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胜利
国际学术期刊出版动态及相关思考 精选
2012-9-24 23:06
阅读:12375
标签:出版, office, style, 动态
    随着数字出版与传播的普及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国际一流学术期刊社在发表重要成果、聚集内容资源、加快出版速度、改进传播形式、扩大学术影响等方面不断采取强有力的举措,成效显著。

1. 稿源和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中国作为世界上学术论文产出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国际各主要期刊出版机构更是予以特别关注。目前国际主要出版机构在中国大陆均开设有分支部门,专事期刊合作、稿源组织、宣传营销等工作。据不完全统计,我国240余种英文版期刊大多已与国外期刊出版商合作出版,尤其是被SCI收录的英文版期刊高达80%以上已由国外合作伙伴出版发行。在稿件供给、论文发表、数据库使用等方面,我国学者在国际期刊中的地位也日益重要。统计表明,在美国物理联合会(AIP)出版社主办的期刊群中,中国大陆作者的投稿量2009年首次超过美国成为第一,占AIP总收稿量的百分比由2000年的7.6%上升至2009年的20.4%2010AIP网站全文下载量超过1200万次,中国大陆为其第二大用户(仅次于美国)

在学术资源聚集方面,开放存取期刊(open access journal, OAJ)因为出版快捷、不受版面和规模制约等优点而得到快速发展,其中公共科学图书馆(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 PLoS)主办的系列OAJ的成功运作堪称典范。PLoS2000年成立以来先后创建了7OAJ,以PLoS One为代表的PLoS系列期刊发表论文数量的增长速度十分惊人, PLoS主办的7种期刊发表论文数量由20084049篇上升至2011年的16008篇。在商业模式方面,OAJ也大有改观,以PLoS One每篇文章1350美元的发表费计算,仅该刊2011年的经济收入就高达1850万美元。

       由于OAJ的显著优势及PLoS系列期刊的成功运作,国际重要期刊出版机构近年来均十分重视OA期刊的创办和经营。Nature出版集团(NPG)Cell出版社于2010年和2012年先后创办了Nature CommunicationsCell Reports. 英国维康信托基金会(Wellcome Trust)、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HHMI)和德国马普学会(Max Planck Society)也宣布将于2012年夏天联合推出一本实行开放获取的顶级生物学在线期刊eLife,该刊将奉行快速审稿(审稿时间控制在4周以内)、并且评审过程中审稿人之间可以相互沟通原则。为保证论文的质量和数量,eLife暂不向作者收费,并期望所发表的论文在保证高质量的基础上能超过《自然》每年约发表800篇的数量。

随着顶级期刊社(Cell出版社、NPG)有关内容资源聚集的政策实施及新的竞争者的加入,学术期刊对于优质稿源的竞争必将更加激烈。尤其是高品质OAJ的不断增加、论文发表规模的持续扩大,一般性期刊将更难以获得高质量的学术论文。

2. 编辑与出版流程不断优化

为确保高质量、高效率,国际一流期刊社通常都具有十分明确的编辑、出版(生产)、营销流程,人员的职责分工明确。即:编辑人员主要从事选题组稿、组织同行评议等与学术质量控制相关的工作;生产人员主要负责文字加工、排版印刷、数字化等出版方面的事务;营销人员主要承担期刊、数据库等各类产品的宣传、推广和销售。由于国际一流期刊多为市场化运营,因此对营销方面的工作十分重视。大型期刊社的可能会采取编辑人员兼聘、生产工作外包的形式,但市场营销工作几乎都由期刊社自身严格地掌控。

稿件的学术质量控制是期刊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也是各期刊社或编辑部的重点工作。根据科学编辑的身份定位大致可划其为专职编辑模式(In-house Professional Editors)兼职编辑模式(Academic Editors)两种。

