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里所说的世界观,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主张的我们对于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而其中的“世界”既是主观的又是客观的,也就是说我们所处的外在世界和我们所保持的内在世界以及外在世界与内在世界的统一。
这样讲可能还不是很清楚,那就换言之,就是我们常说的世界、宇宙、精神世界、内心世界,二者合在一起可以说是包罗万象、包含万事万物的。
一、勿过于“外扩”
那么,准大学生们应该在世界观上注意什么呢?我觉得要注意两点:一是要从中学时期狭小的内收性空间向大学时期广阔的外扩性空间转变,二是要从中学时期无暇顾及自己的内心世界向大学时期多多关照自己的内心世界转变;并且,随着这两个转向,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科技的发展,大学生们很容易受另外两个世界的影响,一个是真实世界,另一个是虚拟世界。而这两个世界尤其是虚拟世界其实早已在中学时期就影响到了很多现在的准大学生们和大学生们。
况且,随着准大学生们逐渐大学生化,有两个趋势也要注意:一个是很多大学生开始逐渐地脱离真实世界,由此另一个是不少大学生开始逐渐地沉迷虚拟世界。且随着人们对于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界限的跨越与渗透,很多本该在真实世界发生的事情也发生在了虚拟世界,甚至需要在虚拟世界里才能完成。
关于内收性空间与外扩性空间。大家都知道,高中生一般为了不耽误学习,都会将自己的生活、活动、社交等空间尽量地压缩再压缩,以便腾出更多的精力空间用于学习,而这种学习空间尽管是宽敞的,但就一个高中生而言,其所有的其它空间基本上都被压缩了并转换为学习空间,且内在地甚至下意识地收缩自己的其它空间,以便用于学习。这样,看似学习空间增大了,但是以压缩其他活动空间为代价的,所以从内心感受上来看,其实空间是缩小了的,且是主动或被动地内敛压缩而成的。
到了大学以后,大部分大学生便开始尽量平衡学习与其他活动,甚至压缩学习空间用于生活、活动、社交等。所以从机会成本上来讲,大学生的空间是外扩性的,而且不再集中于学习。即是说,大学生的空间意识是外扩性的而不再纠结于内收不内收,也不管是不是将其主要精力空间用于学习,而且是将很多精力用于学习之外的事。
尽管这样没有什么绝对的不好,但还是要注意平衡学习与其他活动,并以学习为主。这就要求大学生也要把精力空间布局在学习上,虽然不用像高中时那样拼命压缩再压缩其他空间,但也不能过于外扩。外扩太多会占用太多精力用于学习之外的事,而压缩了学习的精力空间。如此一来,恰与高中相反了,但这种相反是不好的,这就像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大家都知道,一般而言“走极端”是不好的,尤其是长时间如此会出现走极端太偏颇随后便废弃一端的后果。鉴于大学生的自主性比较强,如果还“走极端”的话,这就像小朋友在游乐场自己独自玩跷跷板,不论在哪头,都是玩不好的。
有人会说高中要不是以内收性空间为主怎么考上大学,那种只专注于学习的“走极端”还是需要的,还是好的。这样说虽然有一定道理,但若从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视角来看,这种“走极端”肯定是不太行的,也是不太好的,这是众所周知的不好。
与此相对应,大学生如果老是活动于外扩性空间,那么势必会影响到学习,甚至这种“走极端”会付出荒废学业的代价,而导致学业无成或学业不精,这是需要注意的。
二、莫过于“钻虚”
