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学第一周,给硕士新生们留了个课后作业:去问问你未来的导师们,为什么选择了现在的研究方向?
很多学生不敢问导师,选择导师就基于自身的兴趣以及导师的口碑。然而,兴趣会消退;导师的口碑不一定靠谱。有条件的科研院所会让学生在不同课题组轮转,增加师生之间的了解,但我们并没有这个时间。于是,我对新生的建议是:不如采访一下未来的导师的职业生涯?
每一个导师都是从学生做起的,最开始也是从导师的导师那里,“继承”了一个或者多个研究方向。积年累月的一线工作之后,兴趣变成了专业。
曾经听说过这样一个都市传说,某个课题组面试博士后,一天高强度的面试之后,带候选人去酒吧喝酒。微醺之时,如果候选人依然对学术有讨论的热情,那么这就是一个合格的学者。这故事也可以反过来听,不少的科研工作者在多年的科研之后,会失去当年的学术热情,把科研仅仅当成一个饭碗而已,学术谈多了甚至会没胃口。
这也不能责怪任何人。任何一个领域都如同深山老林,挖到宝贝的总是少数人,很多人都是在深山里兜兜转转,寻找一个可能的突破,时间久了,自然会审美疲劳。
既然做导师了,必然曾入深山而有所得。有的导师会在过去的基础上,在同一个方向上深挖;有的导师会踏入一个新的领域,试图扩展研究方向。导师对现在的研究方向的思考,对学生而言,也是非常好的参考。不过任何一个研究方向,对研究新人来说,都充斥着大量新知识,导师嘴里出来的各种专业词汇,对新人来说也是天书。那怎么能听懂导师的“言外之意”呢?
有一个有点“邪教”的方法,就是甭管导师说了什么,就看导师讲的时候,自己高兴不高兴。导师自己觉得这个问题很重要,前景很好,那这个方向大概率不会差。要是导师对这个课题也没有兴趣,只是例行公事信手拈来,那最好是别碰。
基于兴趣的选择,往往难以维持。其中一个常见原因,是多年之后,很多人会觉得自己所从事的研究毫无意义。
一个好的研究方向,往往最开始是出于好奇和兴趣,慢慢地发现其价值和意义。
因此所有论文的开篇第一段话,都是在讲研究的意义。
理解研究的意义,最好是可以从切身感觉开始。这也是为什么论文的第一句话要开门见山,要普通到让普通人也能看懂。比如我们研究砷,那论文的第一句话永远是说砷是有毒的。研究温室气体,那就不得不提到气候变化,天气异常。这些信息都是普通人都可以感知的。
意义虽然有时抽象,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意义是可以定量比较的。比如做生态的,研究熊猫就比研究西瓜虫有意义,因为熊猫更加珍惜更加出名;做化学的,研究碳就比研究砷更有意义,因为国家的政策导向是双碳;做毒理的,研究抗生素抗性基因就比DDT有意义,因为前者的危害正在发生,而后者已经被禁用。
最有意义的研究应该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从根本上改变我们对世界的理解的。这也是所有的基础性问题,比如生物学的问题-“生命是怎么来的”,物理和化学的问题-“物质是怎么构成的”。不过环境学缺乏基础科学问题,因此,基于应用的意义对环境学研究尤为重要。
研究的意义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它是随着时间地点而动态变化的。例如,最早做土壤研究都是为了农业服务的,所以早期的研究对象就是氮磷钾这三种最重要的营养元素,后来随着越来越多的肥料使用,产生了新的问题水体富营养化,由于氮磷是造成富营养化的主要元素,因此对氮磷的研究持续火热,而对于钾的研究就越来越少了。近年来,气候变化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话题,和温室气体相关的研究越来越收到关注,碳也一举成为最火热的研究领域。土壤学的研究方向,几十年间从开始的氮磷钾,变成了碳氮磷。
研究方向的意义并非一定真实存在的,甚至有可能是虚幻的。很多研究组为了抢占先机,追逐热点问题,快速切换研究方向,促使一些研究方向会超前发展。这显然会带来一定的风险性,比如新的研究方向也许是建立在一篇造假的论文之上,或许是研究了一个看起来严重但事实上并不存在的环境问题,或许选择了一个难度巨大、短期内无法推进的方向。
“兴趣”和“意义”是科研动机的两大驱动力。其中兴趣是个人的,情感化的。它源于“我想知道”,“我觉得这个有趣”。兴趣不能被比较,意义有高低之分,但是兴趣没有。兴趣也不像意义一样,它不需要社会大众的认可。很多从兴趣出发的课题,都是用爱发电,因为它们充满想象力的同时也缺乏前期基础,难以获得资助。也正是因为兴趣驱动,研究者即使自掏腰包,也要坚持研究下去。兴趣驱动的研究,很多也不是为了财富和职称,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最理想的研究方向,是兴趣和意义交织在一起的地方。对于刚刚入门的新人来说,面对任何一个研究方向,都如同小人窥大山,难见其全貌,研究的意义也难以被感知。随着一步步地走到山顶,风景在柳暗花明间次第呈现,才慢慢地知道自己登的是小山,还是一座高峰。
开门见山时,不妨问问在山间痛并快乐着的导师,哪里的风景最好。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陈正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645872-1505702.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