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史永文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d652 中华龙文化源远流长,人生的意义在于承前启后。

博文

观察星空三大方面的考量

已有 666 次阅读 2024-1-29 19:22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有人会说,由于大气污染,人们很少能看到几颗星星了,还扯星空有什么用?

    且慢,君不见各大国纷纷探测火星,人们似乎在考虑移民其它星球了,

星际飞行,就要会识别星图,仔细分析一下,要从三个方面弄清楚:

   一,观察者的三种不同身份和视角:

  1. 儿童(最常见)

530d919c004b597a.jpeg

dad97b74f51d943b.jpeg

    注意,这星空的画面右面是东,左面是西,跟通常看地图一样,

而上面是南,下面是北,跟地图可不一样呃!

2.国王,一般面南而坐,他看到的画面,上面是北,下面是南,跟平常地图一样,

注意,他左边是东,右边是西:

c366e49e5b1ec54e.jpeg

3.造物主(完全置身所有星空之外,看天球仪外壳就是这样),

跟地球上的人所见正好相反:

c75300dd2844def2.jpeg

 二,三个不同角色:

  1. 写书的人:

为了叙述方便,说廿八星宿分成四个星象:东苍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

实际上星空一直在旋转。

古代的城门照此安排,比如西安古城门,南门叫朱雀门:

cf13d8b83ca8dddb.jpg

北门叫玄武门。

历史上唐朝的玄武门之变就是在这里,有点臭名昭著,现在只能找到遗址了:

Screenshot_2024-01-16-01-52-40-988_com.android.browser-edit.jpg

Screenshot_2024-01-27-02-45-06-591_com.miui.gallery-edit.jpg

3.每天晚上(北半球)九点左右定时到阳台散心的老人:(冬看三星,夏看商星即心宿二,也叫大火星,不是地球的邻居火星)

所谓“三星正南,快要过年”,就是这时刻看到了三星,实际上,如果后半夜去看星空,三星已经偏西了。

   如果该老人非常守时的每天晚上九点🕘看一下星空的话,他会觉得星空每天大约转了一度左右,实际上是转了361度左右。

三,方便的观察天盘的仪器和教具:

  1. 天文望远镜

tb_image_share_1706295807824.jpg.png

天文望远镜上附了一个小望远镜,倍数较低,看的视野较大,叫“巡天镜”

以便寻找特定的星座。

2..星空硬纸盘:

现在从网上可以买到,花大约一杯咖啡☕的钱。

18409b332651586d.jpeg

3.星空伞:

         市面上有售“星空伞”的,可惜好些不严密。

有些外国的比较严密,可惜又没有汉字标注。

IMG_20240130_083003.jpg

总结:

     星空简直就是一个大时钟,只是二十三小时五十六分相对恒星转一周,它的指针可以从三个方面找到:

  1. 从三星(参)到青龙的心宿二(商),图中红色剪头

  2. 看银河(西方字面意思“牛奶路”)撒牛奶泼出去的方向(图中蓝色剪头)

  3. 北斗七星勺子把的方向,图中绿剪头

IMG_20240127_014718.jpg

      观察星空,弄懂了前述这三个大方面,就不会迷糊了。

这个免费的天文钟这样看:

1.如果像刻板的老人每天晚上九点🕘定时看一次星空,这星空钟就是一具“年钟”

一年转一圈,过几天,他发现三星在中天,慨叹道:又过年了!

2.如果像值夜班的站岗士兵时不时地看看星空的话,他会觉得这星空中像一座一天转一圈的廿四小时满量程的时钟(大概齐的说)。

     以上只是哄自己家的小东西聊天用的,不那么精准,

若有错误之处,敬请指正。

路人照片取自网络,与本文无关,异删:

   mmexport1706628535199.jpg

附:

    在读大学期间,曾受南京大学天文系毕业的杨正宗老师指教,现在大约年近百岁了,杨老师后来在北京天文台工作,夫人王扶云在玉泉路十九号中科大研究生院工作,女儿叫新星,小儿叫巨星,有知道消息的敬请转告一下。

又及,袁隆平的两个孙子分别叫大米和小米,科技专家的后代就是这样子取名字,哈哈!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9026-1418986.html

上一篇:星宿四像非迷信
下一篇:天文佳话
收藏 IP: 223.102.85.*| 热度|

6 宁利中 尤明庆 杨卫东 郑永军 汪育才 朱晓刚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 03: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