答应,并很快完成了初稿。

                                第二个问题:为何更名为《大国飞天:中国航空科技巨匠》?

胡洪涛老师邀请撰写的书名最初为《大国飞天:中国航空科学家》。一看到这个书名,我便立刻和胡老师通话,表示不妥。主要理由是:航空技术本质属于工程实践领域;在我国高校,航空技术也被归为“工科”,而非“理科”;处于在航空业一线的工作者,经常会被称作“工程师”、“工艺师”或者“设计师”,很少会被称作“科学家”,也就是说,书名“科学家”存在学科归类争议,于是我建议将书名更改为“航空巨擘”、“航空大师”或“航空大家”。

关于书名,近来笔者先后和中国航空学会名誉理事长张聚恩、中国航空博物馆研究员江东、航空工业出版社主任李伟讨论过此事。三位前辈均认为书名不妥。其中,张聚恩表示,如果书名采用“科学家”,则必须在书中专门对“科学家”进行重新界定。他认为,“科学家主要贡献在于科研,强调理论上的重大突破;工程师偏工程实践,更注重产品(飞机)的研制……近代航空史上120多年,能够真正称得上‘航空科学家’的人,寥寥无几”。

基于几位业内前辈的建议,经过仔细斟酌后,决定将书名定为:《大国飞天:中国航空科技巨匠》,并决定在书籍内容上突出宣扬“工匠精神”。

                                第三个问题:《大国飞天:中国航空科技巨匠》人选标准

关于《大国飞天:中国航空科技巨匠》的入选标准。“古代篇”中,涉及“飞行器”且广为人知的人物就那么几个:墨子、鲁班、张衡、万户和徐正明。“近现代篇”中的人物也比较容易确定。张聚恩研究员曾发表过一篇文章:《我心目中民国时期杰出的12位航空人物》。笔者对该文章的观点十分认可。基于对中国航空史的认知,在张聚恩研究员12人名单的基础上,补充了两位:林福元和朱家仁。于是最终“近现代篇”中国航空科技巨匠的14人名单便产生了。他们是:华蘅芳、谢缵泰、秦国镛、冯如、厉汝燕、刘佐成与李宝焌、潘世忠、谭根、杨仙逸、林福元、巴玉藻、王助和朱家仁。这一名单笔者曾将其公布于中国航空学会微信工作群,没有人提出异议。

《大国飞天:中国航空科技巨匠》“新中国篇”的名单有点费劲,因为新中国杰出航空人物数量太多了。尽管重大飞机型号总设计师的数量有限,但航空发动机、航空材料、力学、冶金铸造、航电系统、航空教育等各专项/子系统领域中人才济济,杰出者数量庞大。2025年7月7日,笔者将初定的中国航空科技巨匠(“新中国篇”)17人名单公布于中国航空学会微信工作群,征求各位专家意见。群内专家讨论得非常热烈,有的提出了新的人选,有的人提出需要有“入选标准”……等等。讨论完后,张聚恩研究员还专门跟我通话,就“新中国杰出航空人物”进行了长谈,并给出了不少建议。

经过集思广益,中国航空科技巨匠(“新中国篇”)的入选标准逐渐达成:1)入选者必须在航空领域内做出过重大贡献,且德高望重,在业内外得到广泛认可。2)重大飞机型号总设计师代表航空工程最高技术集成水平,其职业生涯能完整反映型号研制中的国家战略需求,因此飞机设计总师优先。3)考虑到篇幅,航空发动机、航空材料、直升机、航空仪表与飞控、航空教育等专项/子系统专家,每个领域仅选取1-2名典型人物。4)偏基础理论研究的学者,或行政工作者不在本次入选名单范围。5)考虑到法律与市场风险、个人事迹完整性、出版伦理等因素,当前健在的航空人物不纳入人选范围。

基于以上标准,中国航空科技巨匠(“新中国篇”)的人选调整为18人,具体如下:飞机设计总师:徐舜寿、林同骅、黄志千、陆孝彭、屠基达、马凤山、宋文骢、石屏、顾诵芬;航发设计师:吴大观、虞光裕;航空教育家:季文美、沈元;冶金铸造专家:荣科;风洞之父马明德、航材专家颜鸣皋、仪表与飞控专家昝凌,以及中国直升机泰斗王适存。这18位大家在各自的领域内均出类拔萃,才德双全,成果突出,堪称行业标杆和楷模。

