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ngyy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ingyy

博文

教育模式对古代文明的影响(3)

已有 2035 次阅读 2011-1-21 17:03 |个人分类:社会学学习心得|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教育, 印加帝国, 印加文明

      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南美洲的印加文明、阿兹台克文明。印加帝国最著名的遗址为建在马丘峰和华伊纳峰之间的马丘比丘。公元前2000年,在南美洲的中安第斯山区就已出现一些古代文明。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发达的农业文化奠定了印加文明的基础,出现了阶级和国家的最早形式。印加人的文化在其他安第斯地区古代印第安人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印加人重视农业,主要农作物是玉米和马铃薯。他们建造了发达的水利灌溉工程来保证农业生产,其中最长的水渠长达113千米。印加人还开采金、银、铜、锡等金属矿产,会以青铜制造生产工具和武器。金、银、铜等制作的首饰和日用器皿也相当精巧。印加人的陶器造型优美,纹饰绚丽。他们的纺织品主要为棉毛织物,还有一些夹有金线或鲜艳的羽毛,图案丰富多彩的纺织品。在印加帝国的首都库斯科城的宫殿、庙宇和城墙均以巨石建造,衔接处不用灰泥,但仍极密合,刀片亦难插入,显示了印加人高超的建筑技巧。印加帝国的建立是从公元10世纪开始,第一代印加王曼科.卡帕克率领印加人开始向北迁徙,并在1243年占领了今天秘鲁库斯科一带。经过3个多世纪的扩张,印加帝国成为整个美洲最庞大的帝国,并创造出一系列难以置信的奇迹。这个帝国人口最多时达1000多万。印加国是一个奴隶制国家,奴隶主阶级包括印加王、王室贵族、高级官吏和祭司。他们不从事生产劳动,过着奢侈的生活。印加王被称为太阳之子,神的化身,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独揽国家一切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印加王建立了以中央集权为中心的政治制度,他以斯科为中心,通过各级官吏,牢牢地控制着全国。除了政权机构外,印加奴隶主还拥有一支20万人的训练有素的常备军队,用其对外扩张,对内镇压反叛力量。印加帝国还建立了严厉的司法制度,用来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印加王还采取了一些文化和经济措施。印加帝国将本民族的克丘亚语变成各民族通用的“普通话”,被征服部落和地区的贵族子弟都会被集中到首都库斯科学习克丘亚语和印加文化,让他们自然而然地“印加化”。为了保障帝国官员能有效地对所辖地区进行监督,印加入建立了一个完善的交通网络,总共15000多哩长的铺有石头的道路,通达至帝国所有地方。道路上每间隔一定距离还设有驿站,以供旅客的食宿之便。那些经过特别训练的信使,沿着道路跑步传递信息,一天可传递信息达100哩或更远的地方。还有很多经过驯化的美洲羊驼(在西班牙人入侵之前当地人没有见过马匹)在这些道路上运输货物,但是却没有使用带车轮的运输工具。他们有统一的“普通话”和复杂的行政传达体系,却始终未发明文字,而是依靠“基普”即结绳记事来传递信息、保留历史。“基普”是一种与众不同的三维立体的书写体系,印加帝国的书记官员用它来记载范围达5500公里庞大帝国的各种信息。“基普”中通过绳索的大小、长度与颜色,垂挂的穗的数量,绳结数目,每股绳的旋转方向与次数等来代表不同的信息。奇谱可能是世界上唯一一种三维立体的“文字”,它还可能是属于类似于中文的“会意文字”。这些复杂的立体“文字”只有帝国中少数的祭司才能够掌握它们。由于西班牙殖民者的摧毁,现在世界上发现的“基普”已经不多了,虽然经过科学家用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分析,除了少数的“字符”外,也还不能解读这些“基普”的含义。西班牙人对印加实行了残暴的统治。他们杀死几乎所有祭司,强行推行天主教。由于祭司是印加唯一的知识分子阶层,这一屠杀导致大量印加史料和文明失传。他们还大量毁灭印加建筑、木乃伊和陵墓,搜刮财物,导致许多珍贵的文明遗迹被毁。更严重的是,他们带来了可怕的疾病,如天花、麻疹,对这些疾病毫无抵抗力的印第安人因此大批死亡。据历史记载,西班牙人抵达后半个世纪内,印加核心区域的人口竟从700万下降到不足50万。1532年,最后一任印加帝国国王阿达华巴被西班牙人殖民侵略者弗朗西斯克·皮泽洛处以死刑,结束了400年以上的帝国历史。在强势的欧洲天主教文明的冲击下,印加帝国灭亡了,印加文明也几乎丧失殆尽。从印加文明的失落,我们同样也可以看到教育的缺失和知识的神秘化也是最主要的原因。下面我们再来看看教育模式在华夏文明的延续中的作用。(未完待续)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9013-406585.html

上一篇:教育模式对古代文明的影响(1)
下一篇:教育模式对古代文明的影响(4)
收藏 IP: 59.174.200.*| 热度|

1 赫英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1: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