关于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这里有一个事实是,由于学习的重要性和单一性,很多高中生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很好地观察这个世界、观察身边的人和事、观察社会现象等。这样的结局可能就是学无致用,缺乏锻炼观察世界能力与素养的际遇,进而不能系统而系列地在现实与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那么,这种局面是不是等高中生成为了大学生就会改观了呢?这恐怕也是不能一概而论的,也是因人而异的。据我观察,正是在高中无暇顾及现实世界这种背景下和基础上,很多高中生成为了大学生以后,依然不会仔细地用心观察世界、体悟社会,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在于不少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将注意力和精力时间主要投向、投入到了虚拟世界里了。
有不少大学生反映自己有时候上网上得恶心、打游戏打得烦躁、追剧追得想吐、看QQ空间等看得想发疯,涮视频涮得怀疑人生,诸如此类,其实这都是沉迷于虚拟世界的后果。以前人们常讲,外面是花花世界,干扰与诱惑太多,年轻人很容易走上歧途;现在来看,要我说,虚拟世界才是花花世界,干扰与诱惑更多,年轻人很容易沉迷与钻空子。
这里所说的“钻空子”,是指大学生一有机会就钻进虚拟世界里去了,不论是在宿舍还是在教室里,也不论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堂外,这种事情都会发生,而且很多时候是故意瞅着时间或机会钻进虚拟世界里去了。比如在课堂上,本应该好好听课的学生却瞅着老师、操着心找机会去打游戏,有的还引以为豪、沾沾自喜,以为自己很聪明。
另外,也有不少大学生跟我说过,他不止一次干过这样的事,早上起来或吃过晚饭后,刚开始很有激情也很有动力,计划好去图书馆或自习室去学习,可是一到图书馆或自习室,书本或习题可能也打开了,但只要手机或电脑一打开,立马就被手机里或电脑上的东西给吸引住了,结果是一看不要紧,看着看着忽然间发现半天过去了,搞得自己也没心思学习了,或者草草地学一会,或者干脆就起身离开,整得自己心情也不好,很懊悔。往往还暗下决心明天可不能再这样了,要好好学习。然而,事实上明天会是什么鬼样子呢?鬼才知道呢!
更为糟糕的是,个别大学生因沉迷虚拟世界还出现了一些严重的问题。比如常常挂科、几乎门门成绩需要补考,而至于补考能不能过那就另说了。有一次我参加监考,有一个学生迟迟不来,眼看着就要超出开考后十五分钟不能再进考场的规定了,我到教室外的走廊里去看一下,还好,他来了,中等身材,胖的很,走路时一瘸一拐的,无精打采,他到了考场后找到了自己的座位没不久,他辅导员也来了。通过他辅导员我得知,那位同学当时大四了,几乎门门挂科,平时天天在宿舍打游戏、吃泡面或叫外卖或让室友给他带饭、喝可乐雪碧等各种饮料。辅导员来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怕他不来参加考试,二是和我们监考老师说明一下他的情况。
我从他身上看到了一个现象,有的大学生经过三四年的沉迷虚拟世界,其综合素养不仅没有提高,反而退化了,甚至连高中毕业时都不如,整个人像是垮掉了一样。他的身心健康、他的为人处世、他的与人沟通、他的社交能力与素养等可以用“堪忧”二字来形容。
我没有犯“以偏概全”“以个案否定全体”的错误,那些沉迷于虚拟世界的大学生不能不注意这个问题。
三、虚实世界的博弈
当然,我也不是说不让大学生涉足虚拟世界,只是强调要关注真实世界与虚拟世界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很多人其实是无意识地钻进虚拟世界,且将虚拟世界等同于真实世界。除了吃喝拉撒睡之外,似乎虚拟世界已经是自己整个的全部世界了。由此,在他/她们心中,游戏、娱乐、社交、情感、自我展现、内心表达等均在虚拟世界里完成。他/她们的生活、过日子等没有虚拟世界是不行了。这对于一些特殊行业的人来说,可能真的需要这样。但对于大学生而言,这样是万万要不得的。
那么,如何改观呢?我想,还是来一场、无数次的虚实世界的博弈吧!