序 言

人类对天空的向往,如同镌刻在基因里的永恒追寻。从古老神话中振翅翱翔的青鸟,到现代航天器划破天际的尾迹,每一次对蓝天的叩问,都凝聚着人类智慧与勇气的结晶。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对飞行的探索跨越千年时光,从古代匠人的奇思妙想,到近代先驱的艰难拓荒,再到新中国科学家的辉煌成就,一代代追梦者以智慧为翼、以信念为舵,在浩瀚苍穹下书写着波澜壮阔的航空史诗。

一、远古星火:智慧萌芽中的飞天雏形

早在数千年前,中华民族的先贤们便已展开对天空的浪漫遐想与大胆实践。《山海经》中“精卫填海”“夸父逐日” 的传说,虽充满神话色彩,却折射出先民对超越大地束缚的渴望。而在现实世界里,鲁班与墨子这两位先秦时期的杰出人物,成为了中国航空探索的早期开拓者。

鲁班以精湛的工艺闻名于世,据《墨子・鲁问》记载,他曾“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这只木质飞鸟虽已无从考证其真实模样,但它展现出的“以木为翼,乘风而起” 的构想,无疑是人类尝试制造飞行器的早期雏形。尽管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鲁班的木鹊或许只是短暂的空中奇迹,但它所代表的创新精神,却如同永不熄灭的火种,在历史的长河中代代相传。墨子所著的《墨经》,堪称古代科学的宝藏,其中记载的“力,刑之所以奋也”,蕴含着对力与运动关系的深刻理解,他刻木为鸢,为后世发明了风筝。

东汉时期的张衡,不仅是著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更是一位充满奇思妙想的发明家。他发明的地动仪、浑天仪名垂青史,而其在航空领域的探索同样令人瞩目。张衡曾设想制作一种能够“因风力而行”的飞行器,他将对天体运行规律的研究与空气动力学的初步认知相结合,试图找到借助自然之力实现飞行的方法。虽然张衡的设想在当时未能转化为现实,但他的探索精神为后世科学家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展现了古人对天空奥秘的不懈追寻。

到了明朝,万户的壮举将古代中国人对飞行的探索推向了新的高峰。万户将 47 枚自制的火箭绑在椅子上,手持两只大风筝,试图借助火箭的推力和风筝的升力实现飞行。尽管这次大胆的尝试以悲剧告终,但万户却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位尝试利用火箭力量飞行的人,他的勇气和探索精神震撼了世界。万户的名字被永远铭记在人类航空史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月球背面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万户”,以此致敬这位敢于挑战苍穹的东方勇士。​

明代民间工匠徐正明是飞行探索的先驱,他耗费十余年研制“飞车”,据《吴县志》记载,其作品能“离地尺余,飞渡港汊”,虽未完全成功,却体现了古代中国对载人飞行的早期实践。这一发明比欧洲达·芬奇的飞行器构想更早实现短暂离地,展现了明代手工业者的创新精神。可惜因技术局限和史料缺失,飞车具体结构已无从考证,但其事迹成为中国航空史上一抹传奇色彩,激励后人思考传统科技的可能性。

这些古代先哲和匠人的探索,虽然未能真正实现持续稳定的飞行,但他们的奇思妙想、创新精神和无畏勇气,构成了中国航空文化的深厚底蕴。他们的故事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后世追梦者前行的道路,让“飞天”的梦想在华夏大地生根发芽,等待着在合适的时机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二、近代风云:艰难时局下的航空拓荒

1840年,鸦片战争的炮火轰开了中国的国门,古老的国度陷入了内忧外患的困境。列强的坚船利炮不仅在陆地肆虐,其飞机更在中国领空肆意横行,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在这民族危亡的时刻,一批有识之士意识到,发展航空事业是捍卫国家主权、实现民族复兴的关键。于是,中国航空事业在艰难时局中艰难起步,华蘅芳、王助、冯如等近代航空先驱挺身而出,成为了中国航空事业的拓荒者。

华蘅芳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数学家、翻译家和教育家,在传播西方科学知识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19世纪60年代,华蘅芳投身洋务运动,与外国传教士合作翻译了大量西方科学著作,其中包括《地学浅释》《代数术》《微积溯源》等。这些译著将西方先进的数学、物理、天文等知识引入中国,为中国近代科学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后来航空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知识储备。1887年,华蘅芳在天津武备学堂执教保资盅兄瞥隽宋夜谝豢徘馄颍庖皇录T诤笫拦阄鞔� 

