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三根
山耕谭葛 葛文化·葛诗文古今一斑 葛事长存不断 葛韵长响不绝
2025-11-2 08:44
阅读:1391

山耕谭葛

 

葛文化·葛诗文古今一斑

 

葛事长存不断  葛韵长响不绝

 

文学艺术往往是其时其景作者情感与现实生活的写照。前面几篇博文集中谈到了《诗经》中与葛有关的吟唱。《诗经》反映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几百年的社会风貌,可见葛早已融进人们的生产生活中,事实上古往今来无数的诗文都有所涉及。下面略举一斑。

 

及以前诗文与葛

此期间先民广泛利用葛及其制品,朝廷还有专门官职,将“葛”作赋税征收。

葛蔓延于山野之间,在古代随处可见。如战国的屈原(公元前340~前278年)在《九歌·山鬼》就吟叹道:“采三秀兮于山间,石磊磊兮葛蔓蔓”(在山间采摘益寿的芝草,岩石磊磊葛藤四处盘绕。)。三国时的竹林七贤之一阮籍(210~263年),在《咏怀》组诗中用缠绵的葛藤表达其复杂的心绪与世情:“葛藟延幽谷,绵绵瓜瓞生。乐极消灵神,哀深伤人情。”“不见林中葛,延蔓相勾连。”号称山水诗鼻祖的东晋谢灵运(385~433年)在《石门新营所住四面高山回溪石濑茂林修竹》有:“跻险筑幽居,披云卧石门。苔滑谁能步,葛弱岂可扪。”

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前6年)编撰的《说苑·尊贤》中收录了先秦的一首歌谣,无从知道这首诗的作者与诞生年代,有考据认为先于或者同期于《诗经》时代,也就是周朝。这首名为《绵绵之葛》的歌谣全文如下:“绵绵之葛。在于旷野。良工得之。以为絺紵。良工不得。枯死于野。”(那连绵起伏的葛藤,生长在无边旷野。会纺织的人得到它,可以做成良好布匹。要是没有优秀的工匠,它们将枯老凋亡在旷野。)注:絺(chī):细布,好布。纻(zhù):粗布。

絺綌(chī, xì)是古时人们用葛藤制作的衣物,由于轻薄凉爽,多为夏天穿着。战国中期庄子(约公元前369~前286年)在《庄子·让王》中就有:“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絺”之说。战国末期韩非子(约公元前280~前233年)在《韩非子·五蠹》中也有:“冬日麂裘,夏日葛衣”的描述。据称此前的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很讲究礼仪,《论语·乡党》中孔子便规定:“当暑,袗絺綌,必表而出之。”(夏天穿粗的或细的葛布单衣,但一定要套在内衣外面而出门。)

东晋末年的陶渊明(约365~427年)在《杂诗》中有:“御冬足大布,粗絺以应阳”的诗句(御冬寒只需粗布足矣,夏天则需葛布遮骄阳)。但如果气温太高,即便穿着单薄的葛衣也会闷热,汗流浃背。如较早的西晋夏侯湛(243~291年)在《大暑赋》中就写道:“若乃三伏相仍,徂暑肜肜,上无纤云,下无微风,……洪液蒸於单簟兮,珠汗霑乎絺葛。”此后的南朝诗人刘孝威(约548年)在《苦暑》中也有“暮日苦炎溽,迁坐接阶廊,……弱纨犹觉重,纤絺尚少凉”的感叹。

彼时采葛、种葛已经是人们熟知的劳作。东汉史学家赵晔(?~约83年)所作《吴越春秋》,记录了春秋时期越国男女上山采葛织布时吟唱的《越采葛妇歌》,其中有:“葛不连蔓棻台台,我君心苦命更之。尝胆不苦甘如饴,令我采葛以作丝。”曹植(192~232年)是三国时期曹操的第三子,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曹植以葛起兴,写有婉转动情的《种葛篇》,开首几句如下:“种葛南山下,葛藟自成阴。与君初婚时,结发恩义深。”(在南山下种葛,葛藟自然生长繁茂。与你当初结发为夫妻的时候,恩爱两不疑。)

 

唐宋时期诗文与葛

此时“葛”已经不作为赋税征收,但葛的应用更加广泛与多样,许多地方还将上等的葛、葛粉、葛布等作为“贡品”,由此可见其品味。

唐代诗仙李白(701~762年)的《黄葛篇》传神描绘了葛的形态:“黄葛生洛溪,黄花自绵羃。青烟蔓长条,缭绕几百尺。”(洛溪边生满了黄葛,黄色的葛花开得密密绵绵,长长的蔓条蒙着清晨的烟雾,足足有几百尺长。)。白居易(772~846年)在杭州时欲用葛粉等招待贵客,迫不及待的写下诗篇《招韬光禅师》,其中有“白屋炊香饭,荤膻不入家。滤泉澄葛粉,洗手摘藤花。”

