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ngZhe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RongZheng

博文

“山草碧而心逐兮”──读关燕清《思美人赋 》

已有 8640 次阅读 2009-6-12 18:28 |个人分类:门外诗话|系统分类:诗词雅集

燕清的《思美人赋 》,题目点明了这篇诗作的体裁是赋。赋,又称辞赋。其初创可追溯到战国后期屈原、宋玉的《楚辞》和荀卿的《赋篇》。《楚辞》是屈原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造的一种抒情诗,多以“兮”字作语气助词,后世也把有这种文辞特点的赋体特别称为骚赋,或骚体,“骚”字得名于屈原的作品《离骚》。燕清的《思美人赋 》可归入骚体类。选用骚体来写纪念屈原的诗,可谓匠心独运,也足见作者才气纵横,对诗歌的各种体裁能纵能控,运用自如。

屈原的《九章》中有一诗篇也题为“思美人”,燕清的赋取同一标题想必是有意为之。屈原所思的“美人”指楚王,而燕清笔下的“美人”则指屈原。

纪念古人的诗要写得感人,仅有体裁上的考究和写作上的功力还是不够的,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因素,那就是诗作者的心要和被纪念者的心相通。读燕清的赋,从一开篇就深切地感受到这一点。

”美人居以修白兮,空志显而轻扬。”

“美人居以修白兮”是赞扬屈原经常培植自身高尚和纯洁的情操。这句诗自然会让读者联想起屈原“余独好修以为常”(《离骚》)和“美要眇兮宜修”(《湘君》)这些诗句来。接下来,“空志显而轻扬”,可对照屈原《悲回风》里的“眇远志之所及兮,怜浮云之相羊”来理解,屈原的诗句是说,“我旷渺地远怀着的古贤人啊,可惜犹如浮云在天上飘荡。”燕清诗句也可如此解读,不同的是,屈原远怀的古贤人是介子推、伯夷等人,而燕清远怀的古贤人则是屈原。你听,她唱道:

“山草碧而心逐兮,离骚诗之清芳。”

山草是什么呢?屈原的《山鬼》有“采三秀兮于山间”,王逸注:“三秀,谓芝草也。”燕清所吟唱的山草,可能明指灵芝草,暗喻屈原美好的心灵。诗作者飞扬的思绪追逐着屈子的诗心,她从《离骚》的诗句中吸吮到清新的香气。《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司马迁说:“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因此,下面从“望楚地之三秋兮”起,便围绕著屈原的漂泊生活来写,但不是叙事,而是展现了一段起伏回宕的心理活动。“雾蔼蔼”、“独茕茕”、“感寂寞”、“懑心忧”、“览扼腕”、“抚长髯”,尽抒孤独悲谅之情;“瞻云雁”、“驰遥思”、“驱征马”、“踏朱尘”、
“云漫漫”、“车逶迟”,极写高低远近之态。
屈原的个人命运无疑是一个悲剧,但这悲剧不仅是他个人的,也是他的祖国楚国的,燕清深刻地理解这一点。

“日望空而怅然兮,家山噬之天狼。”

诗中的天狼是星名,象征不吉祥、贪残和侵掠者。(这句诗典出屈原《九歌东君》的“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 )

读这些文字的时候,可想见作者当时一定是含泪敲打着键盘,以致模糊的荧光屏上仿佛荡漾着汨罗江水的波澜。

“汨水清而蕙叹兮,触万类以异响。
骖鸾腾而万里兮,路漫漫之何长!”