冯如被誉为“中国航空之父”,他的航空报国之路充满了传奇色彩。1884 年生于广东恩平贫苦农家,12岁赴美国谋生。在美国,他目睹航空业蓬勃发展,立志研制中国自己的飞机。1907年,他在奥克兰租厂房启动研制,克服资金匮乏、资料有限等困难,经多次试验改进,于1909年驾驶自制“冯如1号”,在奥克兰附近首飞成功,航程达2640英尺(约805米),超过莱特兄弟首飞纪录,震惊世界,极大鼓舞国人。而后,他拒绝了美国重金聘请,毅然回国奉献。1912年,在广州燕塘飞行表演时因飞机失事牺牲,年仅29岁。冯如以短暂而辉煌的一生践行航空报国誓言,为中国航空事业树立不朽丰碑。

王助是中国近代航空工业重要奠基人之一。1893年生于北京,自幼勤学优异。1912年公费留美,入麻省理工攻读航空工程,获硕士学位,成为该校首位获此学位的中国留学生。1916年,他入职美国波音公司任总工程师,主持设计的C型水上飞机性能出众,订单不断,为波音发展奠定基础。1917年,他放弃优渥待遇回国,参与创办福州海军飞潜学校和海军制造飞机处,培养首批航空人才,主持研制中国第一架水上飞机“甲型1号”。面对工具设备落后、资料匮乏等困难,王助凭专业功底与实践经验带队攻克难关。“甲型1号”的诞生,标志中国航空工业从修理迈向制造。此后他又主持设计多款飞机,为近代航空工业发展贡献卓著。

……

华蘅芳、冯如、王助等近代航空先驱,在国家积贫积弱、技术落后的艰难时局下,以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开启了中国航空事业的拓荒之路。他们或传播科学知识,或投身飞机研制,或培养专业人才,为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初步基础。他们的精神激励着无数后来者,在航空报国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三、新中国华章:砥砺奋进中的航空崛起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为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曙光。然而,饱受战乱洗礼的中国航空工业几乎是一片空白,面临着缺乏专业人才、技术资料和先进设备等诸多困难。但钱学森、徐舜寿、黄志千、沈元、吴大观等一大批航空大家,怀着满腔的爱国热情和坚定的信念,毅然投身到新中国航空事业的建设中,开启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

徐舜寿是新中国飞机设计事业的重要开拓者,被誉为“航空大师中的大师”。1956年,沈阳飞机设计室成立,他任首任总设计师兼室主任,带领团队承担我国第一架喷气式教练机歼教-1的设计任务。当时国内缺乏喷气式飞机设计经验,徐舜寿结合国情制定方案,大胆采用两侧进气布局以提升高速飞行进气效率。经两年多努力,歼教-1于1958年7月26 日成功首飞,标志我国航空工业在自主设计领域迈出关键一步。此后,他会同黄志千、陆孝彭等主持设计强-5强击机,创新采用面积率设计方法降低跨音速阻力,1965年6月4日首飞成功,填补了我国航空装备空白。徐舜寿还注重人才培养,其培育的优秀人才成为航空工业中坚。

黄志千在新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中同样功不可没。他早年留学英国,积累了丰富的航空技术知识和设计经验。回国后,黄志千参与了歼-6等飞机的仿制工作,并在仿制过程中提出了许多改进方案,提高了飞机的性能。1960年,他开始主持我国第一型自主设计的高空高速歼击机--歼-8的前期论证工作。在歼-8的设计过程中,黄志千提出了“双发、两倍音速、两万米升限”的设计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他大胆采用两侧进气的方案,并通过数百次风洞试验优化设计。然而,1965年,黄志千在前往国外考察航空技术的途中,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他的离世是中国航空工业的巨大损失,但他为歼-8的研制奠定的基础,为后续科研人员完成项目提供了重要支撑。