民间采葛作食药或衣物原料的场景得到许多文人的关注。中唐诗人鲍溶(809年前后)的《采葛行》生动记述了时人采葛作丝的艰辛劳作,其中有;“春溪几回葛花黄,黄麝引子山山香。蛮女不惜手足损,钩刀一一牵柔长。葛丝茸茸春雪体,深涧择泉清处洗。”宋代洪咨夔(1176~1236年)的诗篇《斸葛行》描写了人们在寒冷的季节、扶老携幼从清晨便上山采葛的情景:“晨鸡未号霜塞涂,前村后村递招呼。长镵短篝采葛去,冰满髯鬓风无襦。”注:斸 [zhú],此处指挖,砍。

葛纤维的制品种类多样,早已深入当时的社会生活之中,必然会在诗文中有反映。

葛巾是用葛布制作的头巾、布巾、盖布等。唐代杜甫(712~770年)《宾至》:“有客过茅宇,呼儿正葛巾。”宋代范成大(1126~1193年)《次韵厲云卿晚登泮丘亭》: “葛巾羽扇吾身健,雪碗冰瓯子句清。”辛弃疾(1140~1207年)《昼眠秋水》:“葛巾自向沧浪濯。朝来洒酒那堪著。”

葛衣、葛袍、葛裙等随处可见。唐代韩翃(754年前后)《田仓曹东亭夏夜饮得春字》诗:“葛衣香有露,罗幕静无尘。” 元稹(779~831年)的《奉和浙西大夫李德裕述梦》有:“佩宠虽緺绶,安贫尚葛袍。” 宋代苏轼(1037~1101年)《放鹤亭记》:“黄冠草屦,葛衣而鼓琴。”。宋伯仁(1238年前后)《羊角埂晚行》:“葛裙蒲履帽乌纱,迤逦乘凉到水涯。”

葛帔是用葛制作的披肩,葛带是用葛制作的腰带。宋代沈辽(1032~1085年)的《枣花寒》:“山禽哺雏半欲抟,坐想葛帔临风湍”。宋代张耒(1054~1114年)有:“不如寂寞士,葛带而兰缨。”

葛屦是用葛纤维制作的鞋,也有用葛为材料做的帽冠。宋代丘处机(1148~1227年)《满庭芳·述怀》:“且麻袍葛屦,闲度春秋。” 宋代张侃(约1206年前后)《示韦中实》:“葛屦蹋尘沙,春在湖山间。”沈辽(1032~1085年)的《江水二首·其二》:“行听瀑泉鸣,葛帽临幽涧。”岳珂(1183~1234年) 写到:“葛冠道士重温卷,芝砌郎君亦下车。”

 

明清以来诗文与葛

此期间由于棉花、稻麦等农作物的栽培面积逐渐扩大,葛作为食用与布料的份额随之缩小,但始终存在于华夏朝野,从以下的诗文中可以得到旁证。

元代蒲道源(1260~1336年)的《临江仙· 次仲正经历韵三阕》有:“且须夏葛与冬裘。随时无不可。”宋无(1260~1340年)《送葛鍊师远游》有:“三峰紫翠浮芒屩,五岳烟霞染葛巾”。王士熙(约1265~1343年)的《寄上都分省僚友》:“凉入赐衣飘细葛,醉题歌扇湿轻绡”。唐元(1269~1349年)的《五言古诗》有:“区区期会间,葛屦行朝霜”。《次韵周彦明》有:“曳杖每愁苔径滑,开轩初爱葛衫轻”。当然葛的食用也不可缺席。唐元在《分司聂公令赋冬日田家》还写到:“村墟烟火抹山光,尚觉颓垣井灶荒。寒夜织残机杼月,丰年填满富家仓。葛根纵白难充腹,茧纩徒温不在床。”

作为清凉的布料,少不了葛的踪影。元代萨都剌(1272~1340年)的《纳凉》:“古寺纳凉过半日,葛衣石枕竹方床”。虞集(1272~1348年)的《浣溪沙》:“江上秋风日夜生。萧萧两鬓葛衣轻。”《东家四时词》:“临流洗砚见长身,白苧宽衣短葛巾。”元末明初的陈基(1314~1370年)在《秋怀五首》中有:“昨日苦炎暑,端居厌烦渴。此夕秋已清,一洗尘世热。纨扇委深笥,轻罗换疏葛。”明初的王璲(1349~1415年)作《题池塘野步》:“曲栏干外暑风清,白葛生凉杖屦轻。”王称(1370~1415年)的《夏日同吕民部宴台山阁书赠邑令沈丙》:“葛轻衣入暑,玉冷簟浮湘。”

