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墨子对时间、空间、惯性和力的认识,构成了他物理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观点在古代思想家中显得尤为独特和深刻。
一、对时间的认识
墨子把时间定名为“久”,并给出了“久”的定义:“久,弥异时也”,即时间是不同时刻的延续。他认为时间包含了古今旦暮等一切不同时段,且时间具有连续性和单向发展的特性。墨子还指出,时间有一个起始点,这个起始点不同于任何时段的时间,没有时间长度。此外,墨子认为时间与运动是密切相关的,这一观点在他对时空与物质运动统一的看法中得到了体现。
二、对空间的认识
墨子把空间定名为“宇”,并给出了“宇”的定义:“宇,弥异所也”,即空间是容纳不同物体的场所。他认为空间具有整体性、外延性和可以任意坐标的特征,是一个可以被人为划分的连续整体。墨子还提出了空间的基本单元“端”,即空间中不可再分割的最小单位。这一观点与他对时间基本单元“始”的认识相呼应,共同构成了他对时空连续性的深刻见解。
三、对惯性的认识
墨子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惯性”这一概念,但他对物体运动状态的维持和改变有着深刻的认识。墨子认为,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的情况下,会保持其原有的运动状态,即静止的物体不会自行运动,运动的物体则会继续匀速直线运动。这一观点与牛顿惯性定律有相似之处,体现了墨子对物体运动规律的深刻洞察。在《考工记》中已有关于惯性现象的记载,如“马力既竭,犹能一取焉”,即马拉车前进时,马已停止,但车由于惯性仍能前进一段路程。
四、对力的认识
墨子对力的认识主要体现在他对物体运动状态变化原因的探索上。他认为,“力,刑(形)之所以奋也”,即力是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原因。这一观点与牛顿第二定律有共通之处,都强调了力在改变物体运动状态中的作用。墨子还认识到,物体的重量也是力的一种表现,物体的坠落是受了重力的作用。此外,墨子对杠杆定理有精辟的表述,这体现了他在力学原理方面的深入探索。
墨子对时间、空间、惯性和力的认识构成了他物理学思想的核心内容。这些观点不仅在当时具有开创性,而且领先世界上千年。墨子在物理领域的贡献体现为三大跨越性突破:
• 以辩证思维定义时空本质,启发现代宇宙学;
• 力学体系的奠基 :提出力的定义与浮力、杠杆原理,为经典力学提供原型;
• 实验与理论的融合 :通过机械发明验证物理规律,开创实证科学传统。
李约瑟评价其成就“远超同时代任何文明”。尽管墨家学派未能在后世持续发展,但其科学精神通过《墨经》为中华文明留下了珍贵的智慧遗产。
在人类思想的长河中,有几位伟大的哲学家,他们的思想如星辰般璀璨,指引着后世的方向。亚里士多德,便是其中最耀眼的一颗。他不仅是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更是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思想影响深远,穿越千年仍在照耀我们的未来。
亚里士多德,创立了庞大的哲学体系,涵盖逻辑、形而上学、物理学、伦理学等多个领域。他强调实证与观察,开创了科学方法,影响深远,至今仍是科学精神的象征。正如他所说:“我们是我们反复做的事情。因此,卓越不是行为,而是习惯。”
爱因斯坦说:“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成就为基础,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形式逻辑体系(在欧几里得几何学中),以及通过系统的实验发现有可能找到因果关系(在文艺复兴时期)。”
