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zb1981610031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zb1981610031

博文

“三三”制与高校科研团队、和项目管理浅谈

已有 607 次阅读 2025-7-3 22:54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很少在网上写东西,下面的文字仅代表一些的思考,不对的地方请大家尽管批评

高校的科研团队是一种特殊的群体

(1)教师的固定性和学生的流动性。学生在课题组里,短则三年(硕士生)、长则四五六七年(博士生),学生是流动的。

(2)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从情感上和社会性上都很特殊且关键。区别于父母子女,区别于兄弟姐妹,区别于朋友同事,在教育活动中不可忽视。现在的孩子,独生子女,传统的姑舅表亲戚随着城市化进程,很多亲戚关系淡漠和式微。这种社会变革背景下,硕博士生和导师的关系,我认为这种师生关系更加重要了。

(3)师生共同构建了一个深层次的利益共同体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导师与硕博士博士生之间的关系远超知识的单向传递,这一关系体现了相互依存与支持的精神。学生22-30岁(读硕士 读博士期间)正是个人性格、心性的成长期,三至七八年的共同生活,于师生双方人生来讲是一个重要的阶段。

        老师博士毕业时年近30,56不能带博士,57不能带硕士,60岁退休(暂不算延退),老师的有效带学生工作时间也就不到三十年。硕士3年,博士456年,其实师生互为人生路上重要的伙伴和朋友。

下面要说的就是高校小科研团队在管理进行中的一些个人思考

林总(101)的“一点两面”和“三三制”战术原则,虽诞生于军事领域,但其核心思想对高校小团队管理和科研组织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随着职称的增加,名气的加厚,学生越来越多,项目也越来越多,人的管理和项目的管理是一个大学问,一旦处置不好个人及课题组的发展定会遇到挫折和怠速。

以下是我一些浅想

(1)一个项目,一个高年级学生(博士生或高年阶硕士生)负责,两个低年级配合(一个二年级+一个一年级),以大带小。

(2)科学研究得主副结合,现如今经济不好,高校老师弄项目不容易,要有一个主方向,1-2个副方向,有时候主方向拿不到持续的科研项目资源,得靠副方向拿项目把团给养起来。

(3)超过15-20人的学生规模,建议分成2-3个小组,开组会,人不是越多越好,人一般的感觉是人越多个体感觉到的重要性越弱,有摸鱼偷懒玩手机应付组会的动机。人少有人少的好处。

(4)有的高校课题组,学生组会一周讲一次,感觉7天很难有实质进展,可一旬(10天)或两周开一次,不是为了讲而讲。两组,头两次个讲各的,第三次合并一起讲有个对比和相互学习。

(5)跟第一条很像,一个稳定的方向,要有研三(或博士生)+研二+研一,这种三人稳定小组,这个方向的才能传下去且减少你的精力,否则你每次从头教,每次1+1=2,问题大大的。

(6)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法自然,老子的《道德经》里面说的这句,很值得玩味。

成都

2025-07-03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641181-1492241.html

上一篇:西南交通大学蔡振兵院长 课题组招聘师资和 师资博士后(机械,材料,力学,航空航天,核技术,腐蚀,疲劳,先进制造等)
收藏 IP: 182.139.188.*|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8-25 04: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