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医生的学位,将有争议的一句删掉了。]
看了金老师写的《日本国立研究型大学的教师制度》,想补充几句。
金老师说的“日本的助教授并不等同于美国的Associate Professor,和中国的副教授接近。”后一半是对的,前一半中“美国的Associate Professor”似应为“美国的Assistant Professor”。因为“美国的Associate Professor”实际上就是“和中国的副教授接近”,我们一般直接翻译成“副教授”,而把“Assistant Professor”翻译成:“助理教授”,相当于日中两国的“讲师”。
另外,日本的制度,有一个最大的问题金老师没有提及,就是教授的位置数是固定的(除非学校打算发展新的学科,设立新的位置),一个研究室的教授不退休(或者在工作岗位上去世),下面的助教授们是无法升迁到教授位置的。经常是一个资深的老教授下面一群能力很强的助教授等着“继承”。但是由谁来“继承”这个教授职位,往往是要退休的教授说了算。
不管最后谁来做新的教授,那些原来平起平坐的“师兄弟”们的地位就变得非常尴尬——由原来的平等关系一下办成“老板”和“打工”的关系。所以或者“出走”,到没有什么名气的学校去做教授,或者“苟全”,继续在以前的同事、现在的“掌门师兄”(甚至是“掌门师弟”)手下做事,而且可以确定再无出头之日——到退休都只能是助教授了。笔者熟悉的一位K大的助教授,就面临这样的选择——尽管他已经在国际上小有名气,但他的老师、现在的教授明显地喜欢他的师弟,很可能“传位”给后者。所以他的其他师兄弟都已经纷纷另谋高就。只是因为对老师的“忠诚”,他迟迟没有下决心离去。熟悉他的日本朋友见到笔者,提到他都会猜测一下他几时会离开K大。
美国式的“Tenure Track”的好处是:只要你进入这个“career track”,就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按部就班升到教授的位置,不必等别人“倒地方”。
这两种方式体现了英美与日本传统文化的不同。
在西方国家,教师与律师、建筑师、医生一样,是一种典型的“自由职业者”——被看成是某种“私人开业”的职业。在英美国家,所谓“家庭医生”(Family Doctor)现在也多数仍然是在私人诊所、或者是几个同行的联合诊所(Clinic Associates)开业行医的。前面说的“联合诊所”,就有些像所谓Law Firm(“律师楼”,或者翻译成“律师事务所”)、或者Architecture Firm(建筑事务所)。Law Firm(或者Architecture Firm)一般是几个律师(或者建筑师)合办的,称为Partners(合伙人)。他们雇用的年轻律师(或者建筑师),被称为Associates。这些Law Firms(或者Architecture Firms)就非常像大学里的“Faculty” [注]——Partners类似Professors,而Associates的地位有些像Associate Professors和Assistant Professors。这些Firm里的Associates如果做得好,也有可能成为一个Partner(终身的,只要这个Firm存在)——但需要所有的Partners都同意!这与美国高校Tenure制非常像。不同的只是一般的公立学校里,associate professors就可以是tenured;但而那些old fashion的常青藤校,却还是要到了教授才有Tenure。
日本的方式则明显带有日本传统的“长男继承制”的色彩——一个家庭的财产只能由长子继承,其他的儿子都要出去自行“创业”。
中国因为其文化传统,似乎更容易接受日本的方式。但是旧中国的高等教育没有来得及充分发展起来,而革命后的国家也没有来得及建立自己的“文化传统”。所以中国大学里的聘任制度一直是处于一种不确定的状态。目前基本上是“多轨并行”、相互参考、各行其是。
所谓“多轨并行”,主要是指工资与岗位津贴这两个主要“轨道”,加上各种特殊津贴、补贴——几乎每个学校都有十几种、甚至几十种。至于“相互参考”,就是你有啥新招,我就学啥——不可“互换”而已。典型的如教授评级,很多学校只有院士才是一级,有特别荣誉或者特殊贡献的才二级。但是不少“三本”、甚至刚从中专升上来的地方或者民办高校,也有自己的“一级教授”、“二级教授”,收入、待遇比照名校的“同级”教授(一般还会高一些)。最后就是,即使同一所学校,也有完全不同的聘任制度。大家各行其道。
笔者倒觉得这种“百花齐放”式的现实,也还适合中国的情况。毕竟中国这么大的国家,地区、学校之间出现不平衡是很正常的。政治制度还可以“一国多制”(比如香港的“一国两制”就和向台湾提出的“两制”大不相同)呢,更何况学校的聘用制度?关键的问题其实不是要一个什么样的制度(各校应该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定),而是一个长期稳定的制度——让年轻人能够看到自己的career发展的pattern,而不是总是面临着各种不确定性。总讲年轻人要“安心”工作,总得有个“地方”(制度)让人家“安”。不能老换“地方”,换来换去的,人家怎么“安”?
[注]英语里,一个学校里教师的集合,叫做Faculty。我们通常翻译成“教授会”,但严格的中文翻译应该是“教师会”,因为中学的教师的集体名词也称为“Faculty”。
相关专题:Tenure track在中国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王晓钢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9346-502720.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