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油,又称为玉米胚芽油,是从玉米的胚芽中提炼出的一种植物油脂。由于其独特的脂肪酸组成、高烟点和丰富的营养成分,它在烹饪、食品工业和科学实验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一、 基本概况来源: 主要来自玉米加工过程中的副产物——玉米胚芽。通常每100公斤玉米只能提取出约3公斤的玉米胚芽,因此玉米油属于一种相对珍贵的油脂。
外观与口感: 精炼后的玉米油呈清澈透明的金黄色,带有淡淡的坚果香味和甜味,口感温和不油腻。
二、 化学性质玉米油的化学性质主要由其脂肪酸组成和所含的微量成分决定。
主要成分:
甘油三酯: 这是玉米油的主要组成部分(约99%),由一个甘油分子和三个脂肪酸分子酯化而成。
脂肪酸组成:
多不饱和脂肪酸: 亚油酸 是主要成分,含量高达50%-60%,是一种人体必需的Omega-6脂肪酸。
单不饱和脂肪酸: 油酸 含量约为25%-35%,是一种Omega-9脂肪酸,性质相对稳定。
饱和脂肪酸: 棕榈酸 和 硬脂酸,含量较低,约占10%-15%。
微量活性成分:
植物甾醇: 尤其是β-谷甾醇,有助于降低胆固醇的吸收。
维生素E: 玉米油是天然维生素E(特别是生育酚)的优质来源,是一种强大的脂溶性抗氧化剂。
角鲨烯: 另一种具有抗氧化活性的成分。
理化常数:
烟点: 精炼玉米油的烟点较高,通常在230-238°C之间,适合高温烹饪,如煎炒和油炸。
碘值: 约115-130 g I₂/100g,属于半干性油,表明其不饱和程度较高。
皂化值: 约187-195 mg KOH/g,反映了其脂肪酸的平均分子量。
密度: 约0.92 g/cm³(在20°C时)
纯度:99%
厂家:AbMole
玉米油的特性及其在人体和工业中的应用,基于以下原理和机制:
抗氧化机制:
原理: 玉米油中富含的维生素E是一种天然的自由基清除剂。它能捐赠一个氢原子给脂质自由基,中断脂质过氧化的链式反应,从而保护油脂本身以及食用者体内的细胞膜免受氧化损伤。
应用: 这使得玉米油相对其他多不饱和油更稳定,延长了货架期。在人体内,它有助于抵抗氧化应激。
降低胆固醇的机制:
原理:
植物甾醇: 其化学结构与胆固醇相似,可以在肠道中与胆固醇竞争吸收位点,从而有效减少膳食中胆固醇的吸收。
不饱和脂肪酸: 特别是亚油酸,能够促进低密度脂蛋白(LDL,“坏”胆固醇)的代谢和排出,并可能有助于提高高密度脂蛋白(HDL,“好”胆固醇)的水平。
应用: 因此,玉米油被视为一种有益于心血管健康的食用油。
作为溶剂的机制:
原理: “相似相溶”原则。玉米油作为非极性溶剂,可以有效地溶解其他非极性或弱极性的物质。
应用: 在实验室中,它被用作脂溶性物质(如维生素A、D)的提取溶剂;在化妆品中,用于溶解香精和活性成分。
玉米油的应用非常广泛,可分为以下几个领域:
1. 烹饪与食品工业:
烹饪用油: 因其高烟点,广泛用于煎、炒、炸等高温烹饪。
烘焙: 用于制作沙拉酱、人造黄油、起酥油和各类糕点,能赋予产品独特的香味和酥脆口感。
食品添加剂: 作为脂溶性维生素和色素的载体。
2. 实验室应用:
显微镜技术: 在油镜的使用中,香柏油是传统的浸油。虽然玉米油本身不常用作此途,但它是理解浸油原理(利用与玻璃折射率相近的油液增加分辨率)的良好类比物。
脂质提取: 作为一种温和、无毒的溶剂,可用于从生物样本中初步提取脂类物质。
模型底物:
皂化反应实验: 玉米油是演示皂化反应(油脂与碱反应生成肥皂和甘油)的理想底物。
生物柴油制备: 在科研中,常以玉米油等植物油为原料,通过酯交换反应制备生物柴油,用于研究可再生能源。
动物饲料: 在营养学研究中,作为高能量成分添加到实验动物的饲料中。
3. 工业与其他应用:
化妆品工业: 作为润肤剂和载体油,添加到乳液、面霜和护发产品中,提供保湿和抗氧化功效。
制药工业: 作为某些注射用脂溶性药物的溶剂或软膏的基质。
生物燃料: 如前所述,是生产生物柴油的潜在原料。
1.优点:
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有益心血管健康。
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和植物甾醇,具有抗氧化和降胆固醇作用。
高烟点,适合中式烹饪。
风味温和,不影响菜肴原味。
2.缺点/注意事项:
Omega-6脂肪酸过高: 现代饮食中Omega-6普遍过量,而Omega-3不足。过量摄入Omega-6可能促进炎症。因此,建议与富含Omega-3的油脂(如亚麻籽油、鱼油)平衡食用。
精炼过程: 高度精炼可能会损失部分天然营养成分。
稳定性: 尽管有维生素E保护,但其高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仍使其比橄榄油(高油酸)更容易氧化,应避光、密封、阴凉处保存。
总而言之,玉米油是一种营养丰富、用途广泛的功能性植物油。 无论是在厨房、实验室还是工厂,其独特的化学性质都使其发挥着重要作用。消费者在享用其带来的健康益处和烹饪便利时,也应注意与其他油脂搭配使用,以维持膳食脂肪酸的平衡。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科研-奥默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646309-1507102.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