亚里士多德的科学哲学思想以逻辑学为工具、以四因说为框架、以目的论为内核,构建了古代最完整的科学方法论体系。尽管部分结论被后世修正,但其对科学分类、知识本质和因果关系的思考,至今仍是科学哲学研究的重要起点。
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是古希腊自然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其核心理论在后世被科学革命推翻,但其思想体系对西方科学和哲学的影响持续了近两千年。自然哲学的基础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原意“论自然”)是西方最早的系统性理论物理学著作,探讨了运动、时间、空间、无限、因果性 等抽象问题。他将知识分为理论性、实践性与生产性三类,其中《物理学》属于理论性知识,旨在通过逻辑推理揭示自然本质。
• 开创系统性自然研究 奠定科学分类框架;
• 逻辑与经验结合的方法影响后世科学方法论;
• 四因说与目的论启发了生物学和哲学的目的论思维。
亚里士多德《物理学》提供了认识物理世界的范本,促进了阿基米德、托勒密(发展了亚里士多德地球中心说)等人的研究。千年以后,哥白尼日心说率先向地心说发起挑战,接着相继有开普勒的行星椭圆轨道挑战了“正圆轨道”、伽利略的自由落体运动和斜面运动,挑战了亚里士多德“重物先落地”和“力维持物体运动”,牛顿以万有引力剥离了亚里士多德的“目的因” ,最后创建以粒子模型为基点的经典力学。第谷是最后一位也是最伟大的一位用肉眼观测的天文学家,第谷坚持观测20年之久,积累大量的数据,其精度达到了当时前所未有的程度,观测精度据说比前人高一个量级,达到了用肉眼所能达到的最佳观测效果。开普勒自己没做多少实际观测工作,他后来用了25年的时间,整理和研究了第谷的观测数据,运用科学的、理性的自由思维,把握事物本质的内部联系,建立了著名的开普勒关于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被赞誉为“天空立法者”。
爱因斯坦从第谷与开普勒的工作中看到,知识不能单从经验中得出,而只能从理智的发明同观察到的事实两者的比较中得出。
伽利略说:“一切真相一旦被发现后都变得通俗易懂,关键在于发现它们的过程”。仅靠摸自己脉搏计时观察教堂钟摆摆动周期,靠大脑逻辑推理预料重物和轻物同时落地,靠观测斜面小球运动提出惯性概念和测量重力加速度,最早制作望远镜观测星空,因观测发现哥白尼学说正确而大胆写书传播,被判处终身监禁,晚年得病不许外出医治而双目失明。但较之苏格拉底被判饮毒自尽和布鲁诺被活活烧死、玻尔兹曼因长期孤独困于科学争论不胜烦忧而自尽,伽利略还算是幸运。
牛顿、爱因斯坦搞创新理论,他们二人的身体健康状况都曾遭受极大的损害,一度都几乎把小命都搭进去了。牛顿集天上地上物理学于一统,提出质量概念,那时要研究的问题太多太多了,根本忙不过来,孤身一人也没结婚,牛顿在研究眼睛和光线关系时,长时间盯着太阳看,用小棍猛捅猛压自己的眼球,差点把自己眼睛弄瞎,做实验时竟然用嘴品尝水银的味道,体内汞含量远远超标,劳累到精神几近崩溃。
到了爱因斯坦的年代,研究情况好了一些,也少了一些禁忌,最初发表业余研究极具创新的理论还幸运地遇上伯乐普朗克和洛伦兹大师以及交到知心朋友,但也遭遇过不解、质疑、批判和刁难甚至被悬赏头颅。
牛顿和爱因斯坦分别代表了科学史上两座丰碑式的人物。牛顿奠定了经典力学体系,把人类对自然的理解推进到以确定性和普适性为特征的新时代。而爱因斯坦则以惊人的创造力掀起相对论和量子论革命,开启了现代物理的新纪元。他们对真理执着追求、对自然怀抱敬畏、对创新勇敢坚定。
如今,我们缅怀牛顿的理性与虔敬,敬仰爱因斯坦的智慧与人文关怀。这两位天才,一位用“定理”书写了上帝的法则,一位以“相对”拓展了宇宙的边界。他们的思想余晖将长久地照亮人类探索真理的征途。