专职编辑模式是指期刊社或编辑部聘用全职编辑负责稿件的组织和评审工作。其优点是有利于快速、公平地处理稿件;不足之处是对编辑人员的专业背景和学术视野要求较高,并且运行的人力成本相对较高。Science杂志社、Nature出版集团(NPG)Cell出版社、以及相当多数学会型期刊社(美国物理学会出版社等)采用的主要是专职编辑模式。

兼职编辑模式是指稿件的组织、评审、录用与否等主要由作为编委或兼职编辑的一线科学家来完成。兼职模式的优点是编辑的专业背景较强,期刊的人力运行成本相对较低;不足之处是作为兼职编辑的不同科研人员如果不加强协调,就难以保证统一的评审标准;此外,存在学术观点分歧时,评审的公正性有可能难以保证。美国数学会(AMS)期刊社及多数商业性出版社(Springer, Elsevier)采用的主要是兼职编辑模式。

3. 数字出版与传播成为主流

随着网络形式编辑出版与传播交流的快速发展,国际一流期刊出版机构无一例外地都特别注重发展功能完善的稿件处理和发布平台, 为作者、读者、编辑和审稿人提供周到的在线服务。为顺应科研人员知识获取习惯的改变,期刊的主办者尤其要重视开发在线全文数据库的功能,这不仅可以充分提高论文的在线传播范围和影响,而且是提高论文可获得性的基本保障。

实际上,学术期刊的出版形式、传播手段、阅读方式的结构性转变已经使得期刊市场主体乃至期刊社的赢利模式等发生了巨大变化。1990年以来,国际主要期刊出版者的投资主要是在数字出版领域,目前,Elsevier, Springer等国际一流期刊出版者已基本完成了由传统出版模式向数字出版模式的演变。据统计,Cell出版社2006年的期刊收入中网络产品与纸质期刊大致相当,至2010年,来自网络产品的收入增长了100%,源于纸版期刊的收则下降了约50%2010年国际最大期刊出版商Elsevier的期刊收入中,来自数字化产品的收入约占其总收入的86%

4. 我国学术期刊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近年来,随着我国新闻出版方面新政策的不断推出,科技期刊的产业化、数字化、国际化等方面的压力也在不断增大。然而,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趋势而言,总体状况很是令人堪忧。

根据中外期刊对我国SCI论文产出的贡献率统计数据,我国科技期刊近10余年来对重要研究成果的吸引力呈现相对下降的趋势。2000年至2009年,中国大陆第一作者的SCI论文由22608篇上升至108806篇,年均增长率为42.4%,其中在中国期刊发表的论文由9208篇上升至22229篇,年均增长率为15.7%,在海外期刊发表的论文由13400篇上升至86577篇,年均增长率为60.7%。即:我国本土期刊发表中国大陆SCI论文的比率由2000年的40.7%下降至2009年的20.4%

       在我国高影响力论文的发表方面,中国大陆期刊的贡献更是不能令人满意。根据ESI数据库统计,2001年至2011年我国作者发表的SCI论文为83.63万篇,其中约有0.70% (5874)论文的被引用频次在各学科中能进入前1%,这5874篇高被引论文中只有47篇发表于中国大陆的科技期刊,仅占同期我国SCI论文总数的6/10万。

可以认为,近年来我国学术期刊的发展总体上日趋滞后于我国科学研究的进步。鉴于国际期刊出版机构对我国学术资源和市场的关注程度不断提高,我国本土科技期刊在数字化、产业化、国际化等诸方面均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科技期刊的自身发展方面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如何与国外出版商竞争高质量的稿源?如何发展自主的数字化产品?如何吸引更多的一流学者参与办刊、提高审稿质量、加快出版速度?这些发展基础与办刊能力方面的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自主创办国际一流学术期刊几乎无从谈起。

 

    文字来源:任胜利. 国际学术期刊出版动态及相关思考.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2, 23(5): 701-704

全文阅读国际学术期刊出版动态及相关思考.pdf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任胜利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8899-616453.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30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37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