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紫砂壶的制作始于明朝正德年间,500年以来的工艺大师可谓群星璀璨,壶型千姿百态,颜色五彩缤纷,优秀作品和普通商品遍布海内外。
对于一般消费者而言,评价与选择一把紫砂壶品质的因素,关键是泥料与做工。当然对于少数人和收藏与展览机构,更重视该紫砂壶中内嵌的文化、历史和艺术。显然,在宜兴紫砂产业,泥料处于首要和上游的地位,是决定紫砂产品的基础性考量。
作为一个宜兴人,特别是作为一个具有地质学背景的宜兴人,我显然对紫砂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兴趣与亲近感。同时,在我过去围绕长江河流、长江河口与长江三角洲海岸发育演变的科学研究,泥沙运动也是主要兴趣之一(注1--注13)。
闲聊紫砂与紫砂壶这个主题,当然要把紫砂壶的原材料,即紫砂的炼制,作为开篇。作为毕生在大学与国家重点实验室从事科学研究的学者,已经习惯自己动手和实践,取得第一手资料和感受。至今为止,宜兴紫砂业内表达或描述紫砂岩和紫砂泥料中的科学元素比较少,传统土话和业内行话比较多,这对于一般人、尤其是外地人和青少年传统教育是不利的,不用说是外国友人了。所以,我希望宜兴紫砂业在这一方面有一个科学的提升。
紫砂泥料的炼制过程,一般包含如下步骤:1.选料与风化;2.粉碎与过筛;3. 提纯与配料;4.陈腐与练泥。下面我将简要介绍紫砂泥料的炼制过程,至于有关紫砂与紫砂壶的其它问题,如与紫砂有关的地质学问题,紫砂壶工艺问题,紫砂壶的市场和紫砂壶相关的养生问题,有时间作者将在另篇讨论。
一、选料与风化:
选择一定重量的紫砂原岩(照片1,),该块石头在本世纪初由于开山建路而被开发利用,已经有20多年,用于花园边上,至今已经在露天风化了20年,块状。现在宜兴市场上大量用于制作紫砂壶的红降坡和黄降坡泥料,也是出自同一个年代。图1中石头虽然仍呈块状,但与没有被风化的紫砂岩相比,强度已经大幅度下降,有些薄块,用手也能掰断。照片2是经过20多年自然风化后紫砂岩块的近照,可见清晰的紫砂颗粒。据业内人士介绍,过去在传统手工的背景下,这种矿料一般要在露天放置3个月至数年,有利于接下来的粉碎过程,同时可以提升紫砂料的可塑性和耐火性。
二、粉碎与过筛:
为了粉碎紫砂原石,我采用了最原始的方法,即用铁锤不断敲击紫砂石,再过筛。剩余的粗颗粒再敲击,再过筛,重复这一过程。照片3是我用最原始的方法来粉碎紫砂石,照片4是经过反复敲击后的紫砂颗粒。照片5是过筛后的细颗粒紫砂料,为了过筛,我专门买了60目的不锈钢筛子(照片6)。孔径60目筛子,每个孔径大致为0.25mm。制作紫砂壶的颗粒大小,一般在20目至100目之间。制壶工艺师一般根据具体情况来选取不同粒径的紫砂,如泥料的不同,茶壶大小等因素。综合考虑茶壶的强度、透气性和烧制成品率等因素,是制壶师最终的目标。
三、提纯与配料
由于我选用的是单一紫砂矿原料,所以,也不存在提纯问题。对于段(团)泥这类共生泥矿,提纯过程尤为重要,以便制壶师选择自己需要的成分与颜色的原材料。配料也是如此,紫砂师根据自己在颜色和泥料粘性,可以在主要矿料中加入其它特性的紫砂料。当然,一些为广大消费者诟病的科技狠活不应该在此列。照片7是加水后调制、经过初步敲打的紫砂泥原料。下面是我对此料特性的描述:该紫砂泥料重量668克,在揉搓感方面,其沙性大于面粉,粘性小于面粉,接近于儿时农历小年夜帮母亲做团子的米粉的粘性。在手中揉搓完事了以后,洗手也很容易,不粘手。作为对比,一只份量较重、300毫升容量的景州石瓢的空壶体重也仅有272克。所以,考虑到泥料中的水分,这些紫砂泥料约可以制造2-3个普通的紫砂壶。现在还没有确定此泥的用途,所以,这里也暂时不谈配料的问题。现在还没有确定此泥的用途,所以,这里也暂时不谈配料的问题。
四、陈腐与练泥
根据传统流程,泥料加水后,应该封存于阴暗潮湿环境,时间从数日到数月不等,以增强可塑性,其机理这里不讨论。练泥传统上使用手工捶打。目前规模性的制作常利用真空练泥机处理,真空练泥机有利于排除泥料内的空气,并提升致密度,减少紫砂壶在高温烧制时的开裂风险。以后有机会,利用上面制成的原料,捏一个什么有用的东东,再拿到人家电炉子上烧制一下,是我向往的事情。儿时喜欢捏泥,至今记忆犹新。记得上世纪60年代中期,有年龄比我稍大的男孩,不知道是家长给他的,还是他的活动半径比我大,自己去寻取的,手里有一把手枪是未经烧制的乌黑色泥巴做的,我们当时称为“乌金泥”,当时心里羡慕不已。现在看来,这种泥巴应该是位于浅表层经过强烈风化,已经自然成泥的“甲泥”,是宜兴当地制陶的一种主要原料。
每天欣赏着、轮流使用着不同紫砂泥料、不同壶型的紫砂壶,不失为生活中的一件乐事,特别是也伴随着紫砂壶的周边产品,如紫砂茶杯,紫砂茶叶罐、紫砂公道杯等。我甚至连家中的茶盘都是紫砂产品(照片8)。该紫砂茶盘是10年前我回宜兴,开车到人家郊区的仓库里面去取的。该茶盘尺寸为80*57*3 cm,一个力气不大的男人可能搬不动。在该紫砂茶盘的细部,可见清晰绵密和不同的紫砂矿物颗粒。
附录:与泥沙有关的学术论文
陈西庆,1996,长江河谷纵剖面调整和入海泥沙变化对三角洲发育阶段的影响,《黄土.第四纪地质.全球变化》第四集,刘东生,安芷生等主编,科学出版社,119-125。