牛顿做科学研究的动机深受其宗教信念和对客观真理的执着驱使。他探索自然的终极目的是揭示上帝创造的宇宙秩序,因此对他来说,科学发现不仅有求知意义,更有宗教和哲学意义,因而强烈的好奇心和使命感。
牛顿是严格的经验主义和演绎法的结合体。他以实验事实为根基,同时,他精通数学,善于将实验归纳出的规律上升为普遍定律,用公理化形式演绎推导新的结论。他从少数几个实验观测出发,借助数学推理推出整个宇宙的运行法则。牛顿讲究逻辑自洽和数学优美,认为真正的科学定律应当简单而普适,正如自然本身的简洁和谐。
牛顿热衷于通过精巧的实验和数学语言来发现与表述自然现象的规律,牛顿并非排斥任何理论构想,而是强调理论必须有经验支撑。他相信自然界的奥秘终将可以通过观察和理性的结合被揭示出来。
爱因斯坦物理学的研究面临的主要情形,是设法解决理论之间和理论体系内在逻辑性问题。注重从逻辑与审美要求中“纯思维创造”。
爱因斯坦指出:“科学的最伟大目标是用最少的假设或公理,通过逻辑演绎覆盖最多的事实。”
“物理学构成一种处在不断进化过程中的思想逻辑体系。进化的方向是增加逻辑基础(原理)的简单性。”“我们应该准备改变这些概念即物理的原理基础,以便以逻辑上最完美的方式正确处理已感知到的事实。”
爱因斯坦认为:“物理学家的最高使命是要得到那些普遍的基本定律,由此世界体系就能用单纯的演绎法建立起来。” “我们面对的重大问题,不能在制造这些问题的思维层次上解决。”
爱因斯坦相信宇宙的理性本质,常以“上帝”做隐喻来指代自然界终极的客观规律。爱因斯坦大胆想象,从原理假设俯瞰全局,以逻辑和实验检验为最终标准。爱因斯坦追求理论的结构美感,曾说“真正令我着迷的是神秘的美”,认为一个好理论应有内在的必然性和美学吸引力。对“真理”的理解上,爱因斯坦相信存在独立于人类的客观实在和真理,人类可以接近但永远无法完全把握。科学理论只是对真理的近似,随着认识深化会被更好理论取代。因此爱因斯坦并不把任何现有理论奉为绝对真理,他甚至一生都在试图推翻自己早年的理论以追求更高层次的统一。这体现出他永不自满的探索精神。
牛顿研究以实验观察为为起点,通过归纳法提炼普适规律,并借助微积分和几何学构建数学框架,确立了“实验↣理论↣验证”的科学范式。其优势在于适用性和直观性,但有局限性,例如解释力不足。爱因斯坦以思想实验和逻辑自洽性为核心,突破经验边界,推动物理学从“现象解释”转向“理论构建”,强调数学与物理的统一。其优势在于理论深度和预言能力,但也有局限性,例如非直观性和数学复杂性等。
古希腊德莫克利特认为宇宙本原是原子与虚空。布鲁诺试图克服古代原子论这一局限性,他说:“只有虚空和原子是不够的,因为一定存在着某种把虚空和原子连接起来的物质。”
牛顿在粒子(质点)与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基础上建立起经典力学体系,其中粒子质量与时间和空间各相互独立构成了牛顿绝对时空观。如此,必然是给不出惯性起源和引力机制的。
牛顿经典力学大厦建成后,物理学经过电磁学和热力学和光学,然后一路向狭义与广义相对论和宇宙学方面发展,另一路向量子理论高歌猛进。前一路由爱因斯坦主导近乎完成,后一路爱因斯坦打下基础并一直监督。爱因斯坦说他“用于思考量子理论的时间超百倍于相对论,却仍不得其解”。
爱因斯坦相对时空观是物质运动和质量能量与时空密切相关。狭义相对论中,时间和空间构成四维时空,物体运动与时空密切相关。广义相对论中,物质质量和能量使时空弯曲数学化地联系起来,描述了引力。