这几句写得沉雄厚重,力透纸背。令人仰天长叹却不会悲观失望,“路漫漫”句隐含着“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潜台词。

接着,作者吟出这样的绝唱:

“同琼佩之晨照兮,野每回以春土。”

“琼佩”是屈原的诗里经常出现的意象。“何琼佩之偃蹇兮,众弈然而蔽之。”──《离骚》里这两句诗,用白话文来说就是:我的琼佩何等美艳,众人却故意将它的光辉遮掩。显然,屈原以琼佩比喻自身的美德,悲叹美德不被众人所理解。而令人拍案叫绝的是,燕清从这里更开拓出新意来,她把琼佩比做早晨的阳光,沐浴着阳光的大地成为孕育生机的春天的沃土,这便是对阳光最好的回报。其中的隐喻和韵致,实在是耐人寻味,妙不可言。这里我们不妨探讨一下燕清所用的隐喻手法和传统比喻的不同之处。传统的比喻主要是在被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显示相似点,但喻体自身的其它性质是没有用的。例如“燕山雪花大如席”,本体“雪花”和喻体“席”的相似点就是“大”,妙在夸张,除此以外,席子的材料、软硬和颜色等特性对理解雪花都没有什么帮助,过多的联想反而会导致荒谬。美德和琼佩之间的相似点是它们的光辉,燕清把琼佩比喻作早晨的阳光,除了保持“光辉”这个相似点外,阳光还可以使荒原变成春土,而春土可以孕育葱茏的生命。阳光的这种自身的特性和由此引发的联想可以赋予“美德”更加丰富的内涵。这两句诗让人觉得回味无穷,道理或许就在此妙喻上吧?

《思美人赋 》形式上继承《楚辞》的特点,基本上是一首六言诗,在写到沉江一节时,转为三字、四字句的结构,其中“渌波微味,皓白自藏,去复去兮”,短短数语,似乎人去波平,却蕴藏无声的雷霆。

最后是一段以四言为主的“乱曰”,相当于现代诗文中的“尾声”。尾声以“君心清绝,明月灿若”作结,回应首句的“美人居以修白兮”。燕清似乎很喜欢在诗词中写明月,例如《疏影 咏紫荆》中的“倦恁时、还觅幽香,梦枕壹轮明月?” 再如近作《生查子 端午四个》第二首《婵娟》中的“还依月中魂”。明月作为一种诗的意象,给人的感觉是皎洁、澄澈、孤标和幽静。燕清所写的“君心清绝,明月灿若”,比喻的就是被屈原发挥到极致的“举世皆浊我独清”的精神境界。

第一次拜读《思美人赋 》时,我的感受可以用陆机《文赋 》里的两句诗来表达:“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这两句的寓意是:不重复前人已有的成就,锐意创新。多读几遍后,更感觉这首赋既有创新,又有古意,读之,恍若屈原飘然而至。能创造出这样的境界,其原因就在于本文开头所说的,诗作者的心和被纪念者的心相通。诗作者以屈原的心为己心,或者,也可以说,诗作者以自己的心使屈原在这首《思美人赋 》里复活了。难怪网友磐石会留下这样的评论:“作者心地情操纯洁高尚,非此不能写出如此婉曲而醇美、充满清高绝品的辞赋;……”

【附一】

粗读《思美人赋》

刘俊明

赞同融兄对于《赋》的解读。这篇评语本身就是一篇宏文,名为评论,实则对古今人物穿越时空的纵横交错,体现对跨越两千年历史长河的屈原精神之梳理与提纲。评文对于《赋》的图景和表达洞察入微,非深切理解作者而不能致。

研读《思美人赋》多遍,甚喜爱之,很早就想写浅陋的读后感。然我不通诗词歌赋,当不敢从学术层面去体会作者的布局、技巧、遣词造句和全篇掌控;当然更不敢对作者心地之美好、思绪之高远、用心之细密、立意之深邃猜想诸多。踌躇至今,徘徊辗转,就斗胆借融兄之宝地胡诌几句。

《赋》之谋篇从宏观上体现了作者从小我到大我、从个体到国家、从渺小身躯到壮丽山河、从内心到环宇、从远古到现代的把握与经营。一篇短赋functions这些特质乃非常功所能致、非常人所能及、非常心所能用、非常历所能悟。纪念屈子之作堆积如山,触及家国荣辱,常有空泛之感,抑或是拘泥小我而悲愤。赋予小我大我个体国家、渺小壮丽、内心环宇、远古现代而不腻,自是愈显弥足珍贵。

