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字经》是迄今保存最完整的启蒙书籍,由宋朝王应麟先生所作。全文约 1140 字,核心常用字集中在 300-500 个(不含重复字),多为现代汉语中的基础汉字(如 “人、学、天、地、父、母” 等)。但三字经不止于语文汉字,还覆盖了一些历史、数学、地理、方法论的部分。
本文选择中国文联出版社2016年版本的国学经典系列书籍,取其精华,打乱重组后重新分类,并附上脚注。以下仅供参考,具体使用需进一步核实细节。
一、方法论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性善论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潜移默化、专心致志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玉汝于成、学以明志
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名句读。—— 循循善诱、偏僻入理
若广学,惧其繁。但略说,能知源。—— 博闻广识
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 知行合一、经世济民
二、人物案例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孟母三迁(先秦·孟子)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五子登科(五代·窦禹钧)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扇枕温衾(东汉·黄香)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孔融让梨(东汉·孔融)
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悬梁刺股(东汉·孙敬,战国·苏秦)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囊萤映雪(晋朝·车胤yìn)
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 负薪挂角(汉朝·朱买臣)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北宋苏洵少年失学,二十七发奋读书,成唐宋八大家之一,加上其子苏轼、苏辙,并称三苏。
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 东汉末年蔡文姬、晋朝才女谢道韫。
三、科目(语、数、理、史、生)
1、语文(四书、五经、三易、四诗、春秋三传、五子)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指四书
《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辨王载,说仁义。——沿用旧版“辨王载”,指孟子对古代圣王的辨析与推崇,通过历史人物的对比论证其政治主张。
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
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治平。
四书通,孝经熟,如六经,始可读。
《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乐经》失传,也称五经
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 相传伏羲作《连山》,黄帝作《归藏》,文王作《周易》
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 指《尚书》
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 指周文王第四个孩子姬旦,又称之为周公
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法备。—— 指汉朝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
曰《国风》,曰《雅》《颂》,号四诗,当讽颂。—— 指四诗《国风》《大雅》《小雅》《颂》
《诗》既亡,《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 指周《诗经》被冷落后,孔子著《春秋》
三传者,有《公羊》,有《左氏》,有《谷梁》。—— 指《春秋传》的一册、二册、三册
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 明经、读子、记要闻
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指荀况、扬熊、王通、李耳、庄周
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 阅读顺序:明经(知善恶)、读子(记要闻)、读史(知始终)
2、数学(一十百千万)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3、地理(三才三光、四时四方、四水五岳)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
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曰江河,曰淮济。此四渎,水之纪。—— 中国直接流入大海的四大河流,从北到南依次是:黄河(中华民族母亲河,发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注入渤海)、济水(1855年清咸丰时期因黄河改道消失,原发源于河南王屋山,独流入海) 、淮河(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原注入黄海,后因黄河改道注入长江)、长江(中国第一大河,发源于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冬雪山,注入东海)。
曰岱华,嵩恒衡。此五岳,山之名。—— 东岳泰山(称“岱宗”,五岳之首,古帝王封禅之地,山东泰安),西岳华山(陕西华阴,奇险天下第一山”),中岳嵩山(河南登封,少林寺、观星台坐落于此)、南岳衡山(湖南衡阳,道教南宗圣地)、北岳恒山(山西浑源,悬空寺)
4、历史(唐尧虞舜一千年只留有传说,夏商周四六八 + 春秋战国500 + 秦14 + 汉400plus + 魏晋南北朝370 + 隋唐300 + 五代十国72 + 宋朝300plus + 元朝100 + 明276+ 清276 ≈ 中华文明五千年)
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 指三皇,伏羲、神农(炎帝-太阳神-农业之神)、黄帝(轩辕氏),也有《史记·秦始皇本纪》说,天皇、地皇、泰皇为远古三皇。五帝是指黄帝、颛顼(zhuān xū)、帝喾(dì kù)、尧、舜。黄帝为五帝之首,统一天下,奠定中华文明。颛顼是黄帝之孙,与水神共工争夺帝位,最后打败共工。帝喾为黄帝的曾孙,了解民间疾苦,广施恩惠。尧是帝喾之子,他在位期间创造了历法,制定了四时成岁。舜的王位是尧禅让给他的,德行高尚,深受爱戴。