在牛顿把物质粒子性推广到光的粒子说与托马斯.杨认为光的波动说之争几百年后,爱因斯坦推广普朗克能量子概念,提出光量子概念,认为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并经德布罗意进一步推广到实物粒子的波粒二象性,超越以粒子(质点)为基础的经典力学,进入以粒子波动性为基础的量子理论阶段。然而一百多年过去了,物质的波粒二象性这一概念仍没有机地协调统一起来,粒子与波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粒子居于一处,波向四面八方传播;粒子具有惯性,与同时具有波动性相矛盾。在粒子波动性的物理机制不清情况下,以粒子波动性为基础的量子力学令人长久困惑难以理解。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对矛盾律的解释是,“一切意见中最为确实的是,矛盾的陈述不能同时为真。”
在斯宾诺莎看来,物理学上的动力只是揭示了外因,所引起的作用而并没有揭示事物存在运动的内因。科学对于自然现象必然规律的揭示,仅仅提供了现象之间的习惯性的联想联系,根本原因就在于科学未能把握事物存在和运动的内因:实体的创造行为。斯宾诺莎通过实体和样式概念所提供的对于自然的理解,用物理学的语言来说,实际上就是对空间与物质(具体说是有质量或能量的物质)的关系提出了新的看法,斯宾诺莎认为物质的本源乃是空间本身的存在,有形的物质乃是空间的产物,并且物质运动的根源在于空间。爱因斯坦也预料“人们慢慢地习惯于这样一种观念,空间本身的物理状态是最终的物理实在”。
牛顿三百多年前创建以物质粒子(质点)为基点的经典力学。这一百多年来又相继发展了以物质粒子波动性为基点的量子力学、以物质粒子运动与时空相对性关系的狭义相对论、以物质(粒子)质量能量导致时空弯曲“形成引力”的广义相对论,以及与把广义相对论应用于宇宙学得到弗里德曼方程可以解释的哈勃发现星系退移的宇宙膨胀论。
经典力学描述了有质量的物质粒子在空间中的运动规律。到了狭义相对论,质量和能量之间有了密切联系,时间和空间联结为四维时空。广义相对论表明,物体质量导致时空发生弯曲。在量子理论中,被赋予具有与其能量和质量相关的内在的周期性因素。所有这些逐渐显露出质量这一物质本质属性量与作为运动量的能量以及作为舞台或背景的时空量有着越来越深入的联系。大爆炸宇宙学甚至认为,时空是与宇宙大爆炸粒子生成相伴出现的。
物理学发展至今,又到了新的综合整理阶段了。一些重大的基本的疑难问题,看来靠分门别类单打独斗零散地来解决已几乎无望。只有把这些疑难问题做系统地分析研究,找到核心点,并结合现有的实验观测和深入的理论研究,提出更基本的物理原理,通过逻辑演绎覆盖这些疑难问题并给出相应的物理机制,系统地加以解决才是有效的途径。大自然是和谐统一的,其自身并无疑难,随着认识的广泛深入积累和研究的突破,基本物理定律和基础物理理论终将系统地统一起来,这也是亚里士多德、牛顿和爱因斯坦一生努力奋斗的科学目标。
经典力学以粒子为基础,粒子具有惯性并产生引力场。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有效地对物质运动与时空关系,尤其是对物质质量和能量导致时空弯曲进行了数学描述,但需要进一步揭示其物理过程或物质过程。量子力学以粒子波动性为基础,其中,粒子惯性和波动性表面上是矛盾的,需要更深入的研究消除这一矛盾,揭示粒子波动性的物理机制。基本物理定律具有时间反演不变性,这与热力学熵增及宇宙的演化相矛盾,也需要加以解决。
在实验观测结果和深入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物质粒子辐射空间本底量子新概念及质量时变关系。把质量与时间和空间密切联系起来。粒子波动性与其空间本底量子相生相伴,即粒子辐射空间本底量子过程中形成康普顿波和德布罗意物质波,演生时空及引力场,形成时间之矢和空间本底;物质波具有相应的波动量,阻抗粒子动量改变蕴含着粒子的惯性。
