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庆章
对学生质疑思维培养的若干方法 精选
2025-2-22 08:36
阅读:6756

欢迎关注本人微信公众号,阅读更多本人撰写的工作体会和研究文章。微信公众号名称:大学教师之发展

 

    看了一段国外记着采访马斯克的视频。国人给视频命名的标题是:李开复说中国不会再出下一个“马斯克”,马斯克本人不同意。采访的会话如下:

记者:中国会出现马斯克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这是李开复说的,他是谷歌中国区前总裁。他说这是因为中国的教育系统过于强调书面学习。你是马斯克本人,对此,你怎么看的。

马斯克:事实上,很显然中国有一些非常成功的企业家。

记者:马云、马化腾对吗?

马斯克:是的,没错。所以我完全不同意这个观点。但是,通常来说,创新来自于对于以往经验的质疑,如果在一个教育系统中,不鼓励你这样做,这会妨碍企业家的创新精神。

记者:能够质疑你所学的那些东西,对吗?

马斯克:是的,比如说:还有更好的办法来解决那些问题吗?对自己要问这个问题。

 

本文不去讨论该记者的采访动机和马斯克回答的含义,仅从马斯克回答的语句字面中,笔者认为还是有两句话值得我们大学教师思考的:

(1)“通常来说,创新来自于对于以往经验的质疑。

(2)“比如说:还有更好的办法来解决那些问题吗?

这两句话给我们的启示是(其实我们早就明白,只是做得不好而已):从大学教学角度看,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质疑精神,要让学生具有批判性思维/质疑意识,这种批判性思维/质疑的养成,就形成了创新意识。这就要求我们要考虑营造批判性思维/质疑的氛围和设计支撑批判性思维/质疑的教学内容;同样教学方法上也是要能够支撑批判性思维/质疑(以下仅仅使用“批判性思维”)的教学活动。

一个知识点的讲授,我们可以按照通常习惯,介绍相关概念、定理、公式,然后举例说明该定理和公式的对应的解题方法和具体应用,以及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等等。我们这样的教学行为牵引出的学生的学习行为也就是“记忆”和“理解”,最好层次的也就是知道了“应用”。学生们会思考以下问题吗:

(1)这个解题方法就是最好的吗?

(2)这样的解决方案确实正确吗?

甚至

(3)该定理就是没有任何问题吗?

学生从不怀疑科教书上的内容的正确性,从不思考有可能还有更好的解决方案,从不考虑教师讲授的这些内容存在什么不足,那么“事实上学生们已成了教科书现成观点与话语的奴隶,学习过程成了记忆过程。(此句话摘自某顶尖大学教授的论文)”

缺乏批判性思维的教学,无法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当然也谈不上创新能力。李开复先生所说的“教育系统过于强调书面教育”,其内涵应该是我们的教学过于强调记忆知识和理解知识,而很少在构建批判性思维环境上下功夫。这确实是我们的教学痛点。遗憾地是,我阅读过很多教师提交的参加教学创新大赛的“教学创新成果报告”,竟然没有一份把“缺乏批判性思维环境或训练”这样或类似的问题作为教学痛点。也就是说,我们其实知道我们在构建批判性思维教与学的环境上是有问题的,但是愿意在这方面的做实实在在努力的教师却不多。这是更让人牵挂的问题!

高度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国家的人才培养基本要求,建设教育强国,就要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原始创新方面的责任,一方面是我们教师要勇于担起,更关键的是人才培养过程中,一定要时刻注意嵌入提升学生批判性思维意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也才谈得上人才培养质量真正的提高。

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刻不容缓。这确实来源于我们面临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确实关系到我们能否踏上现代化强国之路,确实关乎到中华民族能否顺利实现伟大复兴之梦。而且,如何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的的确确是我们教学中的痛点,是我们教学中的不足,是我们意识到却没有下足功夫来解决的教育教学薄弱方面。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关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另文陈述),笔者谈一点自己的想法。

1.通过课程内容牵引创新意识。

这是构建创新意识的主渠道。教师的讲课内容与学生使用教科书内容,这两个一定是有差异的。教科书无非就是学生学习课程所需阅读的众多材料之一而已,尽管权重大一些。

(1)教师讲课内容可以按照教科书上的章节顺序来,也可以重构章节顺序;

(2)教师讲课内容可以基本上以教科书内容为边界,也可以有合理的删减和新增;

(3)教师讲课的语气,可以是充分肯定教科书的定理、算法、应用、观点等,也可以对其正确性或最优性进行评价和给出自己的观点;

(4)涉及课程内容所要讨论的问题,基本属性是要有讨论空间,例如有前沿、有歧义、有不同观点比较;

(5)课程内容有探索性,包括探索已知和探索未知两部分,状语专业课,探索未知的部分,大体要占课程内容的20%左右。

由此可见,教师上课,其课程内容的再设计(重构)是非常重要的工作,而不是照本宣科。“讲课”不等于“讲教材”

