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盈
悼念同窗-也谈韩寒
2014-8-28 23:19
阅读:4241

这篇随笔写于2012年初方韩之争刚开始的时候,那时韩寒代笔还没有定论,更多是倾向于方舟子打错了。现在看来似乎情况不一样了。不管怎样,放在这里,如果我的小学或中学同学看见,他们会知道是谁,以此悼念曾经的同窗。


本人非H粉也非F粉,以前只是偶尔看看他们的博客。由于是同龄人,所以对HH的关注更多一些。目前的“代笔”争论并非本文主题,而是HH的频繁上镜让我想起了自己的一位同窗W。

和W是小学同班同学,初中、高中都在一所学校而不同班。W的成绩很好,特别是英语,还记得高中的英语老师经常夸他,隔着班夸另外一个班的学生是不太多见的,所以当时心里就留下了W英语很好的印象。后来高二分科,W分去了文科班,倒是很正常的事情,可到了高二下学期,W就突然不来学校上课了。起先我并不知道,大概一个月后,听到另一个同学(也是小学同班,高中同校)告诉我,说W好像得了什么抑郁症,在家里不出门,跟父母也闹矛盾。

在一个周末,我们几个老同学约好了去家里看W,打算劝劝他去学校上课。去的时候,他父亲开的门,看见他父亲我第一印象是,两父子长得好像,第二印象是,四十多岁的中年男人竟像六七十岁的人那么憔悴,头发已全部花白。他看见我们,似乎来了点精神,说:去劝劝W吧。进到W的房间,非常昏暗,白天窗户都关着,也没开灯,似乎是不愿意我们去看他。W的家境并不好,住在一个木房的二楼,他的房间可能就6,7平方,他坐在床上也没有起来。我记得特别清楚的是,我们还没劝上两句,他就直楞楞地看着我的眼睛问,“你现在上学快乐吗?”。这一问问得我一下不知道怎么回答,快乐吗,当然不快乐,山一样的作业,不停地考试,排名次,担心上不了大学。

“不快乐,那又怎么样呢?”。

“既然不快乐,为什么要上学?”

为什么,为了上大学啊,从来没从快不快乐的角度去想过,我们这一代人,有选择么。

W继续说,你知道韩寒

我回答,听过。

“你该看看他的作品”,W指了指床头的几本书,“人应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为什么做不快乐的事呢?”

天,我们来劝他,他竟劝起了我们。

后来的对话记不得了,似乎都是关于HH,当然我们也说服不了W。

出来的时候,W的父亲告诉我们,W想出国,可是家里哪有钱送他出国,他在拜托家里一个亲戚,看能不能贷款送W出国。然后,W的父亲用几乎哀求的口气求我们,“有时间再来劝劝W吧,你们从小学就是同学。”

我记得的是,我再也没去看过W。原因很简单,高中忙得要命,似乎也不知道该怎么去劝,而且我心里总感觉,不上学,能干什么,W只是闹一闹,总会回学校的。当时的我甚至会觉得W太不懂事,这么让父母操心。

日子又过了许久,具体多久也记不清了,一个同窗告诉我,W自杀了。我当时心里涌起的第一个画面,是W的父亲那张脸,这个男人该如何面对这个打击,我都无法想象。一个多年的朋友,说没就没了,感觉是很奇怪的,倒没有多难过(难道是上学上麻木了?),而是吃惊,自杀?还真有人自杀?还真发生在自己身边

一晃十余年过去了,又想起了这件事,码下这些文字,算是对同窗的悼念。类似的情况,我不知道全中国是不是只有W这一例,但它是真真实实发生在我的身边。有时常常反思,在那个时候,媒体去宣传塑造这样一个“各门功课不及格”的文学天才时,究竟想达到怎样一个社会效应。直到现在,韩寒无疑是成功的,他可以做他喜欢的事情,赛车,他富有得可以悬赏千万,他甚至是拥有极高话语权的文字领袖。可是,他的成功可以复制吗,我的问题不关于韩寒,而是关于,现在的学生,是否可以以韩寒为榜样,纯粹地去做喜欢的事?是否应该预防一些涉世未深的孩子,去重复W的老路?

现在回头想想,当然,W的自杀,也许怪不得任何人,当然,可以说他心理脆弱,但我总觉得事出有因,总觉得有人该为这个“因”负责

再想一想,如果韩寒的作品真是代笔的,那W的死似乎就很黑色幽默了。毕竟,人死去了就再也回不来,再也无法面对面地问我,“你,现在快乐吗?”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严盈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73821-823111.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5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1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