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宁
JIA|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昝林森团队挖掘秦川牛的肉质性状关键基因
2025-1-13 17:03
阅读:830

为人类提供了重要的动物蛋白来源,未来国产高品质牛肉将成为消费市场的主流。秦川牛系中国地方黄牛的代表性品种,因产于陕西关中“八百里秦川”而得名,具有耐粗饲、抗逆性强、肉质细嫩等优点,是唯一入选“2022年全国十大优异畜禽遗传资源”的牛品种。中国地方黄牛肉品质较好,但产肉性能与国外专门化肉牛品种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牛的肉质性状直接影响了牛肉的口感、风味和感官,是众多基因协同调控的结果。然而,迄今为止,牛肉质性状形成的关键基因挖掘及其调控机制解析仍待进一步研究。

近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昝林森教授团队完成的题为“Identification of key genes and metabolites involved in meat quality performance in Qinchuan cattle by WGCNA” 的研究在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农业科学学报》(英文),JIA) 2024年11期正式发表

640.png

该研究对秦川牛四个肌肉部位(上脑、眼肌、里脊和外脊)的十个肉质性状进行了检测,包括总蛋白含量(TPC)、肌内脂肪含量(IMF)、游离脂肪酸(NEFA)、肉色(L*、a*和b*)、剪切力(SF)、蒸煮损失(CL)、pH值(pH0、pH24)。通过对秦川牛4个不同部位肌肉的转录组测序结合WGCNA和PPI互作网络分析,筛选到了与肉质性状相关的关键基因。其中,与IMF相关的三个关键基因(NDUFAB1NDUFA12NDUFB7),与NEFA相关的3个候选基因(CSRP3ACAA3ACADVL)以及1个影响肉色的重要基因(CREBBP)。

1.png

2.png

3.png

这些发现加深了我们对不同部位肌肉肉质差异潜在调控机制的理解,为后续肉牛育种和肉质改良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昝林森教授为该文章的通讯作者,余横伟博士为第一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农业农村部科技专项(19211178)、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CARS-37)、陕西省两链融合重点专项(2022GD-TSLD-46-0102)和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2022NY-050和2022ZDLNY01-01)等项目资助。

点击链接查看全文:‍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095311924002879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农业科学学报》(英文), JIA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主管,中国农业科学院与中国农学会主办,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承办。综合性英文学术期刊,月刊。创刊于2002年,现任主编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化兰。JIA主要栏目有作物科学、园艺、植物保护、动物科学、动物医学、农业生态环境、食品科学、农业经济与管理等。刊稿类型有综述、研究论文、简报以及评述等。全部论文在Elsevier-ScienceDirect (SD) 平台OA出版。最新SCI影响因子4.6,位于SCI-JCR农业综合学科Q1区。中国科学院分区农林科学1区。2016年以来先后获得中国科协等部委 “提升计划”“登峰计划”“卓越计划”项目支持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王宁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618084-1468650.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0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