以葛起兴抒情可见于许多诗文中。元末明初杨基1326~1378年)的《白葛篇代赠》以“白葛如霜,裁衣当裳”来寄托夫妻的恩爱难忘:“白葛白如霜,裁衣当暑裳。冰纨羞皎洁,雾縠让辉光。念是夫君赠,秋风忍弃藏。”明代解缙(1369~1415年)在《龙州》中有:“龙州百尺石为城,万户层楼暮霭横。……黄帽葛衣墟市客,青裙锦带冶游人。”高应冕(1503~1569)有《湖上醉归》:“日日醉湖滨,山风吹葛巾。不缘花柳媚,难负酒家春。”明末清初的彭孙贻(1615~1673年)在《和骏孙四首》中有:“鸟飞篮舆疾,萝挂葛巾低。记取沿溪树,回峰路向西。”《纪兴》中吟到:“箫条人事对沉冥,葛带临流濯短汀。”《送秋》中叹曰:“从此寒庐掩愁卧,葛巾风霰待梅花。”董以宁1629~1670年)的《画堂春  浣葛》 :“衣纹单复尽能匀。怜伊大好腰身。那堪常傍葛衣尘。酒污馀痕。”清代彭孙遹(yù)(1631~1700年)作《湖心亭晚眺》:“葛帔絺巾信手提,虚亭送眺柳阴西。”

种葛采葛、纺织葛布仍然是当时重要的生产劳动。明代张时彻(1500~1577年),历官福建、云南、山东、湖广、四川等地,熟悉葛根的生长季节,其《采葛篇》有:“种葛南山下,春风吹葛长。二月吹葛绿,八月吹葛黄。”清代陈廷敬(1641~1712年)有《种葛篇》:“郁郁南山葛,离离东井瓜。本自不同生,兔丝缘女萝。葛藟亦已长,瓜蔓亦已多。霜天各刈除,弃捐于中阿。种瓜瓜有种,种葛葛有芽。瓜葛相结连,我心则匪他。拳拳执明信,岁寒夫如何。”

明末清初屈大均(1630~1696年)对葛颇有研究,其著作《广东新语》认为:“粤之葛,以增城女葛为上,然恒不鬻于市。彼中女子终岁乃成一匹,以衣其夫而已。其重三四两者,未字少女乃能织,已字则不能,故名‘女儿葛’。……粤故多葛。而雷葛为正葛。”他的《女儿葛歌》有:“女儿十三发覆额,精工善作女儿葛。花针挑出葛丝丝,织成蝉翅弱霏霏。”《雷女织葛歌》有:“雷女采葛,缉作黄丝。东家为绤,西家为絺。夫寒衣葛布,妇饥食葛乳。”

葛制品也流行于宫廷,连清朝皇帝也来凑热闹,与葛共情。“康熙”皇帝即爱新觉罗· 玄烨(1654~1722年),他在《夏至》写到:“山庄逢夏至,斋戒禁中同。翠渚萍先绿,荷池花未红。葛衣求体便,蔬食养心功。偶得因几暇,偷閒碧树丛。”“乾隆”皇帝即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年)有两首同名《黄葛篇》的诗作,其一有:“种葛生黄葛,绵绵花蔓活。美人手把金错刀,露裛珠光向烟割。采之缉之为絺绤,裁作生衣暑难夺。”其二有:“黄葛生幽阻,蒙茸引蔓长。溪风翻叶青,岩露湛花黄。”

贵为“天子”的乾隆在夏季也穿较为凉爽的葛衣,他的《即事》有:“深谷树蒙密,热欲换葛裳。盘旋登峻巅,风来满意凉。”也有闷热不适的《大暑日作》:“火伏朱明溽暑湿,暑犹可当湿毒亟。冰壶广厦不延凉,虽有絺绤汗流汁。”因此写就《御园新秋》感叹:“林馆绝尘嚣,微凉沁葛袍。荷香辞夏细,蛩语到秋高。”还有《夜雨》到来的欣喜:“五更忽听檐泉流,葛衾凉峭清梦遒。”以及临秋《凉清》的闲适:“野甸清宵景向凉,行人欲换葛衣裳。”

颇喜游玩的“乾隆”自然会与“葛”相逢。如《游香山》:“轻烟霏壁葛,浓露湿阿蘩。带白琤琮瀑,来青潇洒轩。”《雨中游大觉寺》:“蒙茸涧葛湿烟霏,幽处攀跻山鸟飞。”《雨后昆明湖上杂兴》:“暴涨虽消水尚肥,水风凉拂葛纱衣。”在《畅观堂》则:“自有微风袭细葛,无须小扇动轻纨。”

 

古往今来,有关葛及其制品的诗文太多,以上仅是沧海一粟。本文作者将陆续详细介绍若干。

 

 

 image.gif

 

作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说苑·绵绵之葛》

 

 

image.gif 

 

绵绵之葛,在于旷野(摄于2025年重庆)

 

 

image.gif 

 

清代陈廷敬《种葛篇》:“郁郁南山葛,离离东井瓜。……葛藟亦已长,瓜蔓亦已多。……种瓜瓜有种,种葛葛有芽。”

 

 

 image.gif

 

种葛葛有芽

 

参考文献

    杨秋萍. 先秦农艺中的植葛[J]. 农业考古,  2017,(6):145-154.

    廖江波.中国传统葛纺织服饰探析[J].丝绸,2020,57(7):78-84.

    中南民族大学数字人文资源研究中心等,知识图谱,https://cnkgraph.com/Book

    北京大学字节跳动数字人文开放实验室. 识典古籍, https://www.shidianguji.com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王三根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638195-1508488.html?mobile=1

收藏

当前推荐数:11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