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经纬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ohong 东华大学纺织学院长江学者

博文

科学对日本的态度——从日本又获NB奖说起

已有 6617 次阅读 2014-10-7 19:20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文中观点,有些偏激。不喜欢的人,可以跳过。

刚刚在网上看完公布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直播,就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刚刚,20分钟前,三位日本科学家赤崎勇(IsamuAkasaki85岁,名古屋大学),天野浩(Hiroshi Amano54岁,名古屋大学)和中村修二(Shuji Nakamura60UC Santa Barbara,加大圣塔芭芭拉分校)因“发明了高效蓝光二极管,带来了明亮而节能的白色光源”而获奖。为什么又是日本人?

为什么NB奖不光顾伟大祖国,为祖国国庆献礼?为什么又偏偏是日本人?

之前汤森路透公司根据引文数的所有预测都落空。与昨天傍晚一样,在直播中,能隐约听到中文交流声音,因为如果预测中的张首晟、杨培东获奖,我们的飞毛腿记者们可以抢到大新闻。还记得昨天生理学或医学奖公布前夕,直播中坐在第二排居中穿红衣的美女记者,拿着iPhone自拍、叫人家拍、帮人家拍,这帮记者真够拼的。不管现在昨天预测中的钱泽南,还是今天预测中的张首晟、杨培东国籍如何,反正与咱们有那么八毛钱的关系。记者们可以炒一炒。

现在简要回顾一下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来日本科学家获得NB奖的情况:

2008Makoto Kobayashi(小林誠 ) Toshihide Maskawa(益川敏英):物理学奖

         OsamuShimomura(下村脩)(工作是在日本做的!):化学奖

                       (当然当年钱学森的侄子钱永健同时获奖,可人家根本不承认是中国人。)

2010Ei-ichi Negishi (根岸荣一,后来才到美国普渡大学的日本人!)和Akira Suzuki(铃木章):化学奖

2012Shinya Yamanaka山中伸弥):生理学或医学奖

2014:物理学奖被日本包了。

曾经写过一篇博文“由南京大屠杀到日本屡获炸药奖”,没有想到,两年过去,日本人又来了。

现在由于中日领土之争和历史上日本侵略中国原因,我们大部分公民有仇日情节,从那些不着调的抗日剧中可以反映出来。

没有想到的是,当我们还在国庆喜庆气氛中陶醉于伟大祖国建设成就之时,平时喧嚣热闹、宣称解决世界难题、乐于心浮气躁的我国科学界,却有一种似开水锅里注入冰水般后短时间的安静,因为每年的国庆黄金周期间,NB奖公布了,与伟大祖国又是擦肩而过。

日本是勤劳、认真而且具有开拓精神的民族:不勤劳就不会以如此小的国土面积发展成世界发达国家,不认真就不会有各种精巧的商品和北海道那犄角旮旯处也一尘不染的公厕,不开拓就不会有甲午战争和“二次大战”的亚太战场。从另一个不那么人性甚至有些反动的角度讲,为什么中国不能象战争中的日本一样呢?因为没有开拓者的勇气!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讲,开拓者就是侵略者。

现在我们需要的是冷静下来反思:为什么风光的北京奥运会之后,科学界没有体育界那样辉煌的成就?

在我国科学界,科学对待日本的态度就是:不服不行。

从政府层面而言,各种科技计划、各种名誉称号、各种奖励等等,都可以取消了,否则国内弄得热热闹闹,别人以为我国科学界在犯自恋症,需要扎扎实实地推进产业界科技创新、以产业创新提高整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对科技的需求,从而引发科技发展。从政府和高校制定的绩效考评指标而言,那种过分量化的指标可以休矣,再以数字论英雄,甲午海战又要到了。从每个个体而言,去除浮躁心态,沉下心来好好做一点真东西。

现在我国科技界与日本科技界之距离,不是随我国科研经费投入而缩小,而是逐渐拉大。NB奖只是一个管窥全豹的基本现象而已。

我国科技界,需要好好向日本同行学习、好好拜师。夜郎自大之风可以停了。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9184-833724.html

上一篇:女生需要加强防范意识
下一篇:实验室吴利伟、陆振乾博士论文答辩毕业
收藏 IP: 61.172.57.*| 热度|

34 戴德昌 罗朋峰 罗德海 梁红斌 张士宏 陈楷翰 张能立 蔡小宁 曹聪 徐晓 王亚非 张德元 何凌云 吕喆 李世春 杜振亭 吴志诚 季丹 李志俊 陈理 郭向云 路卫华 吕乃基 biofans tudao shanpo idealist nm ShowAttitude loyalSciencefan shenlu baobiao007 freefishh uneyecat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6: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