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棉花(Gossypium spp.)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主要产生纺织纤维,其产量约占全球总需求量的35%。纤维品质作为棉花的主要性状,一直是棉花科研工作者和棉农关注的焦点,关系到棉农的种植效益和成品棉的质量。然而由于测量仪器的局限性,棉花纤维的成熟度、细度、棉结等一些重要特性难以准确评价,从而阻碍了棉花纤维的遗传改良和工业利用。因此,使用更加先进、精细的纤维品质测量仪器(例如先进纤维信息系统,AFIS)将加速纤维品质的准确评价和有效改良。
近期,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杜雄明研究员团队完成的题为“Genetic dissection and origin of pleiotropic loci underlying multi-level fiber quality traits in Upland cotton (Gossypium hirsutum L.)” 的研究在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农业科学学报》(英文),JIA) 2024年10期正式发表。
该研究利用先进纤维信息系统(AFIS)仪器对383份陆地棉种质的4类单纤维品质性状进行了测定,主要包括纤维长度、成熟度、细度和棉结。用高容量仪器(HVI)系统对8个常规纤维品质性状进行了评估。随后,通过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连锁不平衡(LD)区组基因分型和功能鉴定,发现了与纤维品质性状相关的优良基因座和候选基因。基于AFIS性状检测到了3个新的多效性基因座(FM_A03、FF_A05和FN_A07),它们分别调控纤维成熟度、细度和棉结。联合基因表达分析,筛选出了许多极具潜力的候选基因,包括新发现的成熟度GhMAP8和细度GhDFR。多效性位点的起源和进化分析表明,随着育种期的临近,FL_D11、FM_A03和FF_A05的选择压力增加,FM_A03和FF_A05的起源可追溯到棉花地方品种。该研究揭示了纤维品质的遗传基础,并为陆地棉纤维的遗传改良和纺织利用提供了新的见解。
单纤维品质性状和传统纤维品质性状的相关性分析和PCA分析
纤维成熟度多效性位点鉴定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杜雄明研究员和何守朴研究员为该论文的通讯作者,李洪戈所聘副研究员、唐淑荣研究员和彭振副研究员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该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2YFD1200300)和中原学者项目(234000510004)的资助。
点击链接查看全文: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095311923002538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农业科学学报》(英文), JIA)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主管,中国农业科学院与中国农学会主办,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承办。综合性英文学术期刊,月刊。创刊于2002年,现任主编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化兰。JIA主要栏目有作物科学、园艺、植物保护、动物科学、动物医学、农业生态环境、食品科学、农业经济与管理等。刊稿类型有综述、研究论文、简报以及评述等。全部论文在Elsevier-ScienceDirect (SD) 平台OA出版。最新SCI影响因子4.6,位于SCI-JCR农业综合学科Q1区。中国科学院分区农林科学1区。2016年以来先后获得中国科协等部委 “提升计划”“登峰计划”“卓越计划”项目支持。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 20: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