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鹏飞
闪蒸石墨烯(Flash Graphene),真的是石墨烯(Graphene)吗?一篇Nature引发的思索
2025-9-18 18:06
阅读:393

你有没有过这种体验:看到一篇“神仙”论文,激动得睡不着,第二天就冲进实验室想亲手把它做出来?

2020年,James Tour教授团队那篇发表在 Nature 上的“闪蒸石墨烯”,对我来说就是这样一篇神作。

文章提出了一种颠覆性的方法——闪速焦耳加热(FJH)。简单粗暴地讲,就是用“电”猛轰一下,不到1秒,就能把煤炭、咖啡渣、废塑料这些玩意儿,变成高大上的“石墨烯”!

图注:FJH工艺示意图。来源: Nature, doi.org/10.1038/s41586-020-1938-0

当时我整个人都燃了!作为一个“装备党”,我几乎是第一时间就跟进了这项研究,在同年的7月便动手搭建了我们自己的FJH设备,并成功“召唤”出了这种神奇的黑色粉末

然而,正是在亲手制备和表征的过程中,一个疑问在我脑中慢慢浮现,直到今天,我仍然觉得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Flash Graphene,真的是Graphene(石墨烯)吗?

疑问一:拉曼光谱真的能“证明”它是石墨烯吗?

在石墨烯的鉴定中,拉曼光谱是公认的“黄金法则”。

文章里展示的拉曼数据,可以说漂亮得无可挑剔:D峰(代表缺陷)几乎消失,2D峰(代表层数)高耸尖锐。教科书般的结果,指向了高质量、少层的石墨烯。

图注:从碳黑制备的FG样品,其拉曼光谱堪称完美。来源: Nature, doi.org/10.1038/s41586-020-1938-0

但问题是,拉曼光谱就像一个超高倍显微镜,它一次只能看清一个“像素点”。

我们看到的这张完美的“照片”(指拉曼光谱图),可能只是整幅巨大画作中,最漂亮的那一个角落。

FJH是一个极其剧烈、非平衡态的过程。在一堆宏观的黑色粉末里,这种理想结构到底占了多少比例?有没有可能,它其实是大量的“煤灰”(无定形碳)中,镶嵌着几颗闪闪发光的“钻石”(石墨烯微晶)?

如果是这样,我们还能从整体上称它为“石墨烯”吗?

疑问二:「乱层」,是石墨烯还是纳米石墨?

文章很诚实地指出,Flash Graphene是乱层堆叠(turbostratic)的。

你可以这样想象:

  • 普通石墨 = 一本堆叠整齐的书。

  • 理想石墨烯 = 把书拆散后,平铺开的单张书页。

  • 乱层石墨烯 = 把书页弄乱了,再随意堆在一起。

乱层结构确实能解释为什么它很容易在液体中分散开。

但“乱层”这个词,本身就很模糊。 乱层堆叠的石墨(Turbostratic Graphite)和乱层堆叠的“石墨烯”之间的界限,到底在哪?

我们知道,石墨烯的魔力来源于它单原子层的二维特性。当无数片层以一种混乱的方式堆叠在一起,它更像是一堆“没装订好的书页”,还是一种结构疏松的“纳米级石墨粉”?这在科学定义上,可能有着本质的区别。

我的个人观点与开放性讨论:伟大的工艺,模糊的名字

我绝不是要否定这项工作的开创性!Tour教授团队开创了一种工艺上的革命,用一种极具想象力的方式,高效、低成本地制备出了一种性能优异的新型碳材料。这绝对是里程碑式的贡献。

但是,在科学上,精确的命名同样重要。

我更倾向于将“Flash Graphene”,严谨地称为一种“类石墨烯纳米晶碳材料”。

它毫无疑问是“好材料”,但它可能不完全是“石墨烯”。

当然,这只是我基于个人实践和理解的一点思考。科学的魅力就在于不断的讨论和思辨。

所以,现在球踢给大家了!👇 评论区聊聊:

  • 你认为Flash Graphene算真正的石墨烯吗?为什么?

  • 对于这类新型材料,我们应该如何更精确地命名和表征?

  • 工艺上的巨大成功,是否能让我们放宽材料的经典定义?

期待看到你的观点!

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1938-0

图片微信搜一搜小黄鸭科研笔记了解更多图片图片

科研隔山海,山海皆可平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黄鹏飞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645138-1502557.html?mobile=1

收藏

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1
推荐人: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