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育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pkullt 记录北大教学成就,传承北大文化传统,发扬北大人文精神

博文

《北大教学促进通讯》第二十二期摘要

已有 3879 次阅读 2012-12-28 10:33 |个人分类:明师论教|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教学, 通讯

  • 名师名课 
走出大学体制的困境——访中文系陈平原教授
编者按:陈平原教授是著名的人文学者。他的影响力不是因为语出惊人的媒体性言论,而是扎实的学术功底,对学术、教育、社会等广泛而深入的思考,以及众多高水平的文章与著作。陈教授的许多观点其实已为人所熟知,但一位兼具宽阔的国际视野和深厚的本土情怀的学者,他思考问题的过程与方法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面对复杂问题不应该简单作一个是非或好坏的判断,重要的是问题产生的根源及各种可能的后果,这也正是学者的本意。本次采访时,陈教授已担任北大中文系主任近四年,所以本文除了其本人的教学经验与体会外,还请陈教授重点阐述了他对大学教育与学术体制的思考。

—-以我自己为例,讲授的多是正在研究中的课题。老师一边自己做研究,一边给研究生讲课,学生跟老师一起成长,这样才能够保证学生接受良好的学术训练,且毕业后迅速进入学界前沿。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断修订、完善自己的思路,学生们也能体会到老师思路的演进轨迹。这是一种“引导型”的教学模式。

—-北大不会倒,就是因为有一批很有个性、特立独行的教授,他们自有主见,不听你领导“瞎指挥”。

—-大学越来越像研究院,校方逼着老师们以成果而不是教学为主要职责。即便知道某教师根本不把教学放在心上,只是对付着讲一点儿课,但如果他的专业做得好,院长系主任根本不敢批评,甚至还得多多表扬、奖励。你的指挥棒明摆在那里,怎么能怪老师们教学不用心?

—-我们评职则主要看名额,因此,学问要做,但经营人事关系更重要,比如师承、辈分、人缘等,都将直接决定你的前程。这明显不利于那些学业专精但性格内向、“比较纯粹”的学者,且容易助长院系内部“拉帮结派”的风气。

—-说了马上就能实现的,即便是好事,也没什么了不起。人文学者用心且用力之处,应该是理想论述及长远规划,一时看不到效果,甚至永远不可能实现,都很正常。这是人文学者跟社会科学家不同的地方。

  

  传承薪火,砥柱中流——中文系郭锡良教授访谈录
摘要:郭锡良教授出生于解放前江南农村,父辈勤劳致富,诗礼传家,郭老师从小受到传统的启蒙教育。解放后,郭老师先后就读于湖南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并师从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在教书育人、著书治学上得到了大师的耳提面命。在近年来浮躁的学术风气中,郭老师坚持严谨求真的学术精神,为中青年学者树立了榜样。

—-王力先生还让我们提意见,我是好提意见的,有时提得不对,经他一反驳,就让我提高了一大步。

—-读书要多思考,不是人家讲什么你就信什么,人家为什么这么讲,信与不信都要搞清楚。学问必须先把人家的论著读懂之后,然后回过头来说我们应该怎么看,联系今天的需要来发议论。我们做学问,决不能马马虎虎,一定要有材料才能说话,而且要有新的发现。我们现在语言学界,不少人走上邪路了。

 

  教学道路,知识人生——访中文系葛晓音老师
摘要:葛晓音老师在大学、研究生期间得到名师指导,打下了坚实的学术基础,并耳濡目染了前辈大师的治学风格与教育责任感。葛老师在自己以后的教学生涯中,精心设计课程,采用“点线面”结合的教学方法,注重师生交流,启发学生思考,提升文学素养,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葛老师还根据海外访学和执教的经历,对北大中文系的教育提出了中肯的建议。最后,葛老师对古代文学对于现代社会的价值与意义,以及如何学习并继承这一传统文化的瑰宝等问题阐述了自己的意见与体会。

—-我觉得作品的感悟非常重要,这也是文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文学教育归根结底是让人有文学修养,提高审美水平。

