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uli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ulin

博文

[转载]谈谈牛顿经典力学

已有 88 次阅读 2025-8-22 20:18 |个人分类:问题讨论|系统分类:观点评述|文章来源:转载

一、牛顿经典力学的历史地位与影响
1、 在物理学中的基础地位
        牛顿的经典力学是经典物理学和天文学的基础。经典物理学就像是一座大厦,牛顿经典力学就是这座大厦的基石。如果没有牛顿经典力学,后来的很多物理理论都难以发展。例如,在研究物体的运动、力的作用等基本问题时,都要以牛顿经典力学为出发点。而且现代工程力学以及与之有关的工程技术也都是以牛顿经典力学为理论基础的。像建筑工程中对建筑物结构的力学分析,机械工程中对机器零件的受力分析等,都离不开牛顿经典力学。
2、 在科学发展中的推动作用
        标志着人类科学时代的开始。在牛顿之前,人类对于自然现象的理解还比较模糊,牛顿经典力学的出现,让人类能够用科学的方法去解释和预测很多自然现象。例如,人们可以准确地计算天体的运动轨迹,这在以前是很难想象的。
        引发了以英国工业革命为起点的第一次技术革命,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在工业革命时期,机器的发明和改进都依赖于牛顿经典力学。比如蒸汽机的设计和制造,就需要对力学原理有深入的理解。工程师们要根据牛顿经典力学来计算蒸汽机各个部件的受力情况,从而确保蒸汽机能够稳定、高效地运行。
        为法国启蒙思想和唯物主义哲学奠定了科学基础。牛顿经典力学的科学性和规律性,让哲学家们开始思考人类社会是否也存在类似的规律。这就推动了启蒙思想的发展,人们开始相信理性、相信科学,认为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来认识和改造社会。
3、 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
       牛顿经典力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比如我们走路的时候,脚对地面施加一个向后的力,地面就会给脚一个向前的摩擦力,这就是牛顿第三定律的体现。再比如,我们扔一个球,球在空中的运动轨迹就可以用牛顿第二定律来分析,根据球受到的重力和我们扔出时给它的初速度等因素,就可以计算出球的运动路径。
二、牛顿经典力学的局限性
1、 无法解决物质热辐射现象
       在研究微观的物质热辐射现象时,牛顿经典力学就显得无能为力了。热辐射涉及到微观粒子的能量交换等复杂问题,经典力学的理论框架无法很好地解释这些现象。例如,黑体辐射的实验结果就无法用牛顿经典力学来解释,这就促使科学家们去寻找新的理论来解决这个问题。
2、 无法解决物质传播媒介问题
        对于物质传播是否需要媒介以及媒介的性质等问题,牛顿经典力学也不能给出很好的答案。比如光的传播,经典力学认为光是在一种叫做“以太”的媒介中传播的,但是后来的实验和研究发现这个“以太”并不存在,这也说明牛顿经典力学在这个问题上存在局限性。
三、牛顿经典力学与其他理论的联系
1、 与相对论的联系
        在1687年牛顿提出万有引力定律等经典力学理论后,统治了物理学界两百多年。当时人们甚至认为物理学大厦已经基本建成了。但是后来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相对论在更大的范围内让我们认识到了引力和时空的本质。虽然相对论的出现好像是对牛顿经典力学统治地位的一种挑战,但实际上牛顿经典力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仍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牛顿经典力学适用于宏观、低速的情况,而相对论适用于高速(接近光速)和强引力场等情况。比如说,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计算汽车的运动、建筑物的受力等情况,牛顿经典力学就足够准确了;但是当研究天体的高速运动或者在黑洞附近等强引力场的情况时,就需要用到相对论了。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牛顿经典力学是相对论在低速、宏观情况下的一种近似。
2、 与量子力学的联系
        有新的研究提出了物质粒子辐射空间本底量子新概念,这个概念及质量时变关系dM = HoMdt,可以从牛顿、爱因斯坦和德布罗意物理思想和现有理论综合分析中得到,也可以在现有理论和实验定律基础上通过多种途径推得。这个概念揭示了物质粒子在空间中不断辐射本底量子而导致其自身质量随时间衰减的物理过程。这一过程与牛顿第二定律中的质量概念相呼应,因为质量的变化会影响物体的加速度和动力学行为,从微观上揭示物质粒子波动性的物理机制,直接推得牛顿第二定律。同时,这个新概念还能自然地推导出牛顿万有引力定律,说明了引力作用与物质粒子辐射空间本底量子的关系,从而把牛顿的经典力学理论纳入了一个更广泛的物理化和物质化时空框架之中。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8228-1498746.html

上一篇:[转载]谈谈马约拉纳
下一篇:[转载]新理论揭示引力或不是基本力
收藏 IP: 5.203.139.*| 热度|

5 宁利中 钱大鹏 孙颉 高宏 崔锦华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8-25 04: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