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物理难题终被破解,一项可能改变量子测量的理论突破
你拨动过吉他弦吗?空气会震动,琴弦会颤抖,声音先是清晰洪亮,随后越来越弱,直到消失。你也许见过秋千,一个孩子跳下来,它还会晃几下,慢慢停下。
这些画面再日常不过,却暗藏着一个极深的问题:为什么运动会停下来?
在牛顿的世界里,答案简单到不能再简单:摩擦、阻力、能量损耗。一切都清晰、直接、符合直觉。物理学家把这类现象称为“阻尼谐振子”,从钟摆到弹簧,从秋千到琴弦,几乎整个世界都能找到例子。
可是,如果你把视线拉到微观世界,事情立刻变得棘手。
原子在晶格里振动,它也会渐渐失去能量。但你去问:它的能量损耗从何而来?它怎么“知道”要停下?这时候,经典力学的答案就不再好使。
因为在原子世界,没有摩擦,没有空气阻力,甚至没有人类直觉能抓住的那种“能量流失”。(联想到物质粒子空间本底量子辐射能量耗散?)
于是,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卡住了物理学界将近九十年。
它的名字叫:量子阻尼谐振子。
这个问题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00年。
英国物理学家Horace Lamb想研究固体里的粒子运动,他发现,当一个粒子在固体中振动时,它会把能量传递给周围的介质,形成弹性波。
这些波再反馈到粒子自身,最终让它“慢下来”。这是经典物理的答案,逻辑严谨,也能算对。
但麻烦在于,等到量子力学出现后,这套说法就无法直接套用。
原因很关键:量子世界的底层规则,跟宏观世界完全不同。
最让人头疼的一条,就是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它告诉我们,粒子的位置和动量不能同时被精确测量。你越想抓住它的位置,就越丢失对它动量的把握;你越想知道它的动量,它的位置就越模糊。
问题来了:如果我想描述一个“量子版的阻尼振动”,我必须既知道粒子的位置变化,又要知道它动量的耗散情况。可一旦你把方程写下来,很可能违背不确定性原理。结果就是——所有试图把经典的“阻尼”嫁接到量子框架的努力,都崩掉了。
这就像是一条物理学的“暗礁”。无数理论在这里搁浅,船过去了,但都没能抵达彼岸。
直到2025年,美国佛蒙特大学的物理学教授Dennis Clougherty和他的学生丁南,终于给出了一个完整的解答。
他们的研究发表在《物理评论研究》(Physical Review Research),这是物理学界公认的硬核期刊。标题虽然平淡,但对行内人来说,意味着一个九十年的谜团被解开。
他们做的事情,简单说,就是把Lamb模型量子化,并且真正解决了它。换句话说,他们证明了:原子尺度下的“阻尼振动”,不仅存在,而且能被严格的数学公式描述。
关键是,他们用了一个叫“多模Bogoliubov变换”的方法,把整个系统的哈密顿量重写,使其能够对角化。最后,他们得到了一种特殊的状态,名字很学术——“多模压缩真空态”。
可真正的意义在于,这种状态允许我们在不破坏不确定性原理的情况下,精确描述原子如何振动、如何耗散。
这是一种彻底的自洽:你既保住了量子的根本规则,又得到了符合直觉的耗散过程。(联想到物质粒子辐射空间本底量子新概念!)
有人可能会问:解决一个学术难题,真的有什么用吗?
在物理学里,很多时候“没用”的突破,往往是未来科技的种子。
这个研究最大的潜在意义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方法,可以让我们把测量精度压缩到“标准量子极限”之下。什么意思?
你可能听说过“不确定性原理”会给测量带来极限,比如你不可能把一个粒子的位置测得无限精确。但有时候,通过特殊的量子态,你能“压缩”掉部分不确定性,把测量精度往前推一步。Clougherty和丁南的理论,正好给出了在阻尼振动场景下的实现方式。
如果未来能在实验里应用,它可能成为一把“量子卷尺”,帮助我们测量原子级别的距离变化。
别觉得这是玄学。人类已经有过一次类似的经验。
201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了LIGO引力波探测团队。他们面对的难题是,要测量比原子核还小一千倍的空间变化。如果只靠普通物理学,绝对做不到。最后的解决办法,正是利用压缩真空态来降低量子噪声,从而“听见”了宇宙深处的引力波。
今天,佛蒙特大学的研究,或许会在未来几十年,成为另一个推动科技跨越的关键。
九十年前,人们试图把宏观直觉带入量子世界,结果发现一切都不管用。今天,我们终于得到了答案。
这不仅仅是一个物理学问题的终结,它更像是对人类认知的一次提醒:自然界的规律不会轻易迁就我们的直觉。你觉得简单的东西,在另一个尺度上可能就是一道深不可测的高墙。
而科学家的任务,就是找到攀爬这堵墙的方式。
(参考来源:Dennis P. Clougherty et al, Quantum Lamb model, Physical Review Research (2025). DOI: 10.1103/9fxx-2x6n)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朱林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8228-1497979.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