从层次上看,开首两句:“美人居。。。之清芳”,荡尽屈原作为小我和个体的胸怀与情操、才华与卓品。紧接著,“望楚地。。。而不阳”则自然过渡到家国多少事、天地正邪篇、甘心予乡土、悲喜拟人寰。“懑心忧。。。之弥章”四句则浸透作者用心声去替代屈原,去重演一遍人物那绚丽而短促的人生,将抱负与失败、愤懑与期望、怨恨与无奈、。。。灌注在这短短四句之中。

接下来四句:“踏朱尘。。。之何长”则更是将视角时空提升到历史高度和广度来代替屈原诉说。以匠心为家国之危难而呐喊,以身躯为家国之破碎而捐恭,以山水为故土之未来而洗涤,以命运为万民之复兴而铺就。弃身心、愤天狼、期异响、寄长河。个人认为这四句是全篇之精华,是有别于往常而高于往常的浸透、领悟、凝练与指引。

正如融兄所言之,也如磐石所指出:“同琼佩之晨照兮,野每回以春土。”为全篇之高结。历史轮回,周而复始,复而期待。长夜逝去,晨曦露照,美如琼佩,清以物润,为新的生命而喝彩。

其实,以不才陋见,《赋》更为出彩之处在于最后的“乱曰(歌曰)”。“心赤不言,冰魄恃兮。笔墨不誓,焉知荣辱兮?”是对当代知识精英道义言责的高度提炼,是对照古人而殷殷今人,是价值、生命、涅磐与历史的定义。

时间空间交错,痴心衷心缠结,植明月于春土,出青芽而红日。是为《赋》之魂矣。

【附二】

《思美人赋 》

关燕清

己丑五月,初夏日暖,风积云淡。入夜。华灯明灿。乃置雄黄酒、菰叶粽,与一众宾友于《学人亭》上怀吊诗人屈原。屈原,战国时楚贤臣也,被谗放逐,行吟江畔。跋涉千里中又临国破之难,痛无施展之途,遂抱石自沉汨罗。吾国人爱戴屈原,年年凭吊潇湘。而今又为屈原坚志爱国之冰雪节操而感而恸。亦是以登琴台兮舒翠袖,酌烈酒兮扬清曲,乃作赋曰:

美人居以修白兮,空志显而轻扬。
山草碧而心逐兮,离骚诗之清芳。
望楚地之三秋兮,风漂漂乎故乡。
雾蔼蔼之瑶阶兮,独茕茕而飞霜。
朱轩开之衔涕兮,感寂寞之未央。
览扼腕于氛氲兮,玄阴凝而不阳。
懑心忧于江陌兮,抚长髯而悲凉。
瞻云雁以清泪兮,驰遥思于消亡。
驱征马之不还兮,惟寒鸣之离伤。
云漫漫以俟风兮,车逶迟之弥章。
踏朱尘以不顾兮,惟樽酒而独苍。
日望空而怅然兮,家山噬之天狼。
汨水清而蕙叹兮,触万类以异响。
骖鸾腾而万里兮,路漫漫之何长!
同琼佩之晨照兮,野每回以春土。
辘辘日以暮兮,神何适而怅与。
王浑浑,怀沙沉。
呜呼哀哉。
渌波微味,皓白自藏,去复去兮。
乱曰:天地运流,因时换兮。升降银轮,终古常兮。冉冉行去,路之遥兮。幽幽思来,唱之痛兮。春华秋露,亦谓德兮。零芝丰草,亦云伶兮。心赤不言,冰魄恃兮。笔墨不誓,焉知荣辱兮?情眷怀归,徙倚信兮。君心清绝,明月灿若!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8063-237842.html

上一篇:端午话“流氓”
下一篇:赠别诗两首── 致LL
收藏 IP: .*| 热度|

17 刘俊明 武夷山 刘苏峡 徐磊 刘玉平 关燕清 谢柏松 刘进平 张檀琴 陈绥阳 王安邦 钟炳 邹斌 徐会会 蔣勁松 陈湘明 王立

发表评论 评论 (1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1 09: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