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年轻的朋友问我:野外地质记录本重要吗?记录需要专门训练吗?室内整理出的图件如何反映野外信息?今天我就这个问题谈点自己的感受,并展示我自己的几页野外记录和相关的PPT,仅供参考。
一、地质报告或研究论文写作离不开野外的原始记录
野外地质记录本是地质学家记录野外地质调查综合信息的重要记录。即使我们带齐照相机、手机、GPS接收机、摄像机(有时有无人机)等现代设备和传统的三大件(锤子、罗盘、放大镜),记好野外记录本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如果出野外而没有记录好野外考察的信息,相当于缺少第一手资料,回到室内就无法撰写地质报告,更无法完成高质量的地学研究论文。看看我正在撰写一篇地学研究论文的工作场景:
二、野外记录本的记录方式或习惯
1979年秋天,我和同学们经历近两个月完成普通地质学实习,重点在山东枣庄和南京郊区湖山,后来再到无锡等地参观各种地质景观。南大地质系历来重视野外实践教学环节,担任实习队队长的夏邦栋教授以身作则,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后来我成为夏老师的大弟子)。从第一天野外开始,老师们就手把手地教我们如何使用野外记录本,为我们展示了很多规范。我发现:那些老教师的素描功底深厚,字体也非常工整。老师们就是我的学习榜样,我们通过野外实习掌握了基本的记录规范而形成了良好的记录习惯。什么样的野外记录是优秀的?我的感悟是:在有限的时间内以尽量少的文字记录最多的信息。当然,每个人的记录风格有别,读起来通俗易懂就为优。
早期的野外地质考察:地质学家面临的最大的困难是交通工具有限,几乎全靠步行,每天能看的露头不多,而且照相也很昂贵,他们不得不花费时间慢慢画素描图,记录的内容也更为详细。
随着时代的进步,野外记录的方式也在发生改变,今天的野外记录本不可能还用上世纪那样的方式记录。随着数码相机的普及和多种设备的更新,费时的素描就少了,照片几乎可以随意拍摄,甚至摄像机(无人机)都带在身边,设备很多。考察者常常乘坐越野车,每天所能看的露头要比以前多得多,但野外记录的时间就变少了,因此记录必须简洁明了,绘图更是快速勾画几笔就过。当然,野外关键信息不能少,更不能出现记录错误。我自己的记录字体有些潦草,绘图水平更是有限。为了说明问题,下面就展示一下我10年前在狼山的野外记录。献丑了!
根据野外记录所作的PPT应该清晰地反映野外关键信息,如:定点位置(经纬度)、拍摄时间、镜头方向、地质构造内容、平面或剖面说明等。这些信息发表在研究论文中,让读者很容易到野外找到那个露头而观察相关现象。也就是:自己的工作必须经得起同行或大众的现场检验。这些信息都来自野外记录本和相机,室内整理更体现一个地质学家的基本功和研究能力。看看下面的实例:
PPT 中要标注必要的辅助线,便于读者阅读理解。
上图展示野外地质工作的基本功和室内整理的思路。你能看明白里面的内容吗?你会避免上图介绍的判别错误吗?
下面的记录本用简单的素描图标注很多信息,便于室内整理作图时参考:
室内作图时参考野外记录的原始材料,为了在照片为主的图件中充分展示野外信息,有时要标注必要的辅助线:
有时野外记录中一张简单的素描图同时反映至少两个工作点的内容,便于室内整理时将不同的照片联系在一起:
上述几张照片体现出狼山南麓逆冲断裂带引发的拖曳褶皱构造,反映出狼山隆起的方式(即将发表的论文中有详述,敬请关注)。
有的地质现象用一张照片难以覆盖全貌,那就用两张乃至多张照片拼接在一起。下面是两张照片横向拼接的结果,看看这样的PPT 效果如何?
如果你碰到这样的地质景观,你能收集到多少野外信息?你能做出更好的图件吗?希望年轻一代地质学家的野外工作更加出色,成果更加扎实和卓著!
吕洪波
2025.10.01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吕洪波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9040-1504300.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