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海军
就飞行汽车(EVTOL)发展答《第一财经》记者问
2025-4-20 08:48
阅读:482

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就飞行汽车(EVTOL)发展发表个人观点。具体如下:

‌Q1. eVTOL能否称作"电动直升机"?‌

Answer:不可以。虽然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和直升机都具备垂直起降能力,但eVTOL通常采用多旋翼、复合翼或倾转旋翼等分布式电推进系统,其中 ,复合翼或倾转旋翼eVTOL设计上更接近固定翼与多旋翼的混合体,强调高效巡航和自动化操作。而传统直升机依赖机械传动的主旋翼+尾桨结构,两者在气动布局、操控逻辑和能源系统上差异显著。

Q2.eVTOL与通用飞行器有何差别‌?

‌Answer:任务定位上,eVTOL更多地是为城市空中交通(UAM)而设计,强调复杂低空空域中的短距高频次运输;通用飞行器(如塞斯纳)多为固定翼,仅适合城际间或者非城市应用场景下的长距离点对点飞行。‌起降方式上,eVTOL可垂直起降,无需跑道;通用飞行器依赖机场,需要跑道滑跑起降。‌自动化程度‌上,eVTOL普遍追求智能驾驶与全自主飞行,通用飞行器目前仍以人工驾驶为主。

Q3. Evtol和以马斯克投资的Alef为代表的陆空两栖类飞行汽车,在概念上有什么区别;Alef能被算作Evtol吗?

‌ Answer: Alef兼顾地面行驶(如转向、碰撞安全)和飞行功能,从动力形势来看,飞行模式仍依赖“电动+多旋翼”,符合eVTOL的定义,但严格来说,它属于"飞行汽车"的子类,即飞机和汽车的“混合体”,陆空两用属性明显。相比之下,目前的大多eVTOL更专注航空性能,结构更轻量化,属于妥妥的航空器,也就是说,它跟汽车没有太大关系。不过,当下大多数媒体和普通民众将eVTOL和“飞行汽车”和“空中的士”混为一谈,似乎正成为一种潮流。

‌ Q4/ Q5.. Alef的落地可能性、技术分析; 陆空两栖类的“飞行汽车”,有可能成为未来吗?

‌ Answer: Alef可垂直起降,无需专用起降场地,在未来城市空中交通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作为一种汽车和飞机的混合体,Alef车体需满足汽车安全标准,结构难免会明显增重,进而导致航程(飞行续航能力)缩水;受汽车外形限制,其空中稳定性同样面临挑战。也就是说,Alef的双重设计妥协可能会导致"既不如车方便,也不如飞机高效",加上城市空域管理复杂度极高,所以,中短期内Alef更可能只能作为特定应用场景(如应急、特种作业)的限量产品,谈大规模商用为时尚早。不过从长远来看, Alef等陆空两栖类“飞行汽车”未来必定会成为城市空中交通的主角,因为只有“能跑会飞”的“飞行汽车(Evtol)”,才能够真正突破城市地面交通和空中交通的壁垒,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城市三维立体交通。

Q.6 ‌相比于传统直升机,除了在成本和噪音上的优势,evtol真的能比传统直升机更安全吗?更安全的原因是什么?

Answer:相比于传统直升机,eVTOL在安全性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是飞行模式更安全‌。eVTOL多数采用固定翼巡航模式(复合翼/倾转旋翼构型),仅起降阶段需要垂直飞行,大幅减少了复杂悬停操作时间‌;固定翼飞行时依靠机翼产生升力,比直升机旋翼持续提供升力更稳定可靠。其二是动力系统冗余设计‌。eVTOL采用分布式电推进系统,多旋翼/多电机设计天然具备动力冗余;单个电机故障时仍能保持可控飞行,而传统直升机单发故障风险极高。其三是结构简化降低故障率‌。eVTOL纯电驱动省去了传统直升机复杂的传动系统和机械部件,减少了齿轮箱、尾桨等高风险部件的故障可能性。其四是智能化控制系统‌。eVTOL电传飞控系统可实现更精准的飞行姿态控制,自动驾驶技术能有效避免人为操作失误。其五是‌维护成本优势‌。电动系统日常维护需求远低于燃油发动机,更少的机械磨损带来更高的系统可靠性。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尽管被航空业内普遍看好,但当前eVTOL技术仍处于发展阶段,其安全性优势仍需要通过实际运营的验证和确认。

Q7,如今,除亿航外,众多evtol初创公司都没能拿到“适航许可证”,是否意味着多数evtol现阶段的安全性还无法超过传统动力的直升机?