物质粒子辐射空间本底量子新概念,把物质粒子波动性与其空间本底量子辐射联系起来,同时解决粒子波动性物理机制与演生时空和惯性起源及引力机制。一方面推得光速极限和惯性质量即是引力质量,给出狭义与广义相对论的物理基础和物质基础,推得洛伦兹变换和符合广义相对论的时空变换,得到狭义与广义相对论一系列结果,同时也给出了粒子波动性的物理基础和物质基础,揭示了粒子波动性的物理机制、惯性起源和引力机制,解决了宇宙膨胀及加速膨胀和星系旋转曲线疑难等70个物理学疑难问题,简洁和系统地推得爱因斯坦——德布罗意关系、薛定谔方程、牛顿第二定律、万有引力定律、哈勃定律、普朗克长度等82个物理公式。给出52项预测,其中已有部分预测得到了观测上的检验验证。
使主要从大量实验观测结果总结提升而来的居于微观宏观和宇观核心地位的这些基本物理公式密切联系和统一起来,从而确立物质粒子辐射空间本底量子时空观,解决了一系列重大的基本的物理学疑难问题,经典力学与现代物理学密切衔接起来,奠定了经典力学、量子力学、狭义与广义相对论和宇宙膨胀理论共同的物理基础和物质基础,新的量子引力及演化物理学大幕正在徐徐拉开。
协调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就是要在基础上把物理学的数学化描述进一步上升为物理化和物质化描述。这样,一百多年来弥漫在广义相对论和量子理论的各种迷雾就将消散,一系列重大的基本的物理学疑难问题得到解决和澄清,量子引力及演化物理学便逐渐清晰起来。
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从物理观念与时空观和数学形式都差异太大,一百多年来难以协调。根结还是在于广义相对论缺少物体(粒子)存在与时空及引力场关系的物理化、物质化和量子化描述。如果做到这一点,那么广义相对论与量子力学就在物质粒子波动性这一分道口处协调起来了,所有问题几乎都能迎刃而解,粒子波动性、惯性起源和引力机制就可以破解,暗物质和暗能量等现象就都成为自然而然的现象了。
爱因斯坦时空观把物质存在和运动与时空联系起来,思想非常深刻,只是现在基本上还仍处于数学化描述阶段。古希腊德莫克利特把宇宙本原归于原子和空虚后,布鲁诺就认识到一定还有联系空虚和原子的物质存在。牛顿猜想到引力可能是由于物体质量辐射“精气”弥漫在空间产生的,其强度与距离平方成反比,但似乎没有再深究,仍沿用通常看待时间和空间的方式,只是区分了它们绝对和相对。对经典力学来说,牛顿时空观也基本上够用了,但由于粒子(质点)存在和运动与时间和空间无关,时间和空间各自独立,惯性起源和引力机制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无从考察了。
法拉第直觉到力线和场的概念,启发了麦克斯韦和爱因斯坦。麦克斯韦通过引入位移电流概念,提出了麦克斯韦方程组,把电、磁和光统一起来,预言了电磁波存在。爱因斯坦从麦克斯韦理论的光速不变(光速极限)和牛顿经典力学的惯性质量等于引力质量入手,分别创立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需要相应的爱因斯坦时空观才能理解,其中的时空有动力作用,但依然保持着数学化,需要物理化、物质化以及量子化,并与以物质粒子波动性为基础的量子理论协调或统一起来,才能系统解决宇宙膨胀及加速膨胀、星系旋转曲线疑难、惯性起源、引力机制、粒子波动性物理机制、由量子场论计算的宇宙学常数比实际观测结果竟然大了120个数量级等一系列重大的基本的物理学疑难问题。物质粒子辐射空间本底量子新概念对系统解决这些疑难问题做了有理有据有益的尝试,给出了经典力学、量子力学、狭义与广义相对论和宇宙膨胀理论以及地球膨胀学说共同的物理基础和物质基础,把牛顿经典力学与现代物理学密切衔接起来,努力创立“新的量子引力”暨《粒子波动演生时空物理学》,值得关注和重视起来。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抓住时机同心协力加快科技进程。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7-22 13: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