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学家首次建立波粒二象性关系的“精确公式”
近日,美国史蒂文斯理工学院钱晓峰团队在《物理评论研究》发表的论文,如同在量子力学的平静湖面投入巨石,激起千层浪。这个困扰物理学界百年的波粒二象性难题,终于有了一把精确的 “量天尺”。
一、被误解的硬币:传统模型的困局
自 1905 年爱因斯坦提出光量子假说,波粒二象性就像一枚双面硬币,一面是粒子的确定性,另一面是波动的不确定性。过去五十年,物理学家试图用 “波动性 + 粒子性≤1” 的不等式来量化这种关系,却在实验中遭遇尴尬 —— 当延迟选择实验中波动性和粒子性同时增强时,这个公式就像失灵的指南针,指向了矛盾的方向。
问题的根源在于,传统模型漏掉了量子世界的 “隐形玩家”—— 量子相干性。就像拔河比赛中隐藏的第三股力量,相干性决定了波动性与粒子性的动态平衡。钱晓峰比喻道:“传统可见度测量如同只看到冰山一角,而相干性才是水下的庞然大物。”
二、数学魔法:波粒关系的黄金三角
研究团队的突破性发现,在于建立了三者的精确等式:波动性 2 + 粒子性 2 = 相干性 2。这个公式如同打开量子世界的新维度,当相干性完美时(C=1),波动性与粒子性在四分之一圆弧上优雅共舞;当相干性下降,它们的关系曲线会变成椭圆,但始终保持数学上的精确平衡。
这种几何化的呈现,让量子特性不再抽象。在量子成像实验中,研究人员通过纠缠光子对的 “心灵感应”,无需直接探测目标光子,就能通过公式反推出其相干性变化,成功重构出物体轮廓。即使环境干扰导致系统整体相干性下降,成像依然稳定,正如钱晓峰所说:“椭圆会被压扁,但核心信息不会丢失。”
三、技术跃迁:从实验室到现实的跨越
这项理论突破正在叩响量子技术应用的大门。在量子计算领域,实时监测量子比特的相干性变化,有望将计算误差降低至现有技术的千分之一;在量子通信中,精确调控相干性损耗,可使信息传输效率提升 30% 以上。更令人期待的是,量子成像技术的抗干扰特性,已在医学影像领域展现潜力 —— 通过调控相干性平衡分辨率与穿透深度,未来或能实现无创的癌细胞早期筛查。
中国科研团队的最新进展,为这项理论突破注入现实动能。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俞大鹏团队近期实现的 64 米超导量子通道,与钱晓峰的数学框架形成完美呼应;潘建伟院士在量子通信领域的布局,更预示着这项基础研究将加速转化为产业优势。
四、未解之谜:量子迷宫的新入口
尽管取得重大突破,钱晓峰团队清醒认识到,现有框架主要适用于双路径量子系统。在多路径干涉、高维量子态等复杂场景中,波粒二象性的精确量化仍是未解之谜。正如首都师范大学团队在《物理评论 A》提出的广义波粒关系,量子世界的复杂性远超想象。
更值得深思的是,这项突破引发了对量子力学本质的哲学追问。当波粒关系被精确数学化,是否意味着我们离量子世界的终极真相更近一步?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的观点发人深省:“数学公式的简洁性,恰恰凸显了量子力学的神秘性 —— 我们或许只是摸到了大象的耳朵。”
结语:称量世界的新尺度
从牛顿力学到量子力学,物理学的每一次突破,都是人类认知边界的扩展。钱晓峰团队的这项研究,不仅为波粒二象性提供了精确的数学框架,更打开了量子技术应用的新维度。当我们在量子计算、量子通信等领域大步迈进时,这个公式就像航海者的罗盘,指引着人类在量子海洋中破浪前行。而量子世界的终极奥秘,或许就隐藏在这个简单公式的某个衍生变量中,等待着下一次智慧的碰撞。
三维时间或可解决物理学最大难题
时钟对物理学的重要性可能远超我们过去的认知。
一项新理论提出,我们周围所见的一切 —— 从最微小的量子作用到整个星系的宇宙级爬行速度 —— 可能都实实在在地是时间的问题。事实上,是三维时间的问题。
三维时间的基本概念并不新鲜。但阿拉斯加大学的地球物理学家冈瑟·克莱特施卡(Gunther Kletetschka)表示,他的数学框架首次再现了宇宙的已知特性,使其成为一个在统一物理学于一个一致模型方面具有一定竞争力的理论。
克莱特施卡说:“早期的三维时间提议主要是数学构造,缺乏这些具体的实验联系。”“我的工作将这个概念从一个有趣的数学可能性,转变成了一个具有多个独立验证渠道、可以进行物理验证的理论。”
我们当前的现实模型存在一些问题。虽然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各自以惊人的精确度解释了我们的宇宙,但它们各自源于根本不同的基础 —— 一个(量子力学)是粒状且随机的,另一个(广义相对论)则是无缝且不可变的。
这些无法调和的基本出发点,使得构建一个单一的、能像解释其他三种基本力那样解释引力的、统御一切的物理理论成为挑战。这并非理论物理学家没有尝试过。
克莱特施卡提议对基础进行彻底的反思,揭开时空结构本身,为现实建立一个新的基础。
虽然我们使用“时间”这个词来描述几乎任何事件序列,但在尺度上存在明显的对比 —— 从近乎瞬时的量子粒子跃迁,到延伸到永恒的宇宙增长的漫长岁月。
在宇宙尺度上,时间是相对的,会因质量和加速度而扭曲。在微观尺度上,时间是不确定的,看向过去与看向未来的可能性一样大。而在这两者之间漂移的存在,则如同明天的日出一样枯燥乏味地可预测。
将这些尺度分离到它们各自的维度中,为我们提供了三条可遵循的路径,每条路径都按照自己的节拍行进,并彼此垂直。
通过将这些时间线嵌入到保留因果关系的数学框架中,就有可能以某种方式连接所有三个维度,从而解释一切:从基本粒子如何在量子场中涌现,到我们为何无法体验量子怪异现象,再到宇宙本身的膨胀边界。
克莱特施卡说:“这三个时间维度是万物的基本结构,就像一幅画的画布。”“空间仍然存在,拥有它的三个维度,但它更像是画布上的颜料,而不是画布本身。”
重要的是,该框架精确地再现了多种已知粒子的质量,例如顶夸克、μ子和电子,并对未知的中微子质量以及对引力波速度的微妙影响提出了预测。
这意味着该理论可能得到未来实验的支持,并有可能为整个物理学提供一种更统一的方法。
克莱特施卡说:“通往统一之路可能需要从根本上重新思考物理现实本身的性质。”
这项研究发表在《物理科学进展报告》上。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7-16 17: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