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刊评选有史以来最佳发明家 中国蔡伦上榜
|
|
2007年11月04日 11:12:23 来源:东方早报 | |
蔡伦画像
美国《时代》周刊公布了2007年各领域的最佳发明,也同时公布了有史以来的最佳发明家,中国的蔡伦榜上有名。这份名单上的人物有的名声显赫,有的
也许不为太多的人所熟知,但都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以下是《时代》周刊评出的有史以来最佳发明家部分名单:
阿基米德(约公元前287年到212年)
在非洲,著名的阿基米德螺旋杆,也就是一种水泵至今还在使用。据说他曾在浴室洗澡的时候,突然悟出了水置换法则,就不顾一切地从浴室跑出来,嘴里高呼“我发现了!”
艾尔-加扎利(约公元1150年到1220年)
艾尔-加扎利被认为是现代工程之父,这名阿拉伯学者发明了编程机器人和50件其他机械器件,例如连接真空管的水曲柄和水泵。
欧几里得(约公元前365年—300年)
欧几里得是几何学的创始人,他带给我们第一本数学课本,在课本中,他通过逻辑推论证明了各种定理,他是我们所有数学的“基石”。
蔡伦(约公元50年—121年)
蔡伦是中国古代一名太监,他曾在昂贵的丝绸和竹板上书写过,但是,他发明了造纸术,用树皮、渔网和竹子等压制成纸。
英报评改变世界上百个小发明 中国算盘居首
|
|
2007年11月04日 11:06:44 来源:新闻晨报 | |
英国《独立报》日前评选出101款改变世界的小发明,排在第一位是有近2000年历史的中国算盘。除了“电子时代”之后出现的一系列现代科技产品如手机、 电脑、网络数码相机、iPod等,年代久远的日常用品如纽扣、铅笔、橡皮擦、钓鱼钩、水壶、曲别针、橡皮筋、火柴、雨伞也都榜上有名。以下就是这个排行榜 上的“十大小发明”。
1.算盘公元190年
据说,对“珠算”使用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190年的中国东汉。迄今为止,用算盘做加法的速度依然可以超过电子计算器。
2.阿基米德式螺旋抽水机约公元前700年
这种把水从低往高运的机械据说是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在公元前3世纪为了将水从大船的船舱中排出而发明的,但最近的研究显示,它早在公元前7世纪巴比伦“空中花园”时期就已经被应用了。
3.阿司匹林1899年
已应用百年的阿司匹林是医药史上的神奇药物,它治愈的各种小病可能比其它任何药物都多,至今仍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解热、镇痛和抗炎药。
4.雅达利2600游戏主机1977年
雅达利2600游戏机是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家用游戏主机系统,从1977年10月发布至今已经经历了30个年头,这套游戏机在其长达170个月的生命周期(1992年1月1日停止发售)中一共售出了3000万台。
5.带刺铁丝网1873年
严格说来,这个发明的技术含量不高,但引起的争议却很大,有人甚至称这是压迫的象征。不过,这个发明最初的出现并不是为了阻挡人的进出,而是为了防止牛走失。美国农夫约瑟夫·吉登发明了大规模制造这种十字刺铁丝网的方法,并通过卖给美国农场而大发一笔。
6.条形码1973年
发明者诺曼·伍德兰德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为这种以颜色和线条将商品分类的系统申请专利,但由于零售商并不信任这种技术,因此未能获得应 用。这种情况直到伍德兰德在70年代发明通用产品码(UniversalProductCode)才得到改观,从此条形码时代才真正来临,现在几乎我们购 买的任何产品都贴有这种黑线条码。
7.电池1800年
电池的发明要感谢一只青蛙。1791年的一天,意大利科学家伽伐尼发现,只要用铜丝和铁丝将青蛙的脚与暴露的神经连起来,就能使死青蛙的腿抽动起来。伽伐尼的好友伏打对这个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1800年,伏
打用锌片与铜片夹以盐水浸湿的纸片叠成电堆,这种装置可以产生电流,后来被称为“伏打电堆”,也就是最早的电池。
8.自行车1861年
1818年,德国人德莱斯发明了带车把的木制两轮自行车,木轮的转动及停止完全靠双脚踢地来控制。1861年,法国人皮埃尔?米乔克斯发明的二轮脚踏车实现了双脚离地,这辆车也被认为是第一辆真正意义上的自称车。
9.圆珠笔1938年
如果匈牙利人比罗(1985年去世)当初没有卖掉圆珠笔的专利权,那么他的身家至少会有数十亿美元。今天全世界每天有1400万支圆珠笔售出,可以说是迄今最成功的小发明了。
10.黑莓移动邮件系统1999年1999年加拿大RIM公司推出了基于双向寻呼技术的“黑莓”移动邮件系统,如今,“黑莓”已经成为欧美 工商界人士的重要配置,全球用户数量已达500万人,占据了无线电邮业务将近一半的市场。不过,自从以“黑莓”为代表的移动设备在企业中普及,就在无形中 打破了传统的8小时工作制,潜移默化地通过手机将工作带入了生活。 (康娟)
2007年发明“英雄榜” iPhone问鼎年度最佳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9: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