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耕谭葛
葛的食用·葛作保健品
功能多样有助健康产业 种类搭配凸显免疫效果
“药食同源”思想及药食两用物品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医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了丰富的健身保健知识(黄璐琦等,2022)。药食两用物品是人类在长期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逐渐发现的一些既能果腹,又能调节机体状态、预防疾病的物品。国家在《“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国民营养计划 2017~2030》等文件中多次提出“大健康”概念,大健康产业成为最具有发展潜力的未来产业之一。1988年3月我国卫生部就将葛根正式列为“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录。葛根是药食两用的天然植物资源,具有提高免疫力、预防各种疾病等功效,“大健康”概念的提出与大健康产业的发展,使葛根的药用价值和保健功能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
葛的物质有多样性特点,其淀粉、蛋白质、膳食纤维、黄酮类化合物等能够补充人体所需的氨基酸、维生素及多种微量元素,是低糖、低脂、低热量的健康食品。葛根中特有的葛根素、异黄酮、大豆甙、大豆元素等,尤其是葛根素作为葛根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占葛根总黄酮的60%以上,其作用效果得到广泛认同。葛根富含人体必需的多种氨基酸以及K、Mg、Zn、Fe、Ca、P、Zn、Cu、Se 等 10 多种人体必需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有的地区,葛根还富含有较高浓度的硒(selenium)和锶(strontium),可作为富硒和锶的食物。葛根是丰富多彩的药食两用物品原料,葛藤、葛茎、葛叶、葛花也有良好的保健和药用价值。因此葛历来有“北参南葛”、“亚洲人参”之美誉。
程博琳等(2014)指出,葛根在食疗方面的应用广泛。如葛根饮料具有很好的润肠、降血压、降血脂功效,可用于肠胃不适、经常便秘、高血压、高血脂疾病的人群;葛根煲猪脊骨具有益气养阴、舒筋活络的作用;葛根粥有清热除燥、生津止渴、降血压、降血糖之功,适合高血压、冠心病、老年性糖尿病等阴虚内热、口渴多饮等证;葛根饭具有清心醒脾,促进智力作用,适用于狂症、心神恍惚、语言失常、记忆衰退等病症;葛根猪胰汤具有生津止渴,降血糖功效,适用于治疗消渴、多尿等病症。
方元平等(2021)做了葛根在保健食品(health food,functional food)开发中的应用规律分析,收集到以葛根为主要材料的保健食品共550种,主要功效包括对化学性肝损伤的辅助保护功能、增强免疫力、辅助降血糖、辅助降血脂、辅助降血压、缓解体力疲劳、调节血脂、提高缺氧耐受力等。结果表明,在176项对化学性肝损伤有辅助保护功能的保健食品中,关联性较强的是葛根-五味子-丹参;71项增强免疫力保健食品中,关联性较强的是葛根-枸杞子-山药;87项辅助降血糖保健食品中,关联性较强的是葛根-黄芪-苦瓜;66项辅助降血脂保健食品中,关联性较强的是葛根-丹参-绞股蓝、葛根-丹参-银杏叶等;32项辅助降血压保健食品中,关联性较强的是葛根-首乌藤-酸枣仁、葛根-川芎-酸枣仁等;在35项缓解体力疲劳保健食品中,关联性较强的是葛根-枸杞子-黄芪、葛根-枸杞子-淫羊藿等。本研究结果可为葛根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重要参考信息。
将普通葛粉经过加工,做成葛根精粉或葛根全粉后,不久色泽清亮,而且香气物质种类也会发生变化(吴琼等,2017),最大限度地保持葛根的营养成分与香气物质,更加受到市场欢迎。
将葛根粉中的淀粉采用生物法转化成低聚糖,在保存葛根素等异黄酮类有效成分的同时,还可改善葛粉的口感和风味。此外,淀粉转化为低聚糖后,甜度只有蔗糖的50%左右,具有一般低聚糖的保健功能,易于被市场接受,大大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霍丹群和侯长军,2000)。
古人早就知道葛根和葛花可作解酒用。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记载:“治酒醉不醒方,饮葛根汁一斗二升取醒止”;“葛花、小豆花各等分------能倍酒”。一款以葛根、枳椇子、美藤果肽、枇杷叶、栀子等多宗草本植物为原料的植物发酵饮品,成为解酒业的“新宠”。除此之外,市场还开发出葛根压片糖果、葛根复合蛋白肽,甚至葛根牙膏、葛根护肤、丰胸美容等产品。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预计未来葛根保健品的种类和功能将更加多样化。
唐代《备急千金要方》有葛根和葛花解酒用记载
丰富多样的葛根保健品
葛根精粉色泽更清亮(左为普通葛粉;右为葛根精粉。摄于2025年)
参考文献
黄璐琦,何春年,马培,肖培根. 我国药食两用物品产业发展战略思考[J]. 中国工程科学,2022,24(6):81-87.
程博琳,苗明三.葛根现代研究及应用特点分析[J].中医学报,2014,29( 7) : 1014- 1016.
吴琼,刘奕,吴庆园,蒋和体. 不同干燥方式对葛根全粉抗氧化性能和香气成分的影响[J].食品科学,2017,38(6):202-208.
方元平,陈晓龙,杨 康,冯伟凡,向福.葛根在保健食品开发中的应用规律分析[J].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21,41(3):43-49.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王三根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638195-1495686.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