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原题:Achieving carbon neutrality through ecological carbon sinks: A systems perspective
作者:Chenling Fu,Ming Xu*
01 论文信息
论文信息
C.Fu, M.Xu. Achieving Carbon Neutrality through Ecological Carbon Sinks: A Systems Perspective[J]. Green Carbon 1 (2023) 43-46.
论文关键词
Carbon neutrality; Ecological carbon sinks; Environmental systems engineering
论文网址
https://doi.org/10.1016/j.greenca.2023.08.005
论文下载
Achieving carbon neutrality through ecological carbon sinks: A systems perspective
中文解读原链接
Green Carbon创刊号│清华大学徐明教授:通过生态碳汇实现碳中和
02 背景简介
截止到2023年4月,已经有132个国家宣布了碳中和目标,说明碳中和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识。实现碳中和的目标需要从多个方面努力,其中生态碳汇在实现碳中和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生态碳汇是指森林、草原、湿地、海洋等自然生态系统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并以植物组织和土壤有机质的形式储存的过程。生态碳汇复杂且相互关联,涉及生态系统内碳封存、养分循环、生物多样性和气候等多个方面。不同碳汇(如森林、土壤和海洋)之间的相互联系、人为活动也增加了生态碳汇的复杂性。来自清华大学的徐明教授在Green Carbon创刊号上发表了题为“Achieving carbon neutrality through ecological carbon sinks: A systems Perspective”的观点文章,从环境工程角度系统解读了生态碳汇的复杂性和互联性,并提出实现碳中和需要加强碳汇管理和保护、增加生态碳汇,通过生态修复和保护措施增强生态系统的复原力和可持续性。
03 文章简介
生态碳汇受生态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具有系统性和复杂性的特点。从环境系统工程的角度出发,可以更好地理解和管理生态碳汇的复杂性和相互关联性。
首先,生态碳汇具有碳源和碳汇的双重属性,既可以通过自然过程释放碳,也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碳。了解生态碳汇的动态及其在碳循环中的作用对于设计有效的碳减排和固碳策略至关重要。
其次,减少污染、减少碳排放、通过生态碳汇加强固碳等不同环境目标之间可能存在矛盾和协同效应。这些不同目标之间的平衡和发现它们之间潜在的协同作用是制定实现碳中和的全面可持续战略方案的关键。
第三,实现生态碳汇对生态系统服务等生态产品的价值、生态碳汇的保护与修复具有促进作用。重视固碳、水净化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系统服务并将其纳入政策和市场机制,可以更有效和可持续的管理生态碳汇。
最后,需要仔细评估增加碳汇的工程方法带来的环境影响,尽管造林、土壤固碳、海洋施肥、矿物碳酸化等工程策略具有固碳潜力,但必须严格评估和管理其环境影响,以防止意外的负面后果。
基于以上四个角度,需要从促进跨部门政策的一致性、实施碳定价、发展绿色金融、推动技术创新、加强环境教育和提高公众参与度等方面努力,从而更为有效的管理生态碳汇,实现碳中和。
04 作者简介
徐明 教授
徐明,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碳中和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Green Carbon期刊编委会成员。2003年与2006年分别获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士及硕士学位,2009年获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博士学位。2010年至2022年任教于美国密西根大学(安娜堡)环境与可持续性学院及土木与环境工程系,历任助理教授、副教授及教授,并担任环境与可持续性学院中国项目主任。主要从事环境系统工程、环境数据科学、产业生态和生命周期评价等领域的研究,在Nature Communications、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等期刊发表论文近200篇,H指数50。获得了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奖励青年教师的最高奖CAREER Award、美国华人环境工程与科学教授协会首次设立的Nanova/CAPEES前沿研究奖(Frontier Research Award)和CAPEES/UCEEF环境教育者奖(Environmental Educator Award)、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ASCE)针对职业生涯中期科学家的最高奖Walter L. Huber Civil Engineering Research Prize、清华大学杰出访问教授等多项荣誉,担任国际产业生态学会主席(2023-2024)、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水环境与水生态分会副秘书长、Resources, Conservation & Recycling期刊主编。
05 Green Carbon
期刊官网:Green Carbon官网
投稿网址:Green Carbon投稿
公众号:Green Carbon公众号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GreenCarbon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620330-1491818.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