Answer:相比于传统直升机,飞行汽车eVTOL安全性上要高出前者一到两个数量级,这是目前航空界基本上达成的共识。‌现阶段多数eVTOL未获证主因是这种新型的航空器‌适航标准尚未完善‌,而非技术绝对落后。当下,美国FAA和欧洲航空安全局EASA正在制定针对eVTOL的专用审定框架(如SC-VTOL),传统直升机适航标准(如Part 29)不完全适用。我国evtol适航认证也处于“摸着石头过河”,边实践边摸索制定适航章程的状态,亿航获证之所以快,与其选择了技术难度更低的多旋翼构型(更接近成熟无人机技术)有关。

Q8,亿航采用的多旋翼型,是相对于矢量动力在技术上门槛更低吗?多旋翼型和矢量动力型哪个更像是evtol的未来?

Answer:当下,飞行汽车evtol的构型主要包括多旋翼(以亿航EH-216为代表)、复合翼(以峰飞盛世龙为代表)和倾转旋翼(即矢量动力型,以Joby、时的科技的机型为代表)三种。其中,多旋翼EVTOL技术上门槛最低,控制简单、成本低,但巡航效率差;‌倾转旋翼EVTOL长航程优势,但机械复杂度高,技术难度最大。不过,从全球的evtol企业来看,绝大多数厂商更青睐倾转旋翼EVTOL的研发,也就是说,和多旋翼型相比较,大家更看好矢量动力型的evtol。

Q9,亿航与Joby之间是否存在着较大差距?

Answer:从‌未来发展趋势‌来看,飞行汽车evtol的中远距场景可能更倾向矢量动力,即Joby的evtol方案,城市内短途或保留亿航的多旋翼。美国Joby公司是全球首家Evtol企业,也是航空业内公认的全球Top1飞行汽车公司。其倾转旋翼技术领先,测试航程已超240公里;亿航的多旋翼evtol侧重低空观光/物流,在中国政策红利下率先落地进入实用阶段,应用上先行一步;Joby则瞄准FAA认证,其机型技术难度更大,进度略慢,但未来潜在市场更大。

Q10.在关于未来evtol载人场运营景的想象中,中国更多会是出租车式的,公交车式的,还是私家车式的?有可能出现装载量比肩公交车的evto吗?

Answer:中期evtol以"空中出租车"(定点接驳)为主,类似网约车模式;大型eVTOL公交(20+座)需要在电池能量密度、智能飞控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才行。根据当前固态电池及氢燃料电车的发展水平来看,大型eVTOL公交2030年前难普及。evtol私家化受空域管制和价格制约,真正落地可能需要20至30年的时间。

‌Q11. 在低空空域,以上海、深圳这样的城市为例,单个城市低空空域最多可容纳多少架evtol同时航行?

Answer:以上海为例,低空空域容量理论估计可达数千架次/小时,但实际情况可能会受航线分层设计(需预留安全高度间隔)、起降枢纽密度(地面拥堵可能成为瓶颈),以及动态空域管理技术成熟度等因素影响。

Q12,您觉得目前阻碍evtol大规模商业化最大的障碍是什么?是里程?还是装载量?

‌ Answer:最大商业化障碍‌‌优先级排序‌分别为:‌法规与空管体系‌(各国进度不一);evtol的安全性及电池能量密度等技术的成熟度;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公众接受度(噪音与事故担忧)等。

Q13,相对于纯电evtol,混动的evtol会是未来吗?

‌ Answer:混动eVTOL的‌过渡价值为‌:在电池技术突破前,混动可延长航程(如德国Volocopter 的VNX4);‌长期的局限行为‌:违背"零排放"初衷,且增加维护成本,可能被固态电池等新技术淘汰。总之,纯电evtol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它和混动evtol的应用前景,可以类比当下的纯电汽车和混动汽车。

Q14.‌在evtol分类里,有人提出了一种“悬停自行车和个人飞行器(Hover Bikes/Personal Flying Devices)”的构型,看起来很像科幻片里的飞行摩托车,这种未来有可能实现吗?‌

‌ Answer:目前Jetpack Aviation等公司推出了悬停的自行车/个人飞行器原型,未来是可以实现个人飞行的。但其续航性差(大多小于30分钟),操控门槛极高;‌开放式驾驶无碰撞保护,安全隐患极大,应用场景有局限,极可能限于军事/特种用途;民用容易临安全性争议而遭到法规禁止。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沈海军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9356-1482660.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1
推荐人: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