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纺织大师之十二:潘宁
2025年9月21日 星期日
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位纺织学科博士学位获得者是潘宁。
潘宁在严灏景教授指导下研究织物触觉风格的量化评价方法,1985年完成博士论文答辩并获得博士学位。至今整整四十年了。
潘宁1953年3月5日出生于青海省西宁市,1975年在西北纺织工学院获纺织工程学士学位,1981年和1985年在华东纺织工学院(后改名为中国纺织大学、东华大学)获得纺织工程硕士学位和纺织材料学博士学位。
处于那个时代的学生,很难有现在学生这样中学毕业后就能通过高考上大学的机会,潘宁也是一样。中学毕业之后,潘宁在西宁市第一毛纺织厂做电工,后来被推荐上大学,大学毕业之后回原单位担任车间技术员。全国恢复研究生招生后,潘宁考到华东纺织工学院读研。研究生毕业之后进入纺织教学科研职场生涯。1990年7月在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UCDavis)担任助理教授,1994年7月成为副教授,1999年7月成为正教授。没有取得过美国的学位,而能在美国高校取得正教授职位,就是现在也并非易事。潘宁曾担任美国纤维学会主席、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会士和英国皇家纺织学会会士。在国际纺织界颇具声望。
潘宁学术专长是纺织物理、多孔介质物理、织物/人体交互作用,以及纳米纤维材料纺织品设计,涵盖了纺织工程的全部内容。研究内容广泛而又深入,很多论文非常优雅,例如在纤维力学和织物力学里面的论文,都是本领域的经典。潘宁研发的PhabrOmeter®系统,已经成为织物手感评价标准的美国标准。
潘宁是我刚读研时就被老师们叮嘱要学习的榜样,可惜一直没有机会当面请教。直到1994年秋季学期刚开学不久,潘宁来学校学术交流。王先生找出机会,组织实验室学生与潘宁做了小范围的当面交流,我才亲眼见到潘宁和他夫人。当时他刚刚完成tenure,神采飞扬,思维敏捷。那个全校在TRJ上发表论文数量两只手都可以数得过来的年代,那个在美国获得tenure华人教授数量远低于现在的年代,他已经tenure了,单单在TRJ上就发表了四十几篇论文。让我们这帮子“土鳖”直呼崇拜,觉得潘宁太遥远了。也没有与潘宁有过多少交流。
2005年我在斯坦福大学期间,开车到UCDavis去玩,拜访了潘宁,我们彼此都觉得投缘,交流起来轻松愉快,常哈哈大笑。彼时我们讨论过用频域方法研究纺织力学问题,我得到启发并开始做这方面的工作。2006年11月潘宁在上海与我进一步讨论了孙宝忠在做纺织复合材料冲击实验时得到的输入输出信号频谱特征。于是就联名在Philosophical Magazine上发表了论文[2007, 87(34): 5461–5484]。这也是我与潘宁合作的唯一一篇论文。
潘宁是一位纯粹的学者。有一次在延安路校区我任国际学院院长时的办公室,潘宁与我交流纺织学科发展和纺织研究相比于其他学科处于下风的状况,潘宁说我们纺织从业者要有责任心、全身心投入钻研,博采众长,肯定能做出其他学科一样的高质量成果。讲到此时,他眼圈都红了。对于纺织专业的热爱和投入,可见一斑。
我最后一次见到潘宁是2019年9月27日在浙江理工大学举办的第九届中国纺织学术年会上,当时我俩在同一个分会场作报告。当时潘宁的健康情况就与以前大不一样了。再后来得知,他回美国后接受治疗,医生的手术没有成功,身体愈加恶化。2021年就从UCDavis退休了。2025年9月7日潘宁在美国加州戴维斯去世。一代纺织大师,从此离我们渐渐远去。潘宁的葬礼将于9月24日(周三)当地时间上午十一点在美国加州戴维斯举行,谨以此文寄去哀思。
潘宁,是一位杰出而纯粹的纺织物理学家。
参考文献:
2 https://legacy.suntimes.com/us/obituaries/sacbee/name/ning-pan-obituary?id=59485764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顾伯洪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9184-1502899.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