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07月13日,腾讯网一篇重点报道转发到地学聊天群里:
20分高考大题!《现代地质》首发成果亮相广东高考地理卷!
阅读之后心情难以平复:明显错误的论文本身就需要大力修改,反而还刚刚网络首发就被选为高考试题。这不是误导青少年吗?而这篇报道还在高调宣传以扩大论文的影响,后果可想而知!
我认为:科学问题必须科学对待,科普就要更加严肃,来不得半点马虎,因为受众的主体是青少年!于是我花费两天半的时间准备了本文,在知乎平台与论文作者进行商榷和讨论,引发了众多网友的激烈讨论!
然而,两个月过去了,网上仍然有很多报道转发2025年广东高考地理试题及“标准答案”,继续扩大错误认识。为此,我觉得正确的认识也应加大宣传,让更多的受众知道黄河浮雕到底是啥成因。
首先强调我的正确认识:黄河浮雕是盐风化作用的结果!!!
下面就利用腾讯网报道的部分截屏和作者的论文内容进行详细讨论,看看风蚀或多成因说到底错在什么地方,我的盐风化成因说有何证据:
上图是2025年广东高考地理试题报道截屏和吕洪波的评述。
上图的“标准答案”肯定是错的,因为直接默认了论文的错误认知。
上图报道宣传“破解了黄河浮雕科学之谜”,实际上论文以风蚀为主的多因模型恰恰是错的。报道中还多了一个莫名其妙的“证据”(岩石化学分析显示盐类矿物含量仅10.68%,低于盐风化阈值),至今我也没在任何中外文献中找到这样的论断。请作者给出文献出处。如果是作者自己的实验突破,请写成新的论文让读者看见新的成果!
上图是报道中的通讯作者和杂质主编。希望两位教授重视这个问题!
下面就论文部分内容进行简单的分析讨论(截屏+批注):
上图红色虚线是我重点讨论的内容
上图显示:中国知网上可以下载该论文
注意上图红线部分:为重点讨论内容。
上图显示:论文的观点就是邓秀艳早已提出的“多成因说”,如何挑战了盐风化说?
注意上图的现象,对于有经验的地质学家而言,一看照片就知道是盐风化穴!
注意上图中我标注的三点错误,后面重点讨论。
图a不是壶穴,图b不是风蚀的。作者直接给出结论而没有提供壶穴的标志和风蚀的证据。
看看下面照片的壶穴实例,壶穴需要河床高差与瀑布,黄河浮雕段有瀑布吗?这也告诉我们,黄河浮雕不是河水冲刷的!
上图的形成过程叙述仅是作者空想,没有提供任何证据。
上图截屏是论文的剖面示意图,与实际情况严重不符。清看下面卫片和吕洪波的解释:
看看上图吕洪波的解释就明白为何在这里形成黄河浮雕了,因为形成了砂岩陡崖--盐风化作用的有利场所。
上图截屏的认识是错的。建议作者修改,关键是提供证据支撑自己的观点才行!
上图的截屏显示:作者的愿望是否定“盐风化”观点,但又没有提供证据。此外,一句“尚不足以证明盐风化是否参与了浮雕的形成过程”说明作者到现在也没弄清楚黄河浮雕的成因机理。没弄清就不要忙于写论文发表啊!
上图是参考文献截屏:邓秀艳2005年就提出多成因说,而本文的作者在这点上并没有创新,就不应该发表论文。相反,如果说挑战的话,盐风化说是吕洪波等2017年提出的新观点,一直在挑战过去流行的多成因说或风蚀说!
再回到报道中宣传的“盐风化阈值”说(上图截屏),作者的论文中并未介绍这个内容啊!为何宣传中加上这样的说法?咱这是学术研究,不能无中生有吧?
下面就论述一下风蚀作用的主要工具和其作用:风吹动着跳跃搬运的碎屑颗粒打击岩石。然后用照片展示一下风蚀的常见标志,看看黄河浮雕附近有这样的标志吗?
上面示意图说明:风力搬运碎屑物有三种方式:滚动、跳跃和悬浮。只有跳跃方式对前方障碍物基部有侵蚀作用,但高度有限,一般都在一米以下的范围。
上图是风携带着跳跃的砂粒和小砾石侵蚀地表在相对松散的表土层表面也会留下定向痕迹。
上图是风蚀造成花岗岩石柱下部迎风侧凹进,方向明显。注意:附近有砂源!这里砂子是风力携带的重要工具。
看看上图:坚硬的花岗岩正面阻挡风流形成的麻点状风蚀坑,这些痕迹方向明显啊。
上图是花岗岩侧面的风蚀小凹槽,指示了风流的运行轨迹。
上图是新疆哈密大海道雅丹体侧面的风蚀痕迹:定向明显啊。
风力凡是能够侵蚀岩体,都必须有砂源。看看上面照片显示的砂源充足吧?黄河浮雕附近有吗?