沈元是中国航空教育和科研领域的杰出代表。他早年留学英国,在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在空气动力学领域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回国后,沈元投身于航空教育事业,先后在清华大学、北京航空学院等院校任职。在北京航空学院筹建过程中,沈元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极具前瞻性地创建了火箭、导弹等新专业,为我国航天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此外,沈元还积极推动航空科研工作,他率领团队建造了中国第一座中型超声速风洞,为我国航空科研提供了重要的实验平台。在他的领导下,北京航空学院的科研实力不断增强,为我国航空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吴大观是中国航空发动机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早年,他目睹了日本侵略者的飞机在中国领空肆意轰炸的惨状,立志要为中国研制出先进的航空发动机。1944 年,吴大观获得公派留学美国的机会,在美国深入学习航空发动机技术。1950年,他克服重重困难回到祖国,投身于新中国航空发动机事业建设。回国后,吴大观参与了我国多款航空发动机的研制工作。在仿制苏联BK-1涡喷发动机(国产化型号为涡喷-5)的过程中,他带领团队克服了技术资料缺乏、设备落后等困难,成功实现了我国航空发动机从无到有的突破。此后,他又相继参与了涡喷-6甲、涡扇-5、涡扇-6 等发动机的研制工作。

……

徐舜寿、黄志千、沈元、吴大观等新中国航空巨匠,以他们卓越的智慧、坚定的信念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白手起家,艰苦创业,实现了中国航空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伟大跨越。他们的成就不仅使中国在航空航天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更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航空专业人才,建立起了完善的航空科研和工业体系,为中国航空事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薪火相传:新时代征程上的航空新篇

进入21世纪,中国航空事业在老一辈科学家奠定的坚实基础上,迎来了飞速发展的新时期。新一代航空科研人员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的精神,不断创新突破,在战斗机、运输机、民用客机以及航天探索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

在战斗机领域,歼-10、歼-16、歼-20等先进战斗机的成功研制,使我国战斗机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歼-10战斗机的总设计师宋文骢,带领团队克服了重重技术烟猓捎醚际讲季值认冉杓评砟睿辜�-10具备了高机动性和先进的航电系统。1998年3月23日,歼-10成功首飞,2004年正式列装中国空军,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能够自主研制第三代战斗机的国家。此后,歼-20的出现更是惊艳世界,它采用了隐身设计、先进航电系统和高机动性等一系列先进技术,使我国战斗机技术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在运输机领域,运-20大型运输机的研制成功,填补了我国大型运输机的空白。运-20的总设计师唐长红带领团队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使运-20具备了强大的运输能力和良好的气动性能。运-20的服役,大大提升了我国空军的战略投送能力,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提供了重要支撑。

在民用客机领域,C919大型客机的研制是我国航空工业的又一重大突破。C919是我国按照国际民航规章和适航标准自主研制的干线民用飞机,它的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具备了研制大型客机的能力,打破了国外在民用客机领域的垄断。从设计研发到试飞取证,无数航空科研人员付出了辛勤的努力,以设计总师吴光辉为首的团队攻克了发动机、航电系统、飞控系统等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使 C919 在安全性、经济性和舒适性等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回顾历史,展望未来。《大国飞天:中国航空科技巨匠》一书,将以历史为脉络,从古代中国人对飞行的想象与探索讲起,串联近代航空先驱的开拓,再聚焦新中国航空巨匠的奋斗,向读者展现中国航空事业一脉相承、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