首先,对于真实世界而言。在观察世界、观察社会、观察人间烟火、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方面注重践履,用心用情行动起来。大学生当多走走、多看看、多学学、多做做,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生产劳动、志愿服务等活动,学会进行社会调查的能力与方法等。可以利用寒暑假、节假日等,帮助家里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关心并照顾家里需要照顾的老人、小孩,关心并帮助爸爸妈妈干些活,在现实生活中体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以及“孝道”的真义。也可以在村里或社区等做些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务,体悟社会、体察民情。此外,还可以在精力允许的前提下,做些兼职、实习、打工等,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寻求成长。如此种种,反正是要向实学习、体悟、践行。
其次,对于虚拟世界来说。我想说的一个问题或曰现象就是:有些大学生不论在校期间还是在家里,天天只顾着玩手机、玩电脑、黑夜白天颠倒,尤其在家里也是啥活不干,连吃喝都要靠家里人弄。这是万万要不得的,这是偏离了打开虚拟世界的正确方式。况且,当今世界科技相当发达,与学习、消费、社交、游戏等相关的技术也日益更迭,因此虚拟世界也覆盖了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为大学生提高自身技能与素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条件,但有不少大学生并没有注重这个优势性资源,反而是因为学习去中心化而关注于其他方面,由此也加剧了大学生沉迷虚拟世界的趋势。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生的生活活与学习也在一定程度上离不开虚拟世界。
但是需要注意的,线上的很多东西其实完全可以是现实世界的延伸与补充,记住,仅仅是延伸与补充而已。比如,很多课程、知识、技能等的自学都可以在线上进行,甚至一些学分也可以通过线上课程来修得,大学生要充分利用各种各类网络平台,优选优化各种资源,不断提高自身技能和素养;再如,现在是数字文明凸现的时代,数字经济、数字社会等需要大量的数字人才,而数字素养、数字技能等需要大学生自学与提高,甚至还需要接受一定程度的专业培训。
四、勿“浪费空间”
以上种种,可能与不少大学生根本没有空间意识有关。整日整月地呆在几乎同一个空间里无效重复、漫无目的,有的几乎不出校门甚至不出宿舍门,有的大都在网聊、网游、刷视频等网络世界里,等等。既不知所在或习惯于所在而很难改变,也不知所往、不知去向。
我们常说浪费时间,其实我们也存在“浪费空间”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布局一个地方、盖房子或装修房子、搞装饰等都需要事先合计合计、设计设计,以便把空间利用最大化、最优化,进而尽量不浪费空间。如果做不好,自己或别人可能会觉得浪费空间了。
事实上,大学生也存在浪费空间或合理布局空间的问题。比如,在处理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关系、校内与校外的关系等上,身心在何处有时候是大不一样的。大学生常见的一个问题就是,不上课且没有特定事情时,是呆在宿舍还是去图书馆或自习室抑或外出,其心情、其结果、其感受肯定是不一样的。不少大学生常反映说,如果自己天天呆在宿舍里,久而久之就不会学习了,只剩下各种玩了,然后得出结论就是“宿舍真不是一个适合学习的地方”。后来,就开始去自习室或图书馆,一段时间后发现整个人就不一样了,尤其是心情感觉更好了,其实是有了收获感和获得感,即感到充实了。
又如,同城或异地、线上或线下,自己所在的大学以及其他大学、科研院所、图书馆、文化馆、歌剧院、商场等多种场所,定期不定期地会有学术报告、学术会议或论坛、讲座,还有读书节、文化节、科技节、音乐节、诗歌节、戏曲界等活动,大学生应想方设法获取相关讯息,换个空间多参加一些这样的活动,就会有不同的收获。多参加几次,自己就会发现,参加与否截然不同。还有可能会后悔,以前为什么不知道或没去参加,有着一种参加晚了的感觉或憾意。这种后悔、憾意有时候可能就是没有布局好空间导致的。
这里就有空间能否合理利用的问题,如果继续毫无意义和毫无作为的呆在宿舍或一个地方,那就没有这种充实感,也就没有什么收获,而这种收获本来完全可以换换空间就可以获得的,这就相当于浪费或舍弃了这种收获。这里就存在机会成本的问题,具体来说可以看作是空间成本的问题,利用不好也就导致浪费空间了。
我们有时候会对自己浪费时间耿耿于怀,我们也有很好的惜时文化,但如今,我们不仅要高效利用时间,也要合理布局好空间,既不浪费时间也不浪费空间。而且,有时候空间布局不好,也会导致浪费时间。而这就需要管理空间,像时间管理是一个重要的事项一样,空间管理也应当格外注意。
当然,关于世界观还有很多话题,这里先谈了谈空间问题,主要目的是让大学生们要有空间意识,学着去掌握转换空间以高效学习与生活,管理好空间,形成较好的空间意识和空间格局,不浪费空间,不沉迷于无意义的空间尤其是虚拟空间里。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闫茂伟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89658-1405273.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