只有当我们对课程内容精心地进行了再设计,此时学生的学习才可能被牵引到不同观点、方法、解法、方案、技术等方面的比较,由此衍生创新意识;也只有高质量的课程内容设计,才能激励学生去追求最优、最佳、最适合、更正确、更合理、更科学等,这就是激励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2.通过教学方法带动创新意识

所有的讲课都是有教学方法的,即使是大家认为的单纯的“讲授法”,其实也是在讲授过程中注入了某种教学方法的。大家都看过TED的演讲,那是典型的“讲授法”,但只要你“讲得好”,就会对听众产生启迪、焕发比较、激发思考,甚至改变了听众的认知。当然,我们上课不是演讲,而是阐述、诠释、分析、证明等等,能够结合某次课的内容特点,通过合适的教学方法的应用,定是可以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面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于通过教学方法来带动创新意识的培养,我举若干例子。

(1)案例教学法激励创新思维。案例教学法应用的经典模式是:“介绍案例→给出通过案例说明的道理或规律”、“给出一个结论或规律→介绍某案例来证明该结论的正确性”。这样经典的模式带来的学习行为主要还是记忆和理解,如果我们换一种模式就能带动创新意识。建议可以采用的模式是:给出案例情境(要解决的问题)→学生给出解决该问题的众多想法→教师介绍自己解决该问题的案例故事(相当于参考模板)→学生讨论和提炼通过教师的介绍所得到的此类问题的解决规律→教师根据学生们的讨论和提炼,给出一般性结论。我把这样的案例教学法应用称为“三讲两讨论”。因为有学生两次的讨论,一次是发散的讨论,一次是有参考系的提高性的讨论,必然思维过程中有“否定、肯定”的思维过程,这就推动了创新意识。

(2)创异教学法激励创新思维。所谓“创异”就是指教师人为地设计一种与教科书上有差异的解题方法或解决方案,然后让学生将教科书上给出的解题方法或解决方案与教师设计的另一种解题方法或解决方案进行比较。比较的目标可以是哪个对、哪个错,也可以是比较哪个更好、更优。这样在比较中,就一定会在学生脑海中有批判性思维活动产生,他要否定一个和肯定一个,或者比较最优,或者学生提出自己的最优方案,这都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3)研究型教学法激励创新思维。我这里所说的研究型教学法,是指探索未知层面的,而非一般所说的探究法,探究法多数是探索已知的。既然要探索未知,当然教师首先要知道本课程所涉及的研究领域有哪些尚未解决的热点问题或长期困扰的问题,一般这些问题教师自己也是无法解决的或解决得不好的。

大学教师,把自己也没有解决的问题抛给学生去解决,完全是正常的教学模式,这正是研究型教学的核心特征。我国著名的数学家陈景润,正是在他高中阶段,从他的数学老师沈元的讲课中,得知有哥德巴赫猜想这样尚未解决的难题的。沈元老师也不会证明的,但他把问题抛给了学生就是非常了不起的教学方法。

使用研究型教学法来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关键点是:教师自己要把问题把握得准,不能无病呻吟;对该问题的解决,也有相关学者做出努力,但不够理想,这些努力教师可以介绍给学生们;教师自己也有解决该问题的努力,谈谈自己的体会;把该问题至今解决的不完美之处呈现给学生,给出进一步努力的建议。

学生的学习行为中有研究性的行为,当然就是创新意识被带动起来了。

 

学生的创新意识的逐渐形成,也需要他们自身的背景知识支撑,例如专业知识、跨域知识、社交环境、合作意识、思维模式训练等,学校可以开设一些选修课程或讲座,来弥补支撑学生创新意识形成所缺乏的相关知识。

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也需要在形成创新文化氛围方面着力。进了一所大学,到处都是学术报告的告示,到处都是学术成果的宣传,这是一种氛围;进了一所高校,校园里、走廊中,都是“打赤膊”的环境,连张贴一份学术活动的广告也要这里或那里审批,这又是一种氛围。很显然,前一种氛围就是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形成的。

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很重要;目前在创新意识培养上面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创新意识缺乏,别谈创新能力,更别谈创新成果了。

创新意识的培养并不难,从教学内容设计和教学方法应用切入是个好途径,努力就会有成效。

就浅谈到这里。努力付诸行动吧,不能总要停留在浅谈或深谈。

 

欢迎留言,以激发讨论;

欢迎转发,让更多教师参考和受益。

注:欢迎大家购买本人所著《大学教师卓越教学必读》《大学教学常见问题解答600》,购买请联络夏老师:13770697784(微信同号)

欢迎关注本人微信公众号,阅读更多本人从事大学教学和科研工作的体会。微信公众号名称:大学教师之发展。微信公众号二维码是: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8CM.jpg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陈庆章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625656-1474267.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13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1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