笔者:沈海军

2025-7

目 录

序言

第一部分 古代篇

第一章 鲁班:华夏航空科技的破晓者

一、传奇生平:技艺传承与时代影响

二、木鹊--古代飞行器的惊世探索

三、最早的飞行器探究

第二章 墨子:削木为鸢的先哲

一、木鸢传奇:人类最早的飞行器实践

二、匠心独运:力学、材料与工艺的创新实践

三、墨学之光:跨越时空的科学传承

第三章 张衡:中华航空航天的先行者

一、生平:知识殿堂的探索者

二、“独飞木雕”--古代飞行器的勇敢尝试

三、“相风铜乌”--气象监测的先驱尝试

四、航天定位的初步探索

第四章 万户:绑在火箭上的逐日者

一、神秘的生平:传说与现实的交织

二、惊世的尝试

三、对航空航天发展的影响

四、万户精神,永世传承

第五章 徐正明:古代飞车探索者

一、生平经历​

二、制造飞车​

三、后世影响​

第二部分 近现代篇

第六章 华蘅芳:清末数学巨匠与航空先驱

一、早年经历与数学启蒙

二、数学成就与科学贡献

三、航空领域的开创性贡献

四、晚年生活与学术传承

五、后世评价

第七章 谢缵泰:中国飞艇第一人

一、早年经历与海外求学

二、飞艇设计与创新实践

三、回国发展与航空报国

四、持续贡献与晚年生活

五、历史评价与影响

第八章 秦国镛:中国航空教育的奠基人

一、求学之路与军事生涯

二、开创中国航空教育

三、军事航空的实践探索

四、晚年贡献与历史评价

第九章 冯如:中国航空之父

一、少年壮志出乡关

二、确立航空救国志

三、首飞开启新征程

四、一举成名天下知

五、回国投身航空业

六、不幸罹难留精神

第十章 厉汝燕:中国航空教育与实践的拓荒者

一、求学之路:从江南水乡到欧洲蓝天

二、南苑航校:播撒航空教育的火种

三、飞行实践:在蓝天中书写传奇

四、晚年坚守:为航空事业奉献一生

第十一章 李宝焌与刘佐成:中国航空先驱的双璧传奇

一、求学东瀛:航空梦想的萌芽

二、南苑初创:本土制机的艰辛探索

三、理论拓荒:从航空研究会到喷气构想

四、南京辉煌:国产飞机的首次成功飞行

五、命运殊途:未竟的航空理想

六、历史回响:需要铭记的先驱

第十二章 潘世忠:中国航空事业的拓荒与坚守者

一、少年壮志,负笈法兰西

二、本土首飞:从修理到制造的跨越

三、“枪车” 号:东亚首架军用飞机的创新

四、军事实践:航空侦察与轰炸的先驱

五、航空教育:播撒人才的种子

六、技术遗产与历史遗憾

七、不应被淡忘的先驱

第十三章 谭根:中国水上飞机之父

一、少年逐梦,美国学艺

二、技惊国际,创纪录的水上飞机大师

三、归国效力,革命航空的开拓者

四、飞行赈灾,技术为民的践行者

五、沙场历险与晚年淡出

六、历史回响:不该被遗忘的先驱

第十四章 杨仙逸:中国革命空军之父

一、檀香山下的革命火种

二、蓝天利剑:革命空军的缔造者

三、“乐士文” 号:中国航空制造的里程碑

四、以身殉国:壮志未酬的悲歌

五、精神不朽:跨越世纪的传承

第十五章 林福元:中国近代航空工业先驱者

一、少年立志,翱翔美洲

二、投身革命,蓝天铸剑

三、革故鼎新,培育英才

四、实业兴邦,空防筑垒

五、薪火相传,青史留名

第十六章 巴玉藻:中国航空工业体系奠基者

一、年少求学,崭露头角

二、回国创业,开启篇章

三、航空硕果,闪耀苍穹

四、国际交流,壮志未酬

第十七章 王助:横跨太平洋的航空传奇

一、少年壮志:从海军学子到航空先驱

二、波音崛起的幕后功臣

三、创建中国首个飞机制造厂

四、推动航空产业与教育

五、抗战烽火中的技术突围

六、晚年岁月与历史回响

七、技术创新与精神遗产

第十八章 朱家仁:中国直升机之父

一、早年岁月与航空启蒙

二、投身祖国航空工业的起步

三、烽火中的航空求索

四、直升机研制的开拓之路

五、航空技术的创新与传承

六、晚年岁月与历史回响

第三部分 新中国篇

第十九章 徐舜寿:新中国飞机设计的奠基者

一、求学之路:战火淬炼的航空初心

二、白手起家:创建中国首个飞机设计室

三、开拓创新:引领中国飞机设计跨越发展

四、育才树人:铸就航空工业人才基石

五、精神永存:未竟事业的时代回响

第二十章 林同骅:战火中诞生的中国运输机之父

一、求学之路:逐梦航空的开端

二、回国抗战:航空救国的热血征程

三、赴美任教:学术研究的深耕拓展

四、院士荣誉:对卓越成就的高度认可

五、深远影响:为中国航空事业奠基

第二十一章 季文美:航空教育与科研的璀璨之星

一、心怀壮志,负笈海外寻真知

二、投身抗战,航空制造展锋芒

三、教育奠基,培育航空栋梁才

四、科研攻坚,助力航空新发展

五、高瞻远瞩,推动航空大发展