Chen Xiqing,1996, An integrated study of sediment discharge from the Changjiang River, China and the delta development since the mid-Holocene, Journal of Coastal Research, Vol. 12, No.1, 26-37.
陈西庆,陈吉余,1997,南水北调对长江口粗颗粒悬沙来量变化的影响,水科学进展,8(3): 259-263。
Chen Xiqing and Yongqiang Zong, 1998, Coastal erosion along the Changjiang River deltaic Shoreline, China: history and prospective, Estuarine, Coastal and Shelf Science, 46, 733-742.
Chen Xiqing,1998, Changjiang(Yangtze) River Delta, China, Journal of Coastal Research, Vol.14, No.3, 838-858.
陈西庆,陈吉余,1998,长江三角洲海岸剖面闭合深度的研究-Bruun法则及其应用的基本问题,地理学报,53(4): 323-331。
Chen Xiqing, 2004, Sand Extraction from the Mid-Lower Yangtze channel and its Impacts on Sediment Discharge into the Sea, Proceedings of the Nin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River Sedimentation (the 9th ISRS), Vol.3, Xuejun Shao(ed.),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 Beijing, pp.1699-1704.
Chen Xiqing, Zhang Erfeng, Mu Hongqiang and Y. Zong, 2005, A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human impacts on sediment discharges from the Yangtze, China, into the sea, Journal of Coastal Research, 21(3), 515-521.
Chen Xiqing, Zhou Qiaoju and Zhang Erfeng, 2006, In-Channel Sand Extraction from the Mid-Lower Yangtze Channels and its Management: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49(2), 309-320.
Chen Xiqing, 2006, Long-term coarsening trend of bottom sediment at the landward limit of the Yangtze Estuar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iverbed aggrad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stuaries and Coasts, Guangdong Economic Publishing House, Guangzhou, China. 179-184.
陈西庆,严以新,童朝锋,李建庸,宋志尧,窦溪萍,2007, 长江输入河口段的床沙粒径的时间变化及其机制研究,自然科学进展,19(2): 233-239。
Chen Xiqing, Yan Yixin, Renshou Fu et al., 2008, Sediment transport from the Yangtze River, China, into the sea over the post-Three Gorge Dam Period: A discussion, Quaternary International, 186: 55-64.
Chen Xiqing et al.,2008, Long-term changes and causes of the grain size of bottom sediments at landward limit of the Yangtze Estuary,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the Yangtze Basin, 17(4): 599-604 (in English).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陈西庆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9242-1487021.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