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观察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jzh

博文

[转载]有组织的科研欺诈现象正以惊人速度增长

已有 274 次阅读 2025-8-8 21:44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文章来源:转载

论文标题:The entities enabling scientific fraud at scale are large, resilient, and growing rapidly

作者:Reese A. K. Richardson, Spencer S. Hong, Jennifer A. Byrne, Thomas Stoeger, Luís A. Nunes Amaral

期刊:PNAS

发表时间:2025/08/04

DOI:10.1073/pnas.2420092122

核心主题: 该研究揭示了大规模、有组织的科学欺诈(特别是通过“论文工厂”Paper Mills和相关中介Brokers)对科学事业的严重威胁。这些欺诈实体规模庞大、韧性十足且增长迅速,其运作模式使得欺诈性出版物数量以远超合法科学的速度增长,现有科学诚信机制难以有效遏制。

主要发现与论证:

  1. 编辑与作者的共谋网络:

    • 通过对PLOS ONE和Hindawi期刊的分析,研究发现一小部分编辑(例如,在PLOS ONE中仅占0.25%)异常频繁地处理最终被撤稿或PubPeer评论的论文。

    • 同样,一小部分作者异常频繁地将稿件提交给这些被标记的编辑。

    • 网络分析显示,这些被标记的编辑和作者之间存在紧密的合作关系,尤其是在2020—2023年间,形成了一个明显的集群。这些编辑处理的稿件中,超过一半最终因“对作者身份、利益冲突和同行评审的担忧”而被批量撤稿。

    • 这表明存在有组织的网络,通过内部编辑确保欺诈性论文的发表,规避了正常的同行评审标准。

  2. 论文工厂的规模化生产与目标期刊选择:

    • 通过分析PubPeer上报告的图像重复问题构建网络,研究发现存在大量紧密连接的论文集群(模块),这些集群内的论文高度共享图像。

    • 这些集群内的论文在发表时间出版商上表现出异常的集中性(通过香农熵计算,显著拒绝随机分布假设)。

    • 这表明论文工厂以工业化的规模批量生产论文,并使用固定的图像库。这些论文被集中提交并发表在特定的目标期刊上,暗示论文工厂或其合作的中介(Brokers)有能力协调在特定期刊的批量发表。

  3. 期刊跳跃(Journal Hopping)与中介运作:

    • 以ARDA(Academic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ssociation)为例,研究发现这类中介机构维护着一个不断演变的“期刊组合”(Portfolio),在其网站上列出可以“保证发表”的期刊(从2018年的14种增长到2024年的86种)。

    • 当ARDA列出的期刊被文献数据库(如Scopus)除名(Deindexing)后,这些期刊会从其组合中被移除,并被新的期刊取代。这表明中介机构能够预见并规避除名等干预措施。

    • 被ARDA列出的期刊被除名的概率远高于基线水平(例如,2020年列出的Scopus索引期刊中33.3%后来被除名,而基线为0.5%)。

    • 许多发表在ARDA组合期刊上的论文超出了期刊的既定范围,且作者国籍分布广泛(存在“国际合著”模式),这符合论文工厂出售作者署名位的商业模式。

  4. 欺诈在不同学科子领域的差异分布:

    • CRISPR-Cas9:约0.1%

    • tRNAs相关:约1%

    • circRNAs:峰值约2.5%

    • miRNAs与癌症:峰值约4%

    • lncRNAs:峰值约4%

    • 聚焦RNA生物学中六个密切相关的子领域(CRISPR-Cas9, tRNAs与发育/癌症, circRNAs, miRNAs与发育/癌症, lncRNAs),研究发现各子领域的勘误(Errata)率相似(1.5%~2.5%),表明文献被重新审视的基线水平相近。

    然而,撤稿率在各子领域差异巨大:

    • 癌症相关子领域的撤稿率普遍高于发育相关子领域。

    • 某些期刊在特定子领域(如“lncRNAs”和“miRNAs与癌症”)的撤稿率甚至超过10%。

    • 这表明论文工厂有针对性地选择某些更容易渗透或更有利可图的子领域进行欺诈活动。

  5. 欺诈性出版物的爆炸式增长远超现有应对能力:

    • 撤稿越来越多地以批量形式(>10篇)发布,表明处理的是系统性欺诈问题。

    • 过去30年,被撤稿的文章数量和收到PubPeer评论的文章数量均呈指数级增长,其倍增时间(约3.3年和3.6年)远短于科学出版物总量的倍增时间(15年)。

    • 更令人担忧的是,疑似论文工厂产品的数量增长最快,倍增时间仅为1.5年。其数量现已超过年度撤稿文章数,并预计很快将超过收到PubPeer评论的文章数。

    • 现有的主要惩罚机制——期刊除名(Deindexing)——规模远不足以应对:WoS和Scopus每年仅除名约100种期刊,而发表疑似论文工厂产品的期刊数量是其十倍。

    • 只有约28.7%的疑似论文工厂产品最终被撤稿,预计最终撤稿率仅约25%,最终落入被除名期刊的比例仅约10%。这意味着大部分欺诈性文献仍将存在于科学记录中。

核心论点与意义:

  • 科学欺诈已产业化: 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行为,而是由“论文工厂”(生产者)、“中介”(Brokers,连接生产者和出版商/编辑)和“掠夺性期刊”(缺乏质量控制)组成的复杂网络推动的系统性、规模化活动。

  • 现有机制失效: 传统的科学诚信机制(撤稿、期刊除名、机构制裁)在规模、速度和效力上都无法跟上欺诈的增长速度和运作模式(如期刊跳跃)。这些机制存在利益冲突(期刊/机构自查)且资源不足。

  • 威胁科学根基: 欺诈性文献污染了科学记录,破坏了科学作为公共物品的信任基础(“公共物品博弈”模型),扭曲了资源分配(基于有问题的指标),并可能对新兴的AI驱动知识发现(如“机器科学家”)构成风险。

  • 增长趋势严峻: 欺诈性出版物的增长速度远超合法科学和现有检测/惩罚能力,预示着问题在未来将更加严重。

研究局限性:

  • 数据覆盖不全:依赖已报告的欺诈案例,可能存在大量未被发现的欺诈。

  • 检测努力的变化:不同时期、不同领域对欺诈的关注度不同,可能影响观察到的趋势。

  • 部分案例研究集中于特定学科(如生物医学),结论的普适性有待验证。

呼吁行动:

  • 迫切需要建立更强大、系统化的科学诚信体系,将欺诈的检测、调查和制裁职能分离,并避免利益冲突。

  • 需要投入与威胁规模相匹配的资源(人力和技术)来检测欺诈。

  • 需要深入研究欺诈实体的运作模式,并建立统一的描述词汇。

  • 需要改变科研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减少对易被操纵的量化指标的过度依赖,降低研究人员参与欺诈的压力和动机。

总之,这篇论文通过详实的数据分析和案例研究,描绘了一幅科学欺诈已演变为规模化、产业化运作的严峻图景,其增长速度远超科学事业本身和现有的防御机制,对科学的可信度和未来发展构成了重大威胁,亟需系统性变革来应对。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642713-1497001.html


收藏 IP: 119.2.210.*|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8-10 14: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