六、荣誉加身,功绩卓著载史册

第二十二章 黄志千:长空拓荒者

一、求学与海外经历:奠定航空技术基础

二、回国投身航空建设:开启科研生涯

三、开创飞机自行设计先河:研制歼教-1

四、推动航空技术升级:仿制米格-21与预研工作

五、奠定歼-8研制基础:捍卫祖国领空

第二十三章 荣科:冶金铸造工艺巨匠

一、苦难求学路,拳拳爱国心

二、航空领域初探索,技术攻关展才华

三、投身新中国建设,助力航空工业起步

四、攻克关键技术,推动航空技术飞跃

五、晚年余热生辉,心系航空事业发展

第二十四章 马明德:中国风洞之父

一、立志航空,负笈海外

二、辗转磨砺,投身教育

三、筹建风洞,奠基伟业

四、科研育人,桃李芬芳

第二十五章 沈元:卓越的航空教育家

一、萌芽:怀揣梦想的逐光少年

二、深造:海外求学的学术突破

三、归国:投身航空教育事业

四、创新:引领航空科研发展

五、传承:精神永照航空之路

第二十六章 吴大观:航空发动机报国之路

一、战火催生的航空梦

二、毅然归国投身建设

三、艰难探索自主研发

四、矢志不渝推动技术跨越

五、倾囊相授培育人才

六、一生奉献,精神永存

第二十七章 昝凌:中国航空仪表与飞控技术的奠基者

一、早年海外求学,归国报效祖国

二、投身航空工业体系化建设,飞控系统取得开创性成果

三、科研传承与历史评价

第二十八章 虞光裕:中国航空发动机事业奠基人

一、立志航空,海外求学

二、毅然归国,投身建设

三、支援抗美援朝,保障后勤

四、主持研制,实现突破

五、建设基地,培养人才

六、涡扇探索,技术传承

七、蒙冤离世,精神不朽

第二十九章 颜鸣皋:航空金属材料领域的璀璨之星

一、求学之路:梦想的萌芽与知识的积淀

二、赴美深造:开拓视野与技术积累

三、归国奉献:航空金属材料事业的奠基与发展

四、技术创新:突破关键瓶颈,引领行业发展

五、人才培养:传承科学精神,培育行业栋梁

六、辉煌成就与深远影响:丰碑永铸,精神传承

第三十章 陆孝彭:中国航空工业的卓越领航者

一、少年立志,踏上航空逐梦路

二、海外磨砺,博采众长铸根基

三、初试锋芒,歼教-1设计展才华

四、砥砺前行,强-5飞机铸就辉煌

五、探索创新,歼-12设计再启征程

六、理论探索,引领技术新突破

七、人才培养:为国哺育航空英才

第三十一章 屠基达:翱翔蓝天的航空设计巨匠

一、立志航空,开启逐梦征程

二、崭露头角,投身早期飞机设计

三、西南拓荒,主持歼-5甲设计

四、勇挑重担,推动歼-7系列改进

五、国际合作,引进技术促发展

六、培育人才,传承航空精神

七、荣誉丰硕,功绩永载史册

第三十二章 马凤山:蓝天追梦路上的铿锵脊梁

一、战火淬炼求学志,航空理想初萌芽

二、初入职场砺锋芒,崭露头角显担当

三、勇挑重担担使命,运-10铸就辉煌路

四、深耕细作育桃李,传承薪火续华章

五、荣誉背后守初心,精神传承永流芳

第三十三章 王适存:中国直升机领域的泰斗

一、立志航空:逐梦赤子心

二、留学苏联:勇攀学术高峰

三、归国奉献:助力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

四、研制 “延安二号”:开启自主研发征程

五、持续创新:推动直升机技术发展

六、行业引领:促进直升机事业全面发展

第三十四章 宋文骢:鹰击长空铸传奇

一、战火淬炼的航空初心

二、蛰伏岁月中的技术积淀

三、临危受命的歼-10之路

四、铸就蓝天利剑的辉煌时刻

五、薪火相传的航空精神

第三十五章 石屏:逐梦蓝天的航空骄子

一、少年立志,开启航空逐梦之旅

二、初入航空领域,在实践中磨砺成长

三、临危受命,主持设计K-8教练机

四、持续创新,推动教练机升级发展

五、倾囊相授,培育航空事业新生力量

六、荣誉与传承,航空精神永续

第三十六章 顾诵芬:中国航空事业的领路人

一、年少立志,开启航空梦想之旅

二、投身科研,奠定中国航空基石

三、临危受命,铸就 “空中雄鹰”

四、战略前瞻,推动航空长远发展

五、著书立说,传承航空知识财富

参考文献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沈海军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9356-1493014.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1
推荐人: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