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何为教授? 精选
2014-12-26 16:34
阅读:18596

虽然昨晚上完课回到家已经很晚了,但今天还是早早起来来听一个美国教授的学术报告。这几年渐渐发现,无论是听一场好的音乐会,还是看一场好的电影,都远远不如听一场好的学术报告来得酣畅淋漓,每个毛孔都舒坦。我想这可能已经成为一种职业病了吧。

听完报告回来发现科学网上正在热烈讨论四川大学周鼎老师的“自白书”。“一个相信讲好一门课比写好一篇论文更重要的人,今夜死去了。”当四川大学周鼎老师从掌声热烈的课堂上走下来,必须要面对一个十分冰冷的现实:因为科研没有达到校方要求,不能晋升副教授。做为一个有20年以上教龄的教师,我完全理解周老师彼时彼刻的心情。尤其是承担公共课的老师,更是不容易。但是,我也完全认为,一所研究型大学要求副教授晋升必须具备一定的研究成果,真是再合理不过了。

和小学与中学不同,只有大学老师,才被称为“副教授”、“教授”。何为教授?维基百科的定义为:“A professor is a scholarly teacher; professor derives from Latin as a "person who professes" being usually an expert in arts or sciences, a teacher of the highest rank.2]”A professor is a highly accomplished and recognized academic.perform advanced research in their fields.”也就是说,教授是学问精深的教师,是一个领域的专家,在本领域从事前沿研究。

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大学教授应当从事前沿研究?因为大学生已经具备了接受更高深知识的条件,大学教育不仅仅要教给学生成熟的知识,更要教给学生独立思考、正确批判、科学研究与创新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必须具备这样的能力,你得知道专业知识的前沿在哪里?最新的研究成果是什么?甚至你自己就是前沿的引领者,对本专业领域的知识创新有所贡献。在如今知识更新不断加速的时代,如果只是照着别人编写的教材去讲课,知识至少过时5年左右,具体学科可能会有所不同。而且你很难让学生切身体会知识创造的方法、过程与无法言说的技巧。所谓大师的熏陶,不过就是感受大师的思维,大师的方法,大师的眼界与视野。如果只讲些学生喜欢听的趣闻段子,课堂可能会很热闹,但他们心里未必就不明白,真是浪费时间啊。

用经济学的术语打个比方,听课的收益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投资,不好玩,没有趣,但是再难再苦也要听下去,学明白,因为那些知识关系到自身的成长;还有一种是消费,就像听一场相声或音乐会,开心一场,也算收获。如果只能选择其一,肯定应当首选前者。“朝闻道,夕可死焉”。问题是,如何使之得闻其道,并非只需要滔滔不绝的口才就可以做到。

当然二者并不必然对立。最佳的状态是,把课讲到两者兼而有之。还记得以前听张维迎在北大光华学院开的《博弈论》,巨大的阶梯教室坐无虚席,很多人坐在地上或站在教室的后面。其实博弈论的数学推导还是很难的,但是他可能会这样开始:“我家门前有棵苹果树。。。”

第二个问题是,没论文就等于没有研究吗?述而不作者并非孔子一人。但是如果真有好的研究成果,写论文就不是一件难事,无非是把研究结果用文字系统表达出来而已。我相信很少有人会有了好的思考或研究,却偏偏非要憋着不写,以证明讲课比论文更重要吧。

第三个问题是评价问题。究竟以学校制定的成果要求做标准,还是以学生的叫好做标准?我的观点是都要考虑,因为尽力把课讲得吸引学生是做老师的本分,而且把课讲好并不是太难的事情。除非特别不善表达的人,一般老师只要稍微多用一点心都可以把课讲得很好。而一个口才不错的老师,如果想配得起“教授”这个职位,还是应该踏踏实实地做研究,写论文。正如赵燕的置顶博文所言,如果实在不喜欢做研究,那么就不要要求做(副)教授了,选择做一个“高级讲师”也没有什么不好。

只写论文的应当是研究员,只讲课的应当是讲师。对于(副)教授而言,教学和科研,讲课和论文,有权利只选其中之一吗?没有! 

相关专题:周鼎的“自白书”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王芳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8036-854069.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62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37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