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 指尧舜,陶唐氏(尧),虞氏(舜)
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 指大禹(夏)、成汤(商)、周文王(周)
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 大禹把帝位传给自己儿子,夏朝四百年被汤灭,夏朝开始有文字记载,也被称为文明的起点。
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 汤灭夏桀后,商朝六百年,至商纣王而亡国。
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周武王伐商后建立周朝,周朝历经近八百年,是历史最长朝代。
周辙东,王纲坠。逞干戈,尚游说。—— 周平王迁都,西周镐京(西安)到东周洛邑(洛阳),平王东迁后,王权衰落诸侯国崛起,开启了春秋战国。
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 春秋五霸(齐桓公-姜小白-豁达善任、楚庄公-熊旅-厚积薄发、秦穆公-嬴任好-敬贤礼贤、晋文公-重耳-坚毅隐忍、宋襄公-子兹甫-周礼仁义,五霸是五个人)、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大致对应山东河北、两湖地区、陕西四川、辽宁河北、山西内蒙、山西河南、河南自己,战国是七个国家)。春秋末年,赵魏韩三家分晋(持续约650年),齐楚魏三国灭宋(持续约700年),灭国时候的君主并非春秋五霸,五霸是巅峰期的君主。
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 嬴政兼并六国,二世而亡,历经14年,陷入楚汉相争,是存在时间最短的大一统王朝之一。西汉末年王莽篡汉建立的新朝,也大约历经14年。
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 西汉定都长安,汉高祖到汉平帝,共历12帝,享国210年。文帝与其子景帝的两代统治,历来被视为盛世,史称“文景之治”。公元8年,王莽篡位,推翻西汉。公元23年,绿林军攻入长安,持续14年的新朝灭亡。
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 东汉定都洛阳,汉朝光武帝刘秀到汉献帝,享国195年。东汉后期爆发黄巾起义,后来各地军阀割据,公元220年曹丕篡位,建立魏,标志着东汉的结束。
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 魏(曹操儿子曹丕的国号)、蜀(刘备国号)、吴(孙权国号),公元220-公元280年,60年实现三家归晋,统一的西晋却只稳定了10年。公元290年司马炎去世,晋惠帝司马衷即位,长达16年的八王之乱爆发,此后五胡乱华,西晋灭亡。
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 南朝,东晋之后建立于南方的四个朝代宋、齐、梁、陈的统称。
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 北朝,北魏拓跋氏(鲜卑族,后改姓元,又称元魏)统一北朝后,又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后又被北周和北齐替代。
迨至隋,一土宇。不再传,失统绪。—— 隋文帝杨坚统一天下,到隋炀帝一代而亡,历经37年。隋炀帝时期以洛阳为中心开凿贯通南北的隋唐大运河,导致国力大伤。
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 唐高祖李渊起义,建立唐朝。
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唐朝自公元618年~907年,历经289年。后被梁太祖朱温所灭,这位也是五代十国第一任皇帝。
梁唐晋,及汉周。称五代,皆有由。—— 唐朝灭亡后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赵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 宋代赵匡胤接受后周黄帝的“禅让”,传18个皇帝后,北方游牧南下侵扰,陷入南北混战。
辽与金,帝号纷。迨灭辽,宋犹存。—— 北方辽国(耶律氏,国号契丹,改称辽)和金国(完颜氏,初号女真,改称金)。金国灭辽后,宋朝犹在。
至元兴,金绪歇。有宋世,一同灭。—— 金与南宋,都被元所灭。自公元960年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建立北宋,到1279年南宋被元所灭,宋朝持续了319年。
莅中国,兼戎狄。九十年,国祚废。—— 元朝持续九十七年,就被明太祖朱元璋北伐所灭。
明太祖,久亲师。传建文,方四祀。—— 明太祖朱元璋以布衣起兵,拜刘伯温为师,南征北伐18年,建都南京,立国号为明。
迁北京,永乐嗣。始崇祯,煤山逝。—— 明太祖长孙建文帝在位仅四年,到第三世明成祖所在永乐年间迁都北京。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从1368年朱元璋称帝至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朝持续了276年。
清太祖,膺景命。靖四方,克大定。—— 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平定女真全境。
由康雍,历乾嘉。民安富,治绩夸。—— 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清顺治帝,达成统一。
至世祖,乃大同。十二世,清祚终。—— 清朝历经12代,持续乐276年,从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起,至1912年溥仪退位结束。
读史者,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 贯通古今,好像亲眼所见。
5、生物(喜怒哀乐、五色五味、草木虫鱼鸟兽、六谷六畜)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
青赤黄,及白黑,此五色,目所识。
酸甘苦,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
稻粱菽(shū),麦黍稷(jì)。此六谷,人所食。—— 水稻,高粱、豆类、麦子、小米、粟米
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8-2 15: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