上面截图是吕洪波的建议。下面我就对黄河浮雕的盐风化成因作一简单的阐述,以照片为主!
上图显示:盐风化需要水携带盐分进入到可渗性岩石内部,然后从侧面蒸发导致盐类过饱和结晶,在表面形成盐风化穴。下面看看我作的归纳:
上面截屏是盐风化作用的要点,请读者对照检查我说的实例是否正确。注意,盐风化对岩石的破坏作用非常缓慢,一般每十年不足数毫米深,各地速率不等。当看到崖壁上一米深的盐风化穴时,其暴露时间肯定至少几千年了。下面示意图展示砂岩渗透性好利于盐风化作用的进行:
上图是我根据野外照片所作的盐风化作用机理示意图,见吕洪波等(2017)论文。
顺便指出:有一个海外华人一直恶意造谣攻击说该图“抄袭”外国作者“文献”,但他不敢实名向有关部门举报,只能在外网用马甲名字搞人身攻击,而且他所列的被“抄袭”的“文献”根本没有讨论盐风化内容,其插图与本文插图也完全不同。我在这里严正声明:欢迎任何人实名举报!诬陷是要负法律责任的!
上面照片告诉我们:即使是雨水流动也并不侵蚀岩石,而是使流动处相对突出。下面看更多的照片和解释:
下面看看远离黄河河道的山坡上,各种形状的盐风化穴随处可见,显然没受到黄河河水侵蚀:
再看看下图展示的黄河陡崖新近垮塌的界面并没有盐风化穴,因为时间太短:
地质学中很多现象都存在着不同的成因解释,但随着科技进步,一般错误的认识会被逐渐淘汰,更科学的解释会被大众接受。当面对多种成因说法时,读者要用逻辑思维判断:那种有证据支撑的说法更可信,而不提供证据的观点肯定有问题。一定提醒自己:客观存在的证据比作者名气和地位更可信!
还有一个普遍规律需要注意:凡是独具特色的地质景观,优秀的成因解释必然简单明了,即:好的理论能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那些需要用多种因素和复杂的模型去解释的“理论”,往往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还说不清楚,读者就得小心了。
一般而言,相对成熟的观点能做到:自圆其说(最低标准),有排他性证据(如:我举例证明黄河浮雕并非风蚀),能够举一反三(用更多实例证实自己的说法,能推而广之)。总之,地学基本功是判别地质现象的基础,如果缺乏基本功,就无法解决实际问题。
有人强调:多种观点共存更体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事实上,科学问题不是文学艺术或文艺形式(这些领域强调百花齐放以适应大众口味),科学问题只存在真伪判别,要么是要么非,关键是证据支撑。如果一种地质景观存在多种成因解释,肯定不是繁荣景象,恰恰说明我们的地质学总体水平很低,需要提高。比如黄河浮雕,这个成景地貌就是砂岩陡崖上的盐风化穴,是砂岩陡崖暴露后才开始的。如果讨论其成因,就从砂岩陡崖暴露后的条件开始讨论,之前的地质作用是前提,可以不讨论。如果探讨其开始时间,就想法测出陡崖暴露年龄(即陡崖以前的岩块掉落而露出该崖面的时间)。有人可能更喜欢“多成因说”,但多成因说恰恰说明作者没有弄清根本原因,不知道什么是主要作用,什么是次要的无关作用甚至是相反作用。如:暴雨倾斜着冲刷岩面是否有影响?肯定有,但很弱,而且不影响盐风化作用的进行。再举一个极端例子,假若一个猴子到盐风化穴中撒泡尿会否有影响?当然有,但不影响整体盐风化作用的进行。
上图照片是我在郭经理的陪同下完成考察后的合影。感谢郭经理的帮助。祝开阳村的黄河浮雕景点受到更多游客的喜欢,更希望广大受众明白该地质景观的形成机理!
欢迎作者和地学同仁们批评指正,欢迎地学爱好者深入交流。发现打字错误请告知。再谢!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0-3 07: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