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朗克强调:“科学本身是一个内部统一的整体。我们把科学分为独立部分,并不是由于自然本身的条件决定的,而是由于人类的认识能力的局限造成的。”
爱因斯坦指出:“物理学构成一种处在不断进化过程中的思想逻辑体系。进化的方向是增加逻辑基础(原理)的简单性。”“我们应该准备改变这些概念即物理的原理基础, 以便以逻辑上最完美的方式正确处理已感知到的事实。”
Lee Smolin在《物理学的困惑》一书中坦言:“我们眼下的问题不可能通过那种实用主义的科学路线来解决。为了让科学不断进步,我们要再次面对空间、时间和量子理论的基本问题。”
李政道教授指出:“目前在原来的物理学框架上,理论发展已经很困难,应该有一个大的突破。应该着眼于微观的基本粒子和宏观的真空态统一起来研究,这比20世纪初的理论革命会有更加大的突破。我们要立足新的基础科学前沿,一定要将小的与大的联系起来,这个方法可称为整体统一。整体统一的科学方法,应该是21世纪最重要的科学方法。”
粒子波动演生时空物理学在指导思想上遵循爱因斯坦晚年总结一生时空探索提出的“空间—时间未必能看作是可以脱离物质世界的真实客体而独立存在的东西;并不是物体存在于空间中,而是这些物体具有空间广延性;空间有无限多个,这些空间彼此作相对运动”的新观念。把德布罗意提出的“物质粒子具有内在的周期性因素;物质的波粒二象性是物质世界最为核心的本质”落到实处,提出物质粒子内在的周期性因素与空间本底量子辐射相生相伴并给出质量时变关系,完善牛顿“引力可能是物体质量中发射精气而产生的”猜想并给予推广,印证了S.Penrose推断的“所要寻求的量子引力必定是一个时间不对称的理论”,实现了J.Wheeler期待的“应该会有一个物理学的理论从方程中把时间和空间给推导出来”,契合John D.Barrow设想的“存在着某种更深刻的原理,它使宇宙必然(或者至少是以压倒优势的可能性)肇始于某种各向同性膨胀的状态之中,这一原理也许在较为局部的范围内还有着其它应用,据此便可以揭示其自身之存在”。反映了物理学的螺旋式发展——打通各基础物理理论的“范式”壁垒,把经典力学与现代物理学密切衔接起来,在物质粒子辐射空间本底量子新概念及质量时变关系的基础上,使量子力学、狭义与广义相对论和宇宙膨胀理论向经典力学复归。
基于上述物理过程和物理效应,可以自然地揭示时间之矢的物质根基和空间本底的量子构成以及四维时空演生的物理过程,阐明粒子波动性的物理机制与惯性起源和引力机制,系统地推导出爱因斯坦——德布罗意关系、薛定谔方程、牛顿第二定律、万有引力定律、哈勃定律、普朗克长度,具体给出空间本底量子能量和质量、哈勃宇宙质量、宇宙膨胀加速度、物质系统及天体系统和星系附加引力场强度、宇宙空间膨胀尺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月球远离、地球膨胀、天体系统公转和自转周期随时间的变化关系等82个物理公式、提出52项预测,尝试解决包括“暗物质”和“暗能量”等70个物理学疑难问题。这不但使得由大量实验观测研究总结提升而来的居于微观宏观和宇观核心地位的一些基本物理公式联系和统一起来,而且也给出了经典力学、量子力学、狭义与广义相对论、宇宙膨胀理论和地球膨胀学说共同的物理基础和物质基础,并为探索建立量子引力及演化物理学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朱林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8228-1503335.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