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洪波
中文发表重要发现,深度体验学术生态 精选
2018-7-11 13:35
阅读:19623
标签:中文, 学术, 论文, 检验, 学术生态

 

 经过四年多的野外和室内研究,我们关于阴山造山带狼山段成因机制探讨的论文马上在《地质论评》上发表了。论文信息如下:

 吕洪波,冯雪东,王俊,朱晓青,董晓朋,张海春,章雨旭. 2018. 狼山发现蛇绿混杂岩—华北克拉通与中亚造山带碰撞边界的关键证据。地质论评,64(4):777—805.

 我个人体会:这个通过野外实地考察发现问题而获得的重大突破是我三十多年从事地学研究的巅峰之作,是集地貌学、地层学、岩石学、沉积学、构造地质学、地球化学、大地构造学等多学科为一体的地质学综合研究成果,更是地学同仁和师生团队长期自由合作与付出的结晶。

 用冯雪东同学的话说:这个最重要的成果也是在我人生最困难的情况下完成的。2014年春天开始在甲方没有拨款的情况下垫付银行存款进行野外工作、因过度劳累染上严重疾病的情况下靠顽强的毅力坚持不懈继续野外探索,才有了今天的结果。当然,这个成果更离不开很多朋友和机构的大力帮助,我要借机感谢所有支持和帮助过我的人士和平台!

为什么将这么重要的成果发表在中文杂志上而非国际SCI期刊上?主要有下述考量:

第一:学术论文首先为国内同行服务。

我认为:涉及重大地质问题的研究成果应该让国内同仁首先受益,毕竟国内同行总体上还是以中文交流为主,英文交流为辅。因此用中文发表就成了第一选择。同时,我本人是《地质论评》杂志的编委,而《地质论评》也是国内地学杂志的标杆之一,不在于其影响因子的大小,而在于其在地学界同仁们心中的历史声望:很多地学研究者都从这个杂志上发表的论文中获得过知识和灵感。为了将国内中文地学期刊办好,作为编委的我也应该将最好的成果发表在自己服务的杂志上。

第二:放弃影响因子,保证原创成果的首发权。

显然,如果在国际著名英文杂志上发表,对作者和团队来说,将获得极大的关注和诸多好处。如发表在《NATURE》或《SCIENCE》上不仅大大提升作者的学术地位,而且还有很多经济奖励。显然,本文的发现足够发表在这类高级别的国际期刊上。然而,由于成果太重要,也将面临一定的风险:假如在某些环节压上半年到一年而被别人抢先发表,那会让我悔恨一辈子的。对于我这个已经退休的学者而言,著作的原创权(或首发权)是最重要的。事实上,《地质论评》编辑部对本文非常重视,安排了两个轮次的严格审稿,每次审稿都提出很多具体问题和质疑,而作为第一作者的我则花费大量的时间根据建议进行修改并逐条回答审稿人的质疑。《地质论评》的严格把关和遵守保密规则也确实保障了作者的首发权。 

第三:深度检验国内地学界的评价机制和学术生态。

近二十年中国学术界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中国学术界越来越不待见用母语中文发表的学术论文。君不见很多学者到处标榜自己已经发表了多少篇某某著名SCI杂志的英文学术论文,但却从来不提自己到底发现了什么事实,独创了什么有别于他人的理论,而是数篇数、计算影响因子。说穿了,只能跟风,不会创新,更不敢创新。而很多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管理者更是跟随这股歪风,对中文论文进行打压。如:凡是发表在中文非SCIEI期刊上的研究论文(包括地学界的《地质学报》、《地质论评》等诸多杂志上的论文),学院在年终奖金计算时已经不再统计成果。要知道,即使是随便在任何杂志上发表一段不足一页纸的“教学改革研究”论文也比中文学术论文待遇高,尽管很多“教学研究”论文根本没有研究。既然这样为何还要体验呢?因为很多有识之士已经强烈呼吁:尊重原创而非杂志级别!希望用我们的成果为正义的呼声增加一个范例!

第一检验:看地学界如何评价学术成果。是根据影响因子、刊物语种、刊物级别评判论文,还是关注论文本身的原创性贡献。

第二检验:看主流学者如何面对新的学术挑战。在否定自己的认识出现时,是利用自己的声望和地位打压对方?还是检验自己是否有错误。

第三检验:看我们自己如何面对压力和初步成绩。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篇论文也仅仅是一系列重要发现的开篇语,还存在着缺陷与不足,需要不断修订与完善。因此,一方面要聆听反对意见,进一步完善自己的工作;另一方面也不惧任何打压,勇于追求地质学的真谛。

地质学的真谛不是自圆其说,而是尊重事实。在地质事实面前,一切理论和荣耀、级别与头衔都应该低头。

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附论文摘要:

内容提要通过对内蒙古西部狼山地区进行野外调查,笔者等在狼山南缘的一系列构造逆冲片露头中发现了蛇绿混杂岩。根据野外观测、岩石薄片鉴定、岩石地球化学分析和锆石U—Pb定年等综合研究,确定了蛇绿混杂岩的基质为绿泥石片岩,而混杂岩块包括:紫红色硅质岩、石英角斑岩、玄武岩、蚀变辉绿岩和变质辉长岩等。其中,绿泥石片岩、玄武岩、蚀变辉绿岩中年轻的岩浆锆石年龄将岩浆喷发时代锁定在早白垩世晚期到晚白垩世早期,而且该三种岩石都具有高铝(Al2O3>17%)玄武岩的特征,指示了本区白垩纪与俯冲带相关的构造环境。依据狼山白垩纪蛇绿混杂岩的发现笔者等尝试重新厘定华北克拉通与中亚造山带之间的碰撞时间和边界:作为华北克拉通西北重要组成部分的鄂尔多斯地块在晚白垩世向北俯冲并最终与中亚造山带碰撞拼合,从而造成了阴山造山带西段狼山的隆起。根据构造地貌相似性原理,华北克拉通北部边界可能要从白云鄂博至西拉木伦河一带向南移到阴山燕山一带,而最后的碰撞时间则由晚古生代推迟到晚白垩世。华北克拉通与西伯利亚克拉通之间的中亚造山带的宽度也进一步向南加宽为整个蒙古南部与内蒙古高原区,构成新的中亚造山带。这一认识为华北克拉通和中亚造山带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研究以及重要成矿带成因机制探讨提供了新的大地构造模型,也为促进华北克拉通中生代破坏理论的改进提供新的信息和思路。

敬请同仁们关注《地质论评》2018年第四期,上线后我会发布新的博文作详细介绍和解答。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吕洪波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9040-1123444.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74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9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