—-教学的目的就是启发、活跃同学的思维。即使学生观点和我不一样,只要有理有据,说明他真有自己的想法,我也很高兴,往往是大加鼓励。

—-古代语言文学是现代语言文学的“母体”,强调言简意赅、文字优美、富于感染力的原则也是一脉相承的。古代文学其实更能体现一个人的文学素养,很多现代文章写得好的人其实都有扎实的古文修养。 

 

  “经国之学,济世之道” ——访光华管理学院周黎安教授
 编者按:周黎安教授上课从不点名,但200人的大课几乎没有人缺席,而且每次都引来众多的旁听者,以致教室暴满。周老师吸引学生的奥秘在于,“保证讲出学生在书本上读不到的东西”,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知识的震撼力与价值。本次采访中,周老师从自己的学习经历谈到教学设计,再到日常生活中的经济现象,以及北大的教育体制问题,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魅力的经济学者的视角与思维方式。

—-现在看来,以前读书好像是盲目的,但事后看每一本书都没有“白读”,每一次不同的知识贮备都为现在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思路,每一种工具也都可以用来研究不同的课题。

—-我教学一开始就比较顺利,这跟我自主学习的经历有关。当时我就觉得一门课既要有意思,也要有价值,能比我看书更有收获,我才会去听。我讲课时从不讲笑话逗学生玩,而是非常严肃、一板一眼地讲内容,但学生还是愿意听,因为他们觉得通过学习能够感受到知识的力量,改变他们对世界的认识。

—-知识只要是能抓住事情本质的逻辑,只要研究有特色、有深度,就自然有了应用上的价值。如果满足于从常识、情感、良好的愿望出发去思考问题并制定政策,最后会通向灾难的地狱。

 

  • 经验与探索

胡适对青年读书治学的希望(张翼星)

胡适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之一,他是人文学科方面的大师,也是一位卓越的教育家。他的政治思想主张改良主义,教育哲学信奉杜威的实验主义。他毕生不忘科学和教育救国。胡适教育思想与活动的一个鲜明特点是:满腔热诚地对待青年学生,他以青年导师和朋友的身份,一生喜好与青年人接触,以他亲身的体验与认识,语重心长地勉励和告诫青年学生,如何治学与做人。

普通人的传奇——访郭九苓老师(下)

学校里学得那点技术性东西很有限,而且往往与实际脱节,从事具体工作都要重新适应,所以还不如多学点理论和基本原理。

大师的成果与思想,还可以从其著作中体会;但教学与治学风格,思考过程这些使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的关键环节,却很难落实到纸面,很多时候只能靠耳濡目染。

一流的教育需要教育中每个角色,甚至后勤人员都对教育有一定程度的理解,所以北大应该下大力气推广优秀教师的教书育人经验,既可以提高本校教学与教学管理水平,也可以服务社会。

我们国家,由于应试教育的结果,反而强化了灌输式教学、题海战术等与教育本质和现代社会要求背道而驰的方法。

一个正常的社会,需要学术的声音有足够的地位,这样才能化解社会中的暴戾之气,促使社会真正和谐发展。

  • 教育大家谈

永远的下一站(石鎏)

自问自答说台湾(范昊宇)

请把“风景”带入你的世界——读陈平原《读书的“风景”》(覃诗雅)

  • 学生园地

 风从花里过来香——访国学院2012级博士郜建华

雄鹰之心,志在高远——访山鹰社石昊一同学

勤奋融入生命,把励志进行到底——记西安科技大学研究生龚高翔

此间少年的元培情结——访北京大学元培学院2009级本科生黄鲲

点点火光,奔驰在伏尔加河岸上——访数学学院博士生任鞣

一篇博文几多愁,畅新园内写春秋——哲学系系友翟奎凤、邓联合老师谈博士论文写作

元培:愿陪你定位自我——访元培11级本科生李极恒

  • 校园文化

 未名湖 今夜 我无法入眠

这十年,我记得的事(唐燕婕)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86636-647160.html

上一篇:《北大教学促进通讯》第二十一期摘要
收藏 IP: